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年纪是一年比一年长,人也是一年比一年不行喽!人一老,忘事、丢东西就是很常见的事情,对吧豪格贝勒?”
豪格愣愣的看着济尔哈朗,完全不懂对方为什么会说出这么一番莫名其妙的话。
如果没记错的话,济尔哈朗今年才四十五左右,距离五十还有好几年呢,这能叫“很快”?
但此情此景,豪格除了点头附和之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济尔哈朗道:“好了,你下车吧。”
豪格:“???”
片刻后,豪格站在大街上,目送着济尔哈朗的马车离去,内心一万只羊驼在奔腾。
本来豪格是有马车的,但为了和济尔哈朗同车,他已经吩咐马车先行回府了。
现在济尔哈朗又把豪格半路抛下,难道要豪格走路回家?
就在此时,一样东西突然从济尔哈朗的马车之中掉落,就掉在了豪格的面前。
豪格楞了一下,赶忙上前两步捡起那样物事,朝着济尔哈朗的马车喊道:“郑亲王,你东西掉了!”
济尔哈朗从车窗之中伸出一只手,朝着豪格摇了一摇。
马车没有任何停留,径直离去。
豪格:“……”
豪格也忍不住摇头,这个济尔哈朗,还真是如同刚刚自述那般,人老了,就容易忘事!
豪格下意识的看向手中捡起的东西,发现是一张羊皮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文字。
豪格犹豫了一下,展开羊皮纸,阅读起上面的内容。
不读不知道,一读之下豪格直接大吃一惊:“这、这是……”
这张羊皮纸上所写的内容可不简单,竟然是多尔衮这一次所率领的军队详细配置。
详细到什么程度?
每一旗出动了多少骑兵,多少步兵,多少汉人助战奴隶,多少火炮,多少盔甲,甚至连箭囊里有多少支箭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简直就是把多尔衮的老底抖了个干干净净啊。
毫不夸张的说,若是镇守山海关的那位大明襄城伯李国桢能够得到这份情报的话,多尔衮对于李国桢而言就完全没有秘密而言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国桢若是真的知晓这些,不说稳赢多尔衮,至少守住山海关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了。
豪格想到这里,突然心中一动,猛然抬头。
济尔哈朗的马车已经从他的视线之中消失了。
这一刻,豪格终于恍然大悟。
“郑亲王刚刚说的那些话,原来是这些意思!”
什么老年人忘性大,什么丢三落四,其实都是在暗示豪格啊!
豪格明白之后,嘴角忍不住扯动,露出一丝讥讽笑意。
“郑亲王啊,你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心为了大清,但真正到了争权夺利的时候,终究还是以个人为先啊!”
豪格左右看看,正好看到一名汉人男子牵着马匹在大街上前行,于是上去一巴掌毫不客气的扇倒了对方。
“汉奴,告诉你的主子,这马被俺豪格大贝勒征用了!”
说完,豪格直接骑上了马,在众目睽睽之下扬长而去。
汉人男子捂着出血的腮帮子,看着豪格离去的方向发呆良久,然后慢慢的站了起来,步伐沉重的离开了。
当天稍晚些时间,一名获得了豪格贝勒亲笔签发通行令的信使就从盛京城之中离开,一路急速朝着山海关而去。
四天后,襄城伯李国桢注视着手中的这封信,先是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随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一次,多尔衮绝对不会在本将军的手中讨得任何便宜了!”
242崇祯帝再次犹疑朱慈烺会师白杆
多尔衮出征的消息,自然是用最快的速度被传回了京城。
“什么,建奴又出兵了?”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崇祯也是为之色变。
崇祯立刻就召集了一次内阁会议。
“陛下,襄城伯能守得住吗?”范景文忧心忡忡的问道。
崇祯听到这个问题,心中槽点满满。
你问朕李国桢能不能守住?朕还想问你呢!
崇祯按捺住内心的无语,沉声道:“这个问题也是朕想要和诸卿商量的。大家说一说,究竟要不要让英国公抽调一部分兵力回援呢?”
众人一听,就知道崇祯迟疑的老毛病又犯了。
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所以能够在大明的境内搞风搞雨那么多年,除去大明本身灾情严重导致有源源不断的流民加入贼军成为兵源,以及满清总是在适当的时机来扯大明后腿之外,崇祯本人的迟疑和摇摆也是一大原因。
有好几次,李自成和张献忠几乎都已经被大明逼到绝路,再过一两个月就要死翘翘了。
但偏偏这时候崇祯就是不能下定决心直接弄死,总是会从中原抽调兵力去应对北方满清的进攻。
兵力抽调之后,原本大明紧密的包围圈立刻出现裂缝,李自成和张献忠趁机逃出生天,很快又招揽一批流民,生龙活虎的继续和大明作对。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甚至也不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李邦华忙道:“陛下,襄城伯也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将军,山海关之中也有着精锐的守备部队,陛下又何必如此紧张呢?若是山海关那边当真抵挡不住了,再让中原抽调兵力也是来得及的。”
其他几名大臣也同样是一番劝说,意见都和李邦华相当。
这些大臣一个两个都被去年李自成包围北京城那一波搞怕了,现在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弄死李自成,免得将来北京城再被包围!
崇祯听大臣们都是这么说,立场又一次产生摇摆。
思考一会,崇祯道:“那就先把此事通知给英国公和烺儿,看看他们的态度吧。”
显然,崇祯依然还是不够放心!
来自北京的信使很快南下,快马加鞭的奔向南方。
在收到崇祯的时候,英国公张世泽刚刚率军抵达开封城。
英国公不敢怠慢,立刻找来心腹们商议。
“陛下的这封旨意,你们怎么看?”
心腹们很快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确实应该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山海关和京师,另外一派则坚持认为应该弄死李自成再说。
两派争吵不休,让英国公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突然,有人开口道:“其实国公爷并不需要纠结这个,只需要去问一下太子殿下的意见不就好了?”
英国公愣了一下,随后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个呢?明明太子殿下才是主将嘛!”
崇祯之前的旨意可是明说了,让朱慈烺作为主将,英国公是副将。
副将听从主将的意见和安排,那不就合情合理(能够甩锅)了吗?
英国公喜滋滋的说道:“快,立刻派人去把此事告诉太子殿下,看看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