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52 章(1 / 1)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上善若无水 2000 汉字|4 英文 字 1个月前

铁,物流运输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哪怕是动用了所有能用的海船,将大量的粮食从关外和朝鲜运过来,依旧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至于南下的线路,依旧是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

不是说不知道海运的优势,只不过哪怕有王霄提供技术支持,新式海船的建造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了。

别的不提,首先造海船的木材就需要长时间的晾晒才行。

在没有钢铁巨舰的时代里,海船的建造材料就是木材。

还是那种至少几人环抱的参天巨木。

这种巨木在深山老林里有很多,只不过以往华夏的权贵们都是拿去建造宫殿,建造陵寝,建造棺椁去了。

现在的话,各地的罪犯们都被发配去了山林之中,没日没夜的砍伐巨木为大规模的爆海船做准备。

巨木作为建船材料,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然后长时间的晾晒,起码得花费几年的功夫。

所以现在王霄这里,并没有太多的海船。

不过好在大规模海运走不通,可大运河却是没问题的。

整个北方的船只几乎都被集中到了大运河这里,那叫一个船帆云集,遮蔽了河面。

十余万的民夫,以及海量的粮食都在船上,沿着大运河南下。

而六万正兵,则是沿着大运河两岸夹着船队南下。

祭拜祖庙天地的时候,崇祯对着朱棣的画像大喊“不孝子孙朱由检,愿效祖宗之策再造大明!”

时隔二百余年之后,大明再度开启了一次从北向南的靖难之役。

只不过这次,是从当初的王爷造反打皇帝,变成了皇帝造反打王爷。

当然了,两次的目的地都一样,都是天下闻名的应天府。

“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大明自然也就能安定下来。”

船头上的崇祯,穿着金甲摆着POSS。目光巡视大运河两岸,看到沿途村镇升起的袅袅炊烟,心中很是感慨。

他曾经看过大臣给他写的奏章,上面描述北地‘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曾经给他带去过深深的震撼。

现在看到大运河两岸已经逐渐恢复了生机,他也是感觉自己这些时日的忙碌并没有白费。

“这是肯定的。”

一旁坐在摇椅上的王霄,眯着眼睛摇啊摇“华夏的百姓们是最能忍耐的,只要有一丝能过好日子的希望,他们就能好好的活下去。你可不能再一次辜负了这些百姓们的希望。”

“不敢。”

崇祯恭敬行礼“祖爷爷放心,朱由检今后必当以天下百姓为重!”

“无所谓了。”

王霄摆摆手“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后人,若是再逼的百姓们揭竿而起,到时候可没有另外一个我来帮忙了。”

靖难之役的南征大军,一路顺利的通过北直隶段,随后进入山东地界。

到了这里,那就是另外一处荒凉末世的景象。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新靖难之役 (中)

进入大运河山东段之后,崇祯脸上的笑容就逐渐消失。

这里鞑子来肆虐过,流寇也来肆虐过,甚至当地的闻香教也都肆虐过。

再加上大旱与蝗灾接连不断,当地百姓们甚至连树皮都吃不上。

这一路行来,两岸满眼都是荒芜之地。

除了生命力顽强的杂草与荆棘灌木之外,啥也看不到。

曾经的良田早已经抛荒,水利设施更是已经毁坏殆尽。

入目所见,只有杂草之中间或露出的白骨,向众人表明这可不是什么自然风景区!

“其实天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王霄走到船头“大旱之年,若是能够修建足够多足够有用的水利设施,甚至挖掘出类似大运河这样的人工河道,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引到这边来。再从其他地方调集粮食来支援,大旱

并非完全没办法应对。”

“至于蝗虫,若是百姓们家底殷实。家家户户都养着大量鸡鸭鹅等家禽,只要数量足够多,再多的蝗虫也只是饲料。”

“大水就更不用多说了,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开始,老祖宗们早就说的明明白白,要治水。做好防备工作,哪怕有什么地方出口子,只要能及时填补上,真正造成的危害并没有想象之

中的那么大。”

王霄摊手说“除了天降陨石,地震与海啸这些之外。其实大部分的天灾都是可以应对的。”

“皇爷爷说的是。”

崇祯点头回应“大明之所以会是现在这样,主要还是在于人祸。朝廷没有力量赈灾,也没有那个心思。因为大头巾们在朝的时候就知道党政,争权夺势。回到家乡就成士绅,只知道兼

并土地欺压百姓。大明之祸,全都是他们的责任。”

这番话不能说错,可很明显还是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大明历代君王都不算数太差,除了土木堡战神,叫门天子之外,其他的帝王最起码的能力还是有的。

哪怕是那位木匠皇帝,也知道用魏忠贤来制衡文臣。

可崇祯这里,或许是因为个人性格,也或许是因为从小未曾接受过帝王教育。

他的个人能力,以及各种胡乱指挥与操作,极大的加速了大明亡天下的进程。

像是征三饷,像是给天下士绅各自组军的机会,像是重用太监为监军反而导致接连大败,像是裁撤驿站导致大明皇权无法抵达乡下等等等等。

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他做了所有反贼和鞑虏们最希望他做的事情。’

这跟着王霄混了两三年下来,崇祯不敢说是脱胎换骨,可最起码也是幡然醒悟。

再回头看看自己往年间做过的事情,那真是脸上火辣辣的难受。

作为一个能有决心殉国的皇帝,崇祯自然是非常要面子的。

对于以往自己做过的事情,那是想方设法的去清洗。

如果不是王霄还在,他甚至有可能去学唐宗,跑去修改史书记载。

王霄也不去揭穿他“你说的对,都是文官士绅的错。”

崇祯暗自松了口气,不过看了眼天色之后,下意识的问了句“祖爷爷今天怎么起来这么早?”

这次崇祯御驾亲征南下打靖难之役,王霄不再掌权,而是以参谋的身份出场。

他自然不是一个人来的,船舱里还有陈圆圆和顾横波在。

因为什么事情都不管,所以通常王霄都是到了日上三竿才会出来。

而且这艘御架龙舟虽然很大,可隔音效果也就一般。

这些时日里,每天晚上崇祯都会被吵的难以入睡,只能是起床继续处理公务。

王霄斜着眼看了过来,崇祯瞬间醒悟过来,自己说错话了。

正犹豫着要如何解释,强行圆回来的时候,岸边跑来信骑对着龙舟不断挥舞旗帜。

“祖爷爷,有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