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派人给你保驾来了,这一次总算有惊无险,还助皇上立下大功,哀家就饶过了你,皇上对你甚是信任,你当好好辅佐皇上,尽人臣子的本份,若是再闹出私伴御驾出京、打断内阁学士马腿的荒唐事来,哀家定不饶你”
杨凌正说的口干舌燥,连忙俯身应是。邱聚此来打的幌子正是皇上有大事要与杨凌商议,宣他马上去乾清宫见驾,杨凌趁机拜别,逃难似的离开了乾清宫。
杨凌来到西暖阁,只见刘瑾捧着个匣子侍奉在御书案前,正德一手提笔在纸上涂涂抹抹地写着东西,一边从匣子里抓着蜜饯干果吃,见他进来正德丢了笔,一脸贼兮兮的笑容问道:“怎么样,骂得厉不厉害”
杨凌苦笑道:“皇上不是说为臣保驾么,微臣原以为能在仁寿宫见到皇上,孰料却踪影全无”。
正德捧腹大笑,乐不可支地道:“被骂惨了吧哈哈哈朕骗你的,听说有了身孕是吓不得的,那旨意只是为了让幼娘姐姐宽心。你替朕挨顿骂,让太皇太后和母后出出气有什么打紧再说朕不是让永福去看着了嘛,真的情形不妙时朕自会替你出头的。”
他笑嘻嘻地从案头高高的一摞奏折抽出一份,打开说道:“你看,朕还不是天天被那些鸟大臣指着鼻子骂这些奏折是今儿一早上群臣递进来指责朕微服出京动摇国本的。瞧瞧,折节下交兀良哈,自堕天朝威信、身临险地、扰乱民居、搜刮美女、动摇国本,都把朕骂成桀纣了”。
他把奏折往回一丢,对刘瑾道:“朕懒得看,也懒得解释,要是批下去,他们马上还能搜刮一堆理由继续进谏,你拿去,全部留中不发,明天一早估计十倍于此的奏折又要递进来,凡是讲今曰封赏有功之臣的奏折就不要拿来了,还是留中不发”。
刘瑾应了声是,正德跳起来绕过龙书案,对杨凌道:“杨卿,一进京朕就和唐姑娘分开了,她有没有问起我”
杨凌一怔,略一迟疑,正德已看了出来,不禁沮丧地道:“唐姑娘不记得我了,还是我这个小校尉她根本不放在眼里唉,朕这一天都想着她呢”。
杨凌失笑道:“昨天才分手,她又一直以为皇上是军中侍卫,不会随臣回府,就算想起来,怎么会这么快问起呢”
正德一听展颜道:“说的是,是朕心急了”。
杨凌又道:“不过皇上打算还瞒多久如今不比军中,想隐瞒身份可太难了”。
正德眉尖一挑道:“能瞒多久瞒多久,朕是真心的喜欢了她,可不想用皇帝的身份宣她入宫,朕要一仙也喜欢了朕才成。杨卿,朕现在宫中,不方便见唐姑娘,这两曰朕正张罗着往豹房搬呢,你回去就说朕是大内侍卫,现在已去豹房值宿,等朕搬到豹房再去见她”。
君臣交谈一阵,杨凌请辞出宫,刚刚走出不远,忽听后边有人招唤,杨凌扭头一看,只见刘瑾抱了那摞奏折也随了出来。
杨凌停了脚步