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3 章(1 / 1)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 佚名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3个月前

完善的部门责任制或岗位责任制,有的即使制定也贯彻不力。诸如这些职责权限的不明确,都容易引起团体的冲突。

  (4)各团体的利益需要没有获得满足。组织中的部门或单位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总需要一定的资金、原料或人力。而组织领导者一般要从大局考虑,根据该部门或单位对整个组织的贡献大小来分配资源,这就难免造成某些部门没能获得利益满足,可能导致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指责、争吵甚至攻击。

  □ 哈佛经理处理部门之间矛盾的方法

  组织系统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部门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领导人能否顾全大局,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对部门关系影响很大。因此,作为领导者来说,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要加强配合与协调,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1强调相互沟通

  这既是做好部门工作的需要,也是处理好部门关系的需要。沟通是双向的,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当从目标上、思想上、感情上和信息上加强沟通,进而取得共识,这是协调各部门领导关系的重要基础。

  2倡导相互支持

  各部门领导之间在强调自己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时,不能贬低而要同样肯定其它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工作的配合与支持不能仅是单向的企求,而应成为双向的给予,并用以取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状态,以及“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做法。

  3促进合理竞争

  由于各部门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功能,部门之间不但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且还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因此必然存在竞争。组织内各部门的地位差,功能差,既反映了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也反映了相应的责任和贡献。这是组织系统各部门在协作过程中存在竞争的客观基础。在组织内部,竞争是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和力量,具有使组织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功能既可以使组织系统发生进步性变化,使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使组织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造成组织系统的不稳定,产生结构性内耗与功能内耗。合理竞争要求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正常的竞争关系,求同存异,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组织系统的整体目标。

  第四章组织管理与系统运筹(下)

  二、系统运筹的艺术

  在决策的实施中,领导者面临的因素极为复杂,领导主体、领导客体和它们的外部环境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都是建立在现代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大科技这个基础上的系统。一个领导者要是不了解这些要素,不能全面分析和综合这些要素,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就谈不到有效地实施决策,实现有效的领导。现代新兴科学,如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领导者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方法,运筹学中的运筹网络和网络中的关键路线就是领导者运筹帷幄的科学工具。

  运筹的对象

  领导者正确的运筹,可以使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得到最合理的运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

  作用,避免资源的浪费。运筹的对象指领导者在运筹时应考虑的各个要素。早期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的对象是人、财、物三大要素;后来有人加上了信息和时间,成了五大要素;后来又有人加上了士气和方法,发展为七大要素,还有人把领导的对象分得更细密、更繁多,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这种对领导运筹对象的要素不断增加的认识,反映了现代领导工作的内容更丰富、更复杂了,也反映了人们对领导工作的认识在逐步加深。

  □运筹对象的要素之一——人

  领导在运筹时,最难处理的就是人的要素。人是一个活的因素,是很不确定有时甚至是很难捉摸的;人除了一般的共性之外,具有更多的个性和特性,而这些又是多变的因素。人们付出了巨大劳动所研究的现代领导与管理科学上的问题,归根到底,其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也就是这个问题。尽管现代领导和管理学的许多办法,如各种人际关系理论,X—Y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现代系统管理理论,都试图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予以定量化和规范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人们比较彻底的了解人类本身这一目标,迄今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战争胜负、商业竞争的成败、政府政策的效果,都非事先所能完全准确地预测的,运筹方法只能摸索出一般规律。

  □运筹对象的要素之二、之三——财、物

  财和物相对于人来说,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如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正确的运筹。我们不妨从下面的一个具体事例中看看这两个要素的作用;1961年到1965年间,韩国经济萧条。当局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1967~1971)时,要求在资金短缺、外汇少的情况下协调各部门以提出最合适的经济增长率,计划的目的是:(1)明确社会经济目标;(2)计算可行的增长速度,使经济目标得以实现;(3)鉴别主要的约束及减轻这些约束的途径;(4)构成详细的投资计划及公共政策使经济沿着较好的方向前进。为了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韩国副总理和各部部长及一些技术人员根据当时韩国的财力、物力状况制定出了五个经济模型:(1)投入——产出协调模型;(2)中期大经济模型(讨论国民总产品收入、消费和贸易的平衡);(3)短期稳定性模型(讨论预算分配、各种资金来源等,既要考虑财经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通货膨胀);(4)钢铁和石油部门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在全国性计划发表后,曾用该模型来检验一下石油化工综合企业和一个大轧钢厂的投资建议是否合理。论证结果是该轧钢厂暂缓建立,而石油化工厂当时则没有必要建立);(5)一个地区平衡的线性规划模型。这样,通过对财、物的合理运筹,使韩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在计划期间以及以后一些年代,韩国经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出口收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