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1)

世界一级基建狂魔 言朝暮 391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43章

项目是秘密,能不能去也是秘密,甚至连这个名字,都充满了秘密的色彩。

殷以乔一点儿也没生气,而且根本不急。

什么秘密到了确定的时候,都会登上各大新闻报刊,宣扬得到处都是。

毕竟,律风是国院的人。

国院负责的项目,就没有不受到全国瞩目的。

律风的悠闲假期,不过一周,就收到了吴赢启的通知。

那边吴院的话格外严肃,透着不希望律风去的情绪,可他依然带来了最好的消息。

你去南海隧道项目的事情,批准了。

一句话就能让律风心潮澎湃,恨不得马上收拾行李赶赴现场报道。

但是吴赢启严肃道,有附加要求。

南海隧道项目规格不同,情况不同,律风可以理解,您说。

吴赢启的话语,带着叹息,那边不是国院和翁总说了就能算的,一切都要经过项目委员会审批决议。他们意见是:你经验不够,设计的桥梁只有越江桥建在水上,乌雀山大桥属于盘山跨谷钢结构,和海洋腐蚀性环境截然不同,所以,他们要你拿出新方案作为考察。

有些话他没有直说,毕竟从委员会里传来的意思是:他们已经拥有了更好的桥梁段设计师,律风这样的外行不够资格。

能够驳回国院申请、翁承先提议的家伙,吴赢启闭着眼睛都能数出一二三个来。

他恨不得律风听完就说好吧太麻烦了我还是不去了。

结果,电话那头仍是冷清沉稳的声音,我可以做新方案,但是我需要南海隧道桥梁段的数据。

正如吴赢启料想的一样,律风可不是随随便便就退缩的性格。

固执得血气方刚,又叫他无比喜欢。

有,我给你传到单位内网,你随时可以去看。

但是,不准加班。吴赢启认真叮嘱,我们都跟门卫室和人力资源打好招呼了。一旦发现你熬夜加班,我马上就跟南海隧道项目委员会说:没方案,律风不来了!

领导过于贴心,甚至十分期待律风不去赴这场无理取闹的考察。

律风十分羞愧。

真不知道吴赢启是希望它不要去,还是害怕他英年猝死,成为桥梁分院的负面典型。

于是,得到了新任务的律风,回到朝九晚五上班下班的日子。

殷以乔从他上班那天起,天天关注基础建设的热点时事新闻,却发现纵观全网,只有高铁站通车、新建公路、大桥竣工的消息。

根本没有新启动的桥梁项目!

终于,殷以乔忍不住问:你回去上班,到底负责哪个项目?

国院可不是一般的设计院,除了国家指派的大型桥梁,律风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新闻都不会报道的小工程之中。

然而,南海隧道一切成谜。

律风在网络上都只能查到只言片语的新闻消息。

办公室电脑里南海调研获取的精密数据,巨细无遗地展示了这片不可逾越的蔚蓝海洋存在的水文、气象、地貌。

对于南海隧道整个项目来说,这些数据粗糙简陋,不足以作为设计参考。

可对于项目中跨海桥梁来说,根据这些参数,设计出一座样式简单耗材节省的大桥,轻而易举。

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会成为南海隧道项目委员会拿来考核的试题。

律风满脑子数据,无从下手地回答殷以乔。

我现在什么都没负责,因为我还在努力争取。

争取能够从一行行数据里,看出委员会的真实目的。

作者有话要说:  律风沉默看着体重秤,仍是无法知道犯罪前科殷以乔为什么能单手扛起自己。

殷以乔:?因为我举铁。

第34章

桥梁分院迎来安静繁忙的又一天。

律风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查看南海隧道项目的海洋数据。

他研究这些数据接近三天,已经能够背下起点立安港到海岛富云县沿途的所有暗礁、岛屿。

它们清晰散布在项目组发来的海图上,与修建成形、计划修建的人工岛一起, 成为了大陆连接宝岛的最佳途径。

然而, 这样顺遂的线条,未免过于简单。

简单得不像一个耽误了二十余年的项目, 清晰完整地给出了这片海域所有的强涌和急流。

按照要求,律风大可挥手连线,直接在最佳途径上, 根据数据设计出一座简洁美观的桥梁,连通隧道。

可他迟迟没有动手。

除了查看这些数据, 他最多只是去找找关于海洋隧道、跨海大桥的论文, 根本没有动手作图。

安静得像一位沉浸在书本学习的学生。

冯主任过来看情况的时候,正见到律风埋头看资料

《桥墩冲刷与波流力试验研究》

他觉得奇怪,说道:南海隧道桥梁段的波流力实验数据不是都给你了吗?

