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能不能笑出来!”
李国桢忧心忡忡,对着朱慈烺道:“太子殿下,这些将官大部分都是吴尚书在关宁军之中的老部下,让他们自由选择,对我们很不利啊。”
别忘了李国桢才是这一次名义上三万大军的主将,和朱慈烺算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如果最能打的部队全部都被弄到吴三桂那边去了,李国桢是肯定不能接受的。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无妨,我们能赢的。”
从朱慈烺的角度来说,其实精锐不精锐的,也不算太重要。重要的是,朱慈烺想要分辨出哪些是愿意忠于朱慈烺和大明,而非忠于吴三桂本身的。
由于有系统的加成,所以朱慈烺觉得能力这方面是能够被系统所弥补的,那么忠诚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品质。
就算是最精锐的一万兵马都被吴三桂拉去又如何?只要剩下来的人拥有足够的忠诚,朱慈烺就可以带着他们打出一个辉煌的战绩,让整个天下都刮目相看。
一刻钟的时间过去,朱慈烺和吴三桂等人重回大帐之中。
朱慈烺咳嗽一声,笑道:“诸位,是时候做出你们的选择了。谁想要跟随吴尚书的就站出来吧,直接走到他那边去就行了。本宫再说一次,不需要担心编制和你的上司,到时候都会重新编组过的。”
吴三桂下意识的抬起头,带着笑容,目光在心中几名最能打的将领之中来回,等待着他们的出列效忠。
很快,开始有人出列了。
陆陆续续,好些人站到了吴三桂的面前。
又过一会,没有人继续出列了。
吴三桂看着面前的这些将官,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一名都指挥使,一名指挥同知,两名指挥佥事,六名千户,这就是全部了。
换句话说,在场统帅两万兵马的将官之中,竟然只有六千人愿意跟随吴三桂,还空出了四千人的差额。
若是按照都指挥使的权限来算的话,甚至只有五千三百人!
不仅如此,愿意跟随吴三桂的这些人也都不是吴三桂之前所希望得到的人选,那些真正统帅最精锐部队的将官们,绝大部分还好好的站在原地,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吴三桂的面前。
眼下这些愿意追随吴三桂的家伙,他们的兵力精锐程度,甚至还不如朱慈烺之前给吴三桂的那份名单!
吴三桂表面故作镇静,但袖子之中的手已经不由自主的颤抖了起来。
怎么会这样?
明明关宁军才跟随着朱慈烺南下作战一个月的时间,为什么这些最为精锐的关宁军将官们,居然就不再愿意追随吴三桂了?
吴三桂的目光落在了那名李指挥使的身上,缓缓开口:“李建,你为何不愿意追随本官?本官待你应该不薄吧。”
这位叫做李建的都指挥使,乃是当年大明辽东大帅李成梁的后人,麾下所率领的正是所有关宁铁骑之中最为精锐的一批。
李建拱了拱手,对着吴三桂沉声开口:“不瞒大人,您的能力确实无可挑剔,您对末将的器重,末将同样也是感恩在心。但末将还是更希望追随太子殿下去和建奴作战,还请大人谅解。”
吴三桂怒道:“难道跟随本宫去山海关,就不能和建奴作战了?”
李建摇了摇头,认真的说道:“末将已经在建奴的面前挨打了十几年,现在末将只想要如太子殿下所说那般,和建奴来一次真正的正面对抗!”
李建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100吴三桂灰头土脸崇祯帝相当吃惊
吴三桂的脸色此刻可以说是精彩至极。
他是真没想到,麾下精心培养出来的这些关宁军将领们,居然就因为要这么一个荒唐的理由,就站在了朱慈烺的那边!
吴三桂对着李建道:“你疯了?你知不知道如果你们和建奴正面作战会发生什么?你会死的!”
李建认真的说道:“属下当然知道。但属下更知道的是,如果我们关宁军作为大明最被厚待的军队,一直以来却只能龟缩在堡垒关墙之后寸步不出,那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呢?”
吴三桂说不出话来。
李建朝着吴三桂拱手,道:“大人,经过这一次和固安之战,其实末将也想了很多。李自成的麾下都是一些泥腿子,为什么他们就能够无往不利,一路攻城略地呢?那是因为他们的脑海之中有信念,他们希望通过推翻大明来获得新的,更好的生活。
这一点其实让末将很震撼,原来一群泥腿子都能做到这个地步,可我们这些每年消耗了朝廷大笔饷银的关宁军精锐却做不到,甚至连和建奴作战的勇气都没有了。
几年前,建奴黄台吉率军绕过京师直扑山东,末将的老家就在山东,末将的很多家人都在那一次浩劫之中生死不知,有人说是被掳掠去了辽东当了奴隶,有人说是已经被建奴杀戮殆尽。
末将不想这样下去了。大帅您是好人,但末将更想要和建奴作战。”
吴三桂尽可能的平息了一下心情,缓缓说道:“本官再说一次,跟着本官去山海关,一样能和建奴战斗!你难道忘了本官是怎么起家的?本官也是和建奴一路血战,打到辽东总兵这个职位来的!”
李建点头道:“是的,您确实是和建奴拼过命。但恕末将直言,您赢过吗?”
吴三桂直接顿住。
翻一下吴三桂过往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最出名、也是唯一的一场大战就是和满清突然遭遇的夹马山之战,在那场战斗之中明清双方互有伤亡,勉强算是打了个平局。
至于其他时间,清国基本上都是在山海关外随意来去,吴三桂只能坐视,完全不敢主动出击。
李建道:“不是末将看轻大人,末将也打过夹马山之战,知道建奴究竟有多么的凶残。末将曾经以为,建奴怕是我们大明无法战胜的强敌了,直到固安之战中,末将跟随着太子殿下一起击溃了李自成。”
说到这里,李建看了朱慈烺一眼,继续道:“那一场战争过后,末将发自内心的觉得,如果我们跟随着太子殿下再碰上建奴,那我们或许是能赢的。”
吴三桂默然。
事到如今,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关宁军将官不愿意跟随他。
不是吴三桂不会做人不得军心,也不是担心会遭到朱慈烺这个太子的报复,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跟着朱慈烺能打赢建奴!
吴三桂想通了,但反而又更加的想不通。
他堂堂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将门世家出身,真刀真枪的和建奴在战场上血拼过的人,怎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