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岐州急报(1 / 1)

大唐:本帝师绝不回朝 孤帆一渡 1925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2章 岐州急报

  解决了大旱饥荒的问题,李世民心情大好,难得的来到太液池欣赏美景,打算给自己好好放松一番。

  太液池坐落于园林之中,长亭掩映在满园春色之中,一方大湖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李世民就倚在长亭上,欣赏眼前的湖景,享受着片刻的安宁。

  一阵脚步声传来,一名宦官走上前,乃是内常侍张万。

  “陛下,岐州有急报。”

  自这两年起,西梁的梁师都愈发猖獗,已然成了大唐的心腹之患,近期来更是欲要勾结突厥,大有吞并大唐的野心。

  李世民乃是骁将,更精通兵法,怎么会坐视西梁坐大,这年来已经派出数次大军征讨梁师都,只可惜都铩羽而归。

  三个月前,李世民再次派出大军征讨西梁,欲要一举把西梁铲除,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而大唐想要征讨西梁,必经之路便是岐州,这次李世民调拨大军,征讨西梁,这岐州便是后方粮仓,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所以,从岐州送来的奏报,随时都可呈到李世民的手上,加上此次乃是急报,估计是有紧急大事发生了。

  李世民取过急报,有条不紊的阅览起来。

  越往下看,李世民的脸色就越来越沉重,再次抬头时,脸上已带上铁血杀气。

  “哼!这叛梁好大的胆子,竟然真的敢跟突厥相互勾结!真当我李世民的刀不锋利否?!”

  “陛下息怒,大唐天兵所指,必定所向披靡。”内常侍张万低眉顺目道。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抹忧色,说道:“张卿有所不知,朕忧虑的不是梁师都,而是突厥。如今大唐刚刚结束战乱,正是民力凋敝之际,要是突厥趁机进攻大唐的话,大唐势必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如今的大唐,当以恢复国力为主,战乱只会拖垮大唐的基业啊。”

  “陛下所言极是。”内常侍张万也只能这么说了,他只是一介宦官,对于兵法战事向来不通。

  此时就算有心想要替皇上分忧,也是有心无力,不懂装懂反而会弄巧成拙。

  李世民脸上的忧色始终散不去,一挥龙袍,起身坐上了龙辇,往宣德侧殿而去。

  这次的急报,不仅说了西梁跟突厥勾结,也禀报了大唐军的状况。

  大唐军连番作战,粮草已经告急,加之国内大旱,粮食欠收,再这么下去,讨梁大军极有可能又要面临挨饿的局面!

  这让李世民又想到了帝师西征时的一幕幕,心中的忧愁不禁更重几分。

  如果真到了山穷水尽的那一步,此番讨梁大军是否能跟帝师率领的大军一样,完全靠着必死的意志征战到底?

  老练如李世民,也不敢保证这件事一定会朝着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思来想去,龙辇上的李世民不禁长叹一声,发自肺腑地叹道:“如果帝师尚在的话,面对西梁这个心腹大患必定有解决之策吧,是朕的过失,导致失去了大唐的立国之柱啊!”

  ……

  长安城,魏府。

  长安城的达官贵胄们的府邸,历来是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赛一个气派,但也有一些是特立独行的,比如眼下的魏府就是其一。

  长安老百姓,凡是提到魏府,都是赞不绝口,要夸赞一声魏大人清正廉明、敢于直谏。

  只是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

  此时的魏府门前,却是门可罗雀,略显斑驳的大门见证了昔日的辉煌,布满青苔的台阶也显示了此刻的苍凉。

  魏府之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不为过,最显眼的就是一张陈旧的方形案牍和挂在墙上的一张书法字画,字画上写着“清正廉明”四个笔力虬劲的大字。

  案牍之上,一名瘦削老者伏在案上,不修边幅,手持一捧书,正在津津有味地翻阅着。

  一名穿着朴素的妇人从内房走出,看着伏在案上的夫君,眼中露出一抹心疼。

  “夫君,三年来你身形瘦削了一圈,整日闭门不出,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裴氏满脸心疼道。

  魏征摆摆手,不以为意道:“有劳夫人担心了,不过我如今挺好的,每日里博览群书,无需操劳其他事情,这不就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吗?”

  裴氏来到自家夫君身后,为其捏肩捶背,声音轻柔道:“你呀,我还不了解你,你的心一直都在朝堂之上呢。”

  “胡说!我已两年多没有上朝了,如今更是一介草民,谈何心系朝堂?”魏征脸色有些愠怒。

  裴氏也不着恼,笑道:“好了好了,一说到这件事你就发火,那我换个说法,你不是心系朝堂,而是心系帝师,对不对?”

  魏征神色一变,放下手中书,起身望向远处,负手之下神色苍凉。

  “夫人啊,你可知帝师是一个多好的人?他啊,才能胜我千万倍,德行可与古之圣人媲美,是真正心系国家的人啊。

  但就是这样的人,竟然被当朝昏君猜忌,收兵权兵符,罢黜职位,这是何等的寒人心?”

  说到最后,魏征的语气已经颤抖,眼角泛起了泪花,情不能自禁。

  裴氏轻叹一声,宽慰道:“你呀,就是太执着了,这件事都已经过去三年了,就不能放下?”

  “放下,谈何容易啊。”魏征直摇头,又道:“大唐失了帝师,就好比人失了手脚,是莫大的损失啊。那个昏君,竟然寒了帝师的心,当真是昏君呐!”

  裴氏:“夫君莫要动怒,三年来皇上多有悔恨之心,更多次昭告天下以表心意,可见皇上是真心悔过了。”

  魏征摇摇头,抬手制止道:“夫人,今日就到此为止吧,我有些乏了。”

  裴氏却是露出一抹笑意,“哦?每当谈论到当今天子之时,你就借口身体困乏,两年来一直如此,就不能换个借口?”

  “这回不一样,是真的乏了。”魏征神色有些赧然,他不是善于撒谎之人。

  裴氏又道:“夫君,我乃一介妇人,本不该频频谈论国事,但此一时彼一时,我今日这番谈论是受人所托……”

  魏征脸色一变,一挥袖袍,冷哼道:“不必多说了,不见!”

  最近这段时日,房玄龄和杜如晦那两人一直想要见他,不用多想他也知道,这是想要劝他回朝的。

  但他的心已经随着帝师的远去而死,已经不愿再回到那个勾心斗角的地方了。

  那两位挚友,能不见就不见吧,免得见面之后左右为难。

  裴氏眼含笑意,又道:“夫君,房大人托我给你带句话:帝师下落已知。”

  “不……什么!”魏征刚想拒绝,听到话中的意思之后猛地转头,眼中有不敢相信的光芒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