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7 章(1 / 1)

主宰江山 汉风雄烈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百姓外,对陈鸣半根毫毛也不会有伤,而反过头来陈鸣绝对会立刻对他们痛下杀手。

虽然汉贼不两立,但不管是东北还是西北,不管是永珹还是永瑢,都被鸵鸟附身,希望自己把头埋起来,然后整个世界都安稳了。这些被满清派来的死士就接到过命令,没有机会就什么也别做。所以陈鸣的登基大典顺顺利利的结束了,而现在这些人更要眼睁睁的看着陈鸣乘坐着车驾,在受阅部队间愉快的跑一个来回。

“历经了明末神州陆沉,历经了百年耻辱,军人和军队的重要性都是不需要再诉说的。今天接受诸位检阅的这支部队是我朝各兵种各建制部队中直接抽调的现役军人,是我朝军队战斗力最直接最形象化的表现。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他们有步兵,有骑兵,有辎重兵,有炮兵,有陆军、有水师,还有军医军校生,有着全军各一部分的代表。参加分列式的五十五个方阵,下面将依次通过朝阳门,接受所有人的检阅。

受阅部队将以强大的阵容和最恢宏的气势向所有人展示我军一线官兵的风采,展示我军威武之师,雄壮之师的精神风貌。”陈鸣的话很像是自吹自擂,可是依照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千古霸主地位,他说这样的话实在太应该了。

朝鲜、琉球、暹罗、安南以及日本,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谁没有受过中国的影响,谁没有受过中国的教化中国是天、朝上国,中国的使臣是天使,中国的军队就是天兵

“迎军旗”

朝阳门上,陈鸣的一番话落下的时候,阅兵总指挥陈启嘹亮的声音响了起来。

礼炮声立刻充斥着所有人的耳朵,“轰轰轰”九十九声轰鸣的炮声压倒了全部的声音。

军旗班在军乐的演奏中,脚步整齐划一,举着一面面红旗,在先头三面大旗的引导下,迈步走向了朝天门。

红旗;血虎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国旗,陆军旗,水师旗。

就在海军旗帜设立的时候,陈鸣直截了当的丢掉了所有龙字旗,什么丫丫啊,哪里有青天白日满地红耀眼

前世民国,在成为果党标志之前的青天白日满地红那就是民国的海军旗。陈鸣倒是不怎么了解这面旗帜在那个当时是如何表示水师的但他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来解释啊。

战舰就是一个国家移动的国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不对那么国土就是要用赤红色的,因为这代表着无数烈士的鲜血,与陆军保持一致。

然后就是大海之上,水师所面对的情况可不就是头顶着青天白日,脚踩着战舰吗而且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象征著国家的命脉,随着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蓝蓝的青天无限广阔,也象征着水师的步伐,无可限制,勇往直前。

中国为东方大国,为日出东方为之最者。青天白日下的赤红,何尝又不是在暗示着苍天之下的所有土地,这是一种远大之极的愿望未完待续。

------------

第五百五十一章 灵魂冲击

鲜红的旗帜斜指着前方,赤旗据中,左为陆军血虎旗,右是水师青天白日满地红,身后是整整五十六面军旗,分为四列,每行十四面鲜红的大旗。在节奏激昂的军乐声中,军旗班的士兵们,昂首挺胸,行动如一,从北向南,厚底皮靴敲打着地板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

军旗班每一名士兵神色都是那样的庄严,因为他们手中端着的不仅是二十斤沉重的军旗,还是无数铮铮铁骨赤胆军魂清风吹拂起军旗,却吹不动厚重如山,巍峨屹然的旗杆。向前倾斜的旗杆牢牢地固定在空中统一水准面上,仿佛那举着它们的手不是血肉之躯,而是坚固不可动摇的钢铁。

整齐的美感瞬间征服了观礼台上的无数人。

朝阳门上,对这种事情本来兴致缺缺的高氏和老太太,一瞬间都睁大了眼睛。

不过,这个时候所有的人,包括一脸高兴的站在陈鸣身边,个头已经触到他的胸口的陈鼎,内心里对此的感觉也只是一个好看。只有陈鸣,不自觉地挺拔起了自己的腰杆。

现代的大阅兵,真正的亮点在于方阵,尤其是威武整齐的步兵方阵对于人的眼球的吸引力,单纯的从美感上来讲,比之坦克导弹方阵和飞行阵列都要更甚。作者个人观点

陈鸣筹划的这次大阅兵从来就不是中国传统式的阅兵观师,而是按照他脑子里的解放军大阅兵py来的。全体受阅官兵经过之前两个月的统一训练,在接下这个耀眼的舞台上所要的就是一种整齐的美。任何动作都要整齐划一

而复汉军现在的军装,简洁大方的新式军装比之同时代欧洲军队那色彩华丽的军装要得体、简洁、流畅的多。也更加的适合于这种跨越时空的阅兵模式

受阅官兵聚集点的士气已经像一团炙热燃烧的火,城楼上的陈鸣都似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热量。

在朝阳门下,道路两旁,一个个挺立着警卫士兵,虽然单兵站立的他们远没有聚集起方阵时候的威武,但新式军装所表达的那种简洁的美感,与满清时代的号褂,与中国传统的盔甲,与这个时代欧洲军队的华丽艳丽,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士兵精神,不是人来衬托华丽的军服,而是军装来衬托个人的精神。

“沿着两度东征的英雄足迹和巍巍中原的烽火硝烟,踏着滚滚长江的汹涌波涛,穿过战争岁月的峥嵘,原教导师,现在的荣誉师官兵方阵,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阔步走来。”

在没有电话,也没有广播的时代,每个解说台所能覆盖的区域面都是很有限的,哪怕每一个解说台上都并排放着一排的喇叭。

比如那面积并不是太大的朝阳门城楼上,一个年纪只有二十岁的年轻人,洪亮醇厚的声音就一个个喇叭中喷薄而出,声音却也只能笼罩整个朝阳门城楼,最多连带左右和城下的一些人。

“哗哗哗”教导师官兵方阵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由远到近,而受阅部队聚集点的百姓们的呐喊声早已经汇成了一片。任何声音在那里都穿不出去,完完全全的被淹没在人声的海洋中。

他们看不到一个个步兵方阵踢着正步的样子,他们能看到的只是齐步走中的方阵。但就如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