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13 章(1 / 1)

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上善若无水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4个月前

体系。

更直接的说,这些钱都是只属于天子的。

天子主动拿自己的钱出来,高价收购百姓们的粮食。

这是什么,这就是圣天子在位啊。

窦婴感动的无以复加,含泪叩首“圣天子在上,臣代天下百姓感激涕零。臣求陛下让臣完成此次秋收纳粮之事后,再行另选贤能为丞相。”

朝堂上的人顿时纷纷动容。

他们可不是在可怜窦婴,而是觉得有机会做丞相了,这都是激动的。

可惜王霄一句话就让他们激动的心与颤抖的手全都安静下来。

因为王霄说了“胡说什么呢,你还是朕的丞相。没有朕的允许,你就要为大汉继续操劳下去!”

在王霄看来,窦婴真的是做丞相的不二人选。

首先是其人品出众,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君子,还不是伪装的那种。

其次是其人能力出色,不但做过行政管理还带兵做过将军,能力方面自然是没的说。

最后是窦婴出身很高,身为窦氏外戚的领军人物,有着足够的威望可以压制文武百官与勋贵诸侯王。

可以说,现在的窦婴就是全天下最为合适的丞相人选。

至于说历史上做丞相的田蚡等人,那就是个笑话。

可以说,从初代的萧何开始,大汉的丞相们那是一代不如一代。

曹参周勃更多的是武夫,而申屠嘉完全就是凭借资历足够老才做的丞相。

当窦婴被田蚡冤死之后,大汉的丞相那就很难会有被史书所铭记的人物了。

当然,霍光那样的权臣不算。

“此事就这么定了。”

王霄大手一挥“至于那些威胁丞相的粮商们,丞相自己去解决。”

回过神来的窦婴咬牙切齿的说“喏!”

堂堂丞相居然被一群商贾给威胁了,甚至还为此顶撞天子。

这不仅仅是生气的事情,更是被打脸丢面子的事情。

到了窦婴这样的身份地位,他什么都不缺,所以最看重的就是面子。

那帮粮商们,这次是要真的倒霉了。

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而在诸多的原因之中,必然有一条就是,资本在尝到甜头之后,会影响到朝政。

这种事情对于任何天子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

所以这次粮商们胁迫丞相的事情,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想要收拾这些粮商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时代做大商贾的,基本上就没有一个是XX干净的。

只要认真的去查,总能找到他们的证据出来。

果然,不过半个多月之后,廷尉那边就发落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粮商。

倒霉的直接丢了性命,稍微运气好些的,也是被发配边关去戍边,而且还是没有期限的那种。

唯一逃脱的,只有丰源粮铺。

因为义纵的关系,丰源粮铺并没有参与这次的事情。而且看在义纵的面子上,就被轻轻的放过。

这事一出,全天下那些蠢蠢欲动的商贾们,瞬间就老实下来。

他们只能是在自己的家里哀叹‘这世道还是没有咱们这些商贾的出头之日啊。’

既然直接正面用资本硬抗不成,那就只好走迂回路线。

就像是王霄下诏书,再次举行超大规模的考试一样,商贾们反倒是被诸子百家的学子们更加上心。

他们拿出大量的钱财资助各地要去参加考试的学子,而且还是不求回报的那种。

当然了,表面上说是不求回报,可实际上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过去也不过才百多年而已。

他们的打算世人都很清楚,无外乎是想要资助学子们一飞冲天的时候,能够带着他们一起鸡犬升天。

王霄再次举行了选材考试,主要目的是为南方三越之地寻找一大批的地方官吏。

三越之地非常广袤,需要的地方官吏数量也是极多。

依靠举荐的话,猴年马月才能凑齐足够的人选?

所以王霄很是干脆的把后世的科举拿出来用,并且正式确立下来,从此之后每隔三年就进行一次大考。

消息传出,诸子百家全都齐声欢呼。

.

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大学

秦末之后,几代大汉天子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之下,天下间总算是逐渐太平下来。

因为战火躲进深山老林之中的人,也是逐渐从大山里出来开始重新生活。

而诸子百家们,也是纷纷开宗立派,传播自己的学说。

随着生活安定下来,各家的弟子也是越来越多。

然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弟子该如何去安排出路。

人家花费了时间和金钱,总是要有目的的。不可能完全只是因为兴趣爱好。

在大汉这里,诸子百家的弟子们,第一志愿自然是做公务猿,也就是出仕朝廷。

实在不行的话,才会去诸侯勋贵以及刘氏诸侯王那儿做个门客什么的。

之前想要出仕朝廷,要么你是勋贵之后,可以花钱做个捐官。要么你就是名气极大,到了皇帝都要亲自下诏征召你的程度。

否则的话,就只能是等着被那些大佬们所看上,然后举荐你做官。

这种制度的弊端,自然不必多说。

在解决了平民百姓们的吃饭问题之后,王霄立马就着手做考试这件事情。

解决百姓们吃饭问题,那是大汉稳定的基础。而废除举荐制度,改为公务猿考试,则是清除暗疮为大汉的迅速发展提供动力。

至于所谓的学派之争,作为穿越人士,王霄自然不可能给儒家一家独大的机会。

原因也是很简单,儒家独大的话,大汉可以一时得利。可随着儒家越来越壮大,最后的结果就是流毒无穷。

明末那些‘头皮痒’‘水太凉’的东林党就不用多说了。

明朝之前的儒家文官们,也是在挑战人类道德极限。

像是皇帝让文臣去视察秋收,去治理河道什么的。文臣就说‘有辱斯文’然后拒绝去。

身为朝廷官吏不去办实事,还说什么有辱斯文。斯文是个什么玩意?能打死否?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那自然是因为儒家独大所带来的灾难。

没了墨家,科技进步就停滞不前。

没了农家,百姓粮食产量几千年都没什么太大的增加。

没了兵家,后世朝代被异族欺辱成什么样子了。

没了法家,百姓们只能是指望出现几个千年不遇的青天大老爷来为民做主。

没了纵横家,对外交流的时候只剩下了妄自尊大,把吃亏当做有面子。

儒家除了能做好诗词歌赋,写字写的好看之外,有个屁用。

两千年的时间啊,要是能一直保持住诸子百家争鸣,从而推动科技与社会进步,不断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话,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