国等职工而言,在听到他们可分得的钱款数额后,也很是惊喜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一个普通居民正常收入也才二十元银币左右,两百到五百的分红,自然意味着他们这些普通职工的收入一下子是正常居民收入的十倍乃至数十倍,这还不包括工资和奖金等收入。
“大同机械厂的职工可有钱了,他们有职工看上了我们坊里的一姑娘,上门彩礼竟直接拿了出一百元!可真是有钱!”
“可不是,这眼下腊月办年货,凡是来我家铺子上买肉的大同机械职工都是整扇整扇的买。”
“大同机械厂的职工就没有不戴手表、不坐人力车的,总感觉比苏州城里那些老爷还气派!”
“他们看病不花钱,孩子上学也不花钱,而且还都是好大夫、好先生。”
“如果能成为大同机械厂的职工,只怕比当上相公还好呢。”
昆山的当地人也在与大同机械厂的职工接触许久后对大同机械厂的职工产生了很强烈的羡慕感,甚至开始出现一种自卑感,而觉得大同机械厂的职工比自己要尊贵些,连带着茶余饭后,闲聊时,也常常聊起大同机械厂的职工。
当然大同机械厂带给当地人的,不只是这个厂里的职工特别富裕,而与自己这些当地人虽然生活在一座城里,却又像是不同阶层的印象,还有这个厂子生产的物件很高端的感觉。
因为大同机械厂的职工都是来自于军械制造总局和天津制造业基地的资深工匠,且所用技术都是最先进的制造技术。
所以,该厂制造的蒸汽汽车很受欢迎,不仅仅是蒸汽汽车,乃至像大同机械厂附带生产的自行车、钟表这些产品也很受欢迎。
当地人皆逐渐以用上大同机械生产的商品而为荣。
这也就更加地促进了当地民众对大同机械厂职工的羡慕。
等到后面,大同机械厂的单身职工在请媒人说亲时都特别抢手。
自然,当大同机械厂接下来因为市场打开,而需要扩大规模,且需要集中更多老工匠到研发线,而开始向当地征招学徒工时,也就受到了当地青年人的积极响应,甚至不乏已取得功名,但因为是贫民出身的书生前来应招。
毕竟大同机械厂职工给当地人带来的印象就是一种生活有保障还很体面的感觉。
因为应招人数远大于大同机械厂需要招募的名额数量,所以,大同机械厂还不得不进行考试,用考试的方式选出合格者。
……
“大同机械厂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倒也正是朕的目的,让工人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也让士子多条求富贵的出路,而不用只局限科举这一条出路!就像朕的皇家书院,用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许多士子一样,他们很多到现在还没有做官,而是一直在科学院、工程院或者各大官办产业里探究学问,或担任要职,其身价,有的还比你们几个辅臣高!”
朱由校在得知大同机械厂开办以后所发生的相关情况后,便不由得对辅臣说了起来。
“陛下说的是,但大同机械厂这种产业,是否该大规模推行,还得再看看,臣现在最担心的是,这样的工厂,会因为对职工太优待,而造成这些职工勾结在一起,给自己工厂里塞自己亲友,使得工厂最终陷入臃肿、机构冗杂、人浮于事的情况,进而使经营状况逐渐不佳!”
温体仁这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而孙传庭也跟着说道:“世人皆重人情义气,未尝不会互相寻私。”
“这是个可能发生的弊端,另外传报给毕自严他们,让他们这些实际参与者想想能否有解决之策,以及提醒他们,务必及时汇报,他们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
朱由校点首说道。
第五百九十三章 这大同机械是我等民间商贾的大敌
毕自严收到皇帝朱由校的谕示后,就不禁对月沉思了一会儿,接着才回屋,提笔写道:
“工厂用人唯亲,确为隐忧!”
“如此,只能想办法提供职工之觉悟,加强职工之教育,使其明白,工厂长盛不衰之重要!”
“但如果这还不能避免,也只能算是职工们自己的选择!他们选择了宁不坏人伦之情,也要一起破坏自己赖以富贵的工厂!”
“这说明,富贵与人伦和谐,在他们心中,后者更重要。”
……
“毕爱卿所言,没错!这未尝,不是对国人是选择儒家所倡导之人伦和谐,还是选择理智与公正的一种选择,如果将来有更多人选择后者,这也算是我华夏文明的一次蜕变。”
朱由校在收到毕自严的回复后,不禁如此说道。
“所谓天下为公,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圣人之义,原本没错,错在后人曲解了圣人之意,而使文化变了味,世人竟只顾及人情,而忘了公正。”
刘鸿训这时候说道。
“所以,私营之商号、工厂,还是要继续允许存在,他们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心,也算是给毕自严他们所试验的职工持股之官营工厂压力!一旦这类工厂因为任人唯亲,造成机构冗杂,人浮于事,入不敷出,那就会面对被这些私营碾压的局面,而逼迫他们反思。”
朱由校接着说道。
“陛下说的是,但老臣还是希望大同机械厂这样的工厂能长盛久衰下去,因为这意味着我华夏之文明已在趋于尧舜之天下大治时,而圣人之教化,也算是正式深入人心,吾国之盛,将同于尧舜。”
刘鸿训颇为盼望地说了一句。
他本质上也还是比较传统的大儒,崇尚儒家古典的人道主义,崇尚天下为公,类如提出横渠四句的张载之类的士大夫,虽然也是秉信理学者,但也的确是理学中的理想主义者,希望天下能实现绝对的大同社会。
所以,刘鸿训对大同机械厂这种以职工为本的经营理念,倒是有着天然的好感。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何尝不希望这种模式能成为现实。
但人性的自私与伟大永远是共同存在的,不可能只存在一面。
不过,无论如何,此时的大同机械厂还没有出现朱由校等君臣所担心的一幕。
毕竟职工们还基本上,是随工厂一起南来的北方人,与本地人还没完全融合,即便有已经与本地人成亲的,也还没生儿育女,自己的孩子也都还没长大,所以,大同机械厂也依旧处于欣欣向荣的状态,且还未达到极盛之时。
大同机械厂用他先进的技术基础和娴熟的技术工人,疯狂占领着整个江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