那份资料他仔细看过, 给的数据巨细无遗,完全不需要律风再进行别的验证, 直接就能上手设计。

律风闻言,从厚重的资料里抬头。

他拿过手边计算结果, 递给冯汉林,但我觉得数据有点奇怪。

哪儿奇怪?冯主任诧异地接过来,

律风晃了晃笔,根据他们给出的水深、波高、流速来看,桥塔能够承受的波流力应该在六千到七千(千牛)之间,但是我重新查了南海不同跨海桥梁的论文,发现它们承受的波流力普遍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冯汉林低头翻看律风的计算, 经过复算之后,波流力保持在六千到七千范围内。

与项目组给他的数据保持一致。

你说这个数有问题?

嗯。律风点点头,冯主任,这可是横跨南海海峡,长达135公里的海平面,为什么项目组给出的波流力模拟数值,会跟其他的内海跨海大桥相差无几。

律风对数据不敏感,也没有经手过跨海桥梁。

但是,他深知海洋瞬息万变,越是远离陆地的海平面,越是湍急深邃。

而且这一段律风指了指毫无异常的数据,竟然是沿海平原到澎洲群岛的数据,我怎么也不会信。

澎洲群岛作为南海海峡之间散落的珍珠,除了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还盛产社会新闻。

昨日商船触及暗礁,海警奔赴现场紧急救援。

明日海上浪涌打过,渔船钢缆断裂,危在旦夕。

律风随手一搜,澎洲群岛附近都是海难、台风的新闻报道。

作为繁忙的海运航线,往来沿海省市的船舶,在澎洲群岛附近发生事故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地方。

然而,手上的数据平静无波,仿佛温和友好的海洋静谧安详。

只需要他轻松划过去一道桥梁线条,就能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

律风一提,冯主任也认真重看了这份数据。

那些密密麻麻的水文、地质、航道、航线数据,完美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建设环境。

略带困难,但能实现,他顺着这些数据,都可以开始考虑最佳的桥墩落位与桥塔桥型。

如果,律风没有指明这是沿海平原到澎洲群岛的数据,冯主任绝不会陷入与律风相似的困惑。

等一下,我去找两个人来。

说着,冯主任拿着资料走向隔壁办公室,律风紧随其后,没法安静等他回复。

隔壁办公室不少结束了项目,悠闲享受准点上下班时光的设计师。

冯主任一进来,他们立刻放下手机,鼠标点点,每一个都专业认真地忙碌起来。

一看应付查岗经验丰富。

别装了,过来看看这数据。冯主任拍了拍杜志学,你负责过海南的佛海大桥,算算这组数据有没有问题?

杜志学刚忙完佛海大桥的项目,听完冯主任的话,他也不装了,马上放弃了假装繁忙,接过资料。

风小、水浅、浪平,水流稳定。

杜志学瞥了一眼便说:没问题吧,这些数据跟佛海大桥的海域差不多,斜拉桥建起来没什么难度。

我看看?同办公室的人,也伸手接过资料,这地方不错啊,海平层这么稳,岩面适合打桥墩,建连续梁桥更省事。

专业的设计师,一看数据就能开始列桥梁方案了。

斜拉桥简单,连续梁桥省事,悬索桥壮观。

按他们的说法就是

这地方四平八稳,让他们来做三年必成!

更可怕的是,他们没有开玩笑。

冯主任,这项目缺人吗?我盘靓条顺干活快啊!

学哥你让让,这种繁重的项目就不劳您大驾了,应该给我长长见识,多锻炼锻炼。

本来,他们说这简单省事还轻松,冯主任不太信。

结果,这群恨不得天天宅在办公室,永远都不接项目的人,都对这平坦无波的海洋动心,主动请缨参与项目了。

他马上信了。

冯主任把资料递给律风,看来这数据真的有问题。

嗯。律风收回资料说,所以我才想找点跨海桥的实验数据,看看究竟差距有多大。

设计师们垂涎的事少风险小的项目,回到了律风手里。

杜志学都惊了,这是律工的项目?

