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等原太子与齐王府部众归顺,李承乾被立为太子等等诸事。
众多大事件连续不断的时候,王霄正在翻新他的酒肆。
之前破烂的桌椅都被劈了做了柴火,王霄买来木料工具,自己打造新的家具。
修砌了新的灶台,找铁匠打造了新的生铁锅以及各种器具。
门帘木板全都换成新的,买来桐油漆树的漆还有丹红朱砂自己调配,做成漆料涂抹。
做了新的牌匾,自己写下珍馐轩挂起来。
王霄这里只是个临街小铺,当不得阁,楼这种称呼。只能说是个轩。
要说最具创新性的改变,自然是他打造了铁皮箍的炉子,再做了长长的烟囱连接到外面去出烟。
铁皮炉子烧煤可以提供热量,上面架上一个水壶在冬日里绝对是完美享受。
没错,当王霄那闷了几个月的酱油缸可以出货的时候,长安城这里已经是入冬了。
这天傍晚,西市市署下值的小吏们结伴回家。路过王霄小店的时候,有人惊异的说“王家小子这里,终于开门了。”
无论皇位上坐着的是哪个,基本上都不会有心思去动这些市坊间的微末小吏。
小吏们的待遇还算不错,以往也常常光顾王霄的小店吃上一碗羊汤。
他这边关门了几个月,小吏们还是挺怀念的。
一群人招呼一声,就想过来看看热闹再喝碗热腾腾的羊汤。
来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珍馐轩的牌匾。
“这匾额不错,字写的也漂亮。”
“墙柱都是重新上的漆,比起以前黑不溜秋的好看的多。”
“别说这么多了,先进去再说。”
撩开厚实的门帘,一群人呼啦啦的挤了进去。
店内一点都不昏暗,王家小子不要钱似的点了好多油灯。
之前地上凹凸不平的砖块,已经全部被平整光滑的大青石取代。店铺内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几张四角桌子,此时居然已经坐满了人。空气之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食物香味。
看到王霄端着餐盘出来上菜,小吏们嚷嚷“王家小子,快给我等寻摸个地方。”
没用王霄说话,那些过来蹭火炉闲聊的人就纷纷起身,让出了两张桌子给他们。
关中人还是很实在的。
王霄让他们在这里蹭火休闲,那他们当然不会将其当作理所当然,阻碍王霄做生意。
招呼小吏们挤挤坐下,王霄伸手指着挂在墙壁上的菜单“想吃什么自己点。”
“咦?这一手正楷写的好看。”
小吏们至少也是识字懂数的,否则也没办法在市署工作。
他们首先看到的,自然是漂亮的字体。
“黄豆芽炒腐竹,十五文。”
“韭菜炒豆腐,十八文。”
“肉末豆腐,三十文。”
“韭菜炒鸡蛋,二十六文。”
“鲜蒸河鱼,六十文。”
“羊汤一碗,二十六文。”
“肉夹馍一个,九文。”
“”
“这都是什么啊?”小吏们有些不解。
王霄笑着解释“都是本店能提供的菜肴,价格公道,童叟无欺。”
现在还不是贞观盛世呢。
贞观元年的时候,关中大灾,米价最高的时候高达千钱一斗。
虽说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可现在长安城的物价也是挺高的。
这大冬天里能有黄豆芽,韭菜什么的可以吃,已经是很不错了。
小吏们从未吃过炒菜,甚至听都没听说过。
看看左右的客人们吃的那么香,一个个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
几个人一合计,大家一起凑钱开始点菜。
第二百九十六章 没这玩意,你喝多了 (为书友旭风77加更)
“好啊!”
一位白须老吏抹了眼泪“老夫这一辈子,从未吃过如此美味。”
这位绝对不是王霄花钱请来的托。
人家是真的没吃过炒菜,没吃过酱油,没吃过舍得放油放各种调料,厨艺又是如此出色的美味。
大唐的餐饮,不是蒸就是煮,要么就是烤。
你要说好吃与否,肯定是比不上炒菜。更别说还有王霄这么一个技术精湛的厨神操刀。
炒菜配上酱油,上色上味。
再加上王霄毫不吝啬的使用豆油,那真的是吃的满嘴流油,齿颊留香。
在这个没有什么美食可言的时代里,王霄的这家小小的路边摊很快就红了起来。
能花费几十文吃个菜的,至少也是西市里的行商。
这些人走到各处,自然是将珍馐轩有美味的消息传递到了各处。
无论是哪个时代,名气起来了生意就好做了。
王霄这里不但日常就是人满为患,而且还有来自各坊的达官贵人们来订餐。
不用多说,自然是王霄将宋朝才出现的外卖业务提前整出来了。
生意好了,王霄自己就忙不过来了。
他招了几个长工,负责刷碗上菜打扫卫生。当然还有专门的外卖小哥,跟着各家达官贵人的仆役们拎着食盒送货上门。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来到了贞观元年的正月。
年节假日之后,王霄这里再次开张。
“这儿就是珍馐轩?”
穿着一身白衣,披着皮袍,满脸络腮胡子,双手虎口处一层摞一层老茧的年轻汉子,走了进来四下里打量“倒是挺暖和的。”
“兄,这里也太小了些。”跟着进来的肤白长须的小胖子,第一眼就不怎么满意。
店里很快挤进来十几个人,把店里的桌子都给占了。
这些人气度不凡,负责招呼的长工急忙去了后面叫王霄。
“此去幽州,当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王霄耳聪目明,还没到前堂就听见了那边的话语。
他人刚出来,就有两个壮汉一左一右的站在了他的身边。
除了坐在桌子旁说话的两个年轻人之外,其他人都在用警惕的目光盯着王霄。
而且王霄还能感觉到,在外面的大街上有着沉重的脚步声响。
有人准备越过王霄去往后院的时候,那络腮胡子的年轻人终于抬头说话了“不得为难店家。”
王霄深深的看了他一眼,就知道了他的身份。
这自然不是因为年轻人带着身份证。
店内这么多的护卫,各个都是带着杀气,明显是上过战场的。
再加上那年轻人的气度仪态,身上的皮子,腰间的玉佩什么的
好吧,这些都是胡扯。真正确定身份的,是年轻人的脚上穿着一双杏黄色的靴子。
所谓龙袍并非都是黄色,一开始的祖龙就是穿的黑色袍服。
西汉的时候以水德居之,服黑色。
一直到汉文帝的时候,才弃黑转红。到了晋时也是大红色。
黄袍起源于隋文帝,不过那个时候并不禁止民间穿黄色的服饰。
而到了李渊这里,却是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是真正的在民间禁用了黄色。
年轻人脚上穿着一双杏黄色的靴子,除了李渊之外就只能是李世民了。
哪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