到底哪个地方又要建跨海大桥了?

律风也不介意和同事分享情报,直接说道:澎洲群岛。

草!这不可能!

杜志学赌上自己十年跨海大桥设计经验,拍桌而起,原地跳得三丈高。

澎洲群岛的台风、浪涌、急流、水速、暗礁、淤泥沉积数据得在上面翻十倍!

啊不!至少二十!

那儿怎么能建桥啊?

做过跨海大桥设计的人,最恨海洋复杂的情况。

水流冲刷桥墩,就必须考虑桥墩腐蚀性寿命期限。

浪涌急流存在,就得想想桥拱间距与水流惯性之间的影响。

而且,跨海桥又要保航道、又要保生态,天空之下飞机航线同时来插一脚,能把设计师乌黑头发弄掉半壁江山。

最后,再来全年无休七级大风,吹起十米海浪。

那简直了。

美不胜收。

钻研了好几天数据的律风,终于得到了有效进展

数据有问题,根本不能用。

果然项目委员会给的考察不会轻松,但他没想到,连数据都假得风平浪静,任何一个跨海大桥设计师都不会信。

于是,踩着准点下班的律风,路上都在深思。

这到底是委员会放水,让他设计出方案就准许通过的裙带关系策略

还是暗藏在海平面之下南海隧道风起云涌、纷争不断的真实现状?

殷以乔驱车回家,发现律风竟然在厨房。

可惜,他不是勤劳贤惠地做饭,而是一脸深沉地盯着案板上的青椒,似乎在思考怎么用它做成一顿美味的青椒拌饭。

你怎么了?殷以乔不得不伸手,把青椒撤下来,换上了解冻的牛排。

律风抓了抓头发,烦恼地让开道,靠在墙边不吭声。

项目不顺利?同事不配合?设计有缺陷?

殷以乔随口问,同时熟练地用油热锅。

没等到律风的回答,却等到了一片沉默。

情况比殷以乔想象的更严重。

可他仍是煎牛排、打好蛋,在有条不紊的做饭声响里,等待律风主动开口。

牛排端上桌,律风连切割晚餐都显得魂不守舍。

终于,他皱着眉出声道:师兄,什么情况才会糟糕到,测量给你的全是假数据。

殷以乔听着不太妙。

建筑行业的任何数据细微误差,都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计算失误的承载力,被忽视的风载荷,乃至无法预估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暴雪洪涝,全敲响过建筑事故灾难的警钟。

更不用说,假数据了。

国院得到了假数据?殷以乔的语气不由自主凝重。

律风有些食不知味,不,是我得到了假数据。

虽然南海隧道项目的资料,经过国院传递给他,但是毫无疑问,只有他需要这些东西。

那么,他便会忍不住去想。

如果这也算考验,到底是谁想考验他?

翁承先慈祥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又被他狠狠压了回去。

律风说道:我想去的项目有点复杂,听院长的意思是,里面很多派系纷争,各有各的利益,根本不齐心。

他叹息一声,将牛肉塞进嘴巴,咀嚼得两颊鼓鼓。

直到仔细咽了下去,他才继续说道:我不喜欢这种气氛。

会议争吵,甲方乙方。

他在英国学习工作,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参与的各方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争辩。

建筑要建,但是得完全按照甲方需求。

设计要改,甚至很可能和最初的构想截然不同。

仿佛在这个行业,只有成为杰出一辈,才会获得尊重。

使他满心喜欢,又满身疲惫。

然而,律风回国之后,在国家设计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支持,见识了最优秀的集体,更明白了团结一致的真正含义。

他们可以为了更好的实现桥梁建设,吵吵闹闹。

却绝不会从中作梗,阻止律风去实现一个天方夜谭。

数据是一切的基础。

没有数据就不可能有设计,更谈不上建设。

他满怀期待想要进入南海隧道项目,没想到他面临的考验根本不是设计方案。

而是一堆根本不可信任的数据。

因为工作,他们晚饭都吃得沉默且闷闷不乐。

无论殷以乔说什么趣闻,律风也显得十分不配合地任性生气。

我看出来了。殷以乔十分肯定的说,就算数据是假的,你还是想做这个项目。

否则你也不会这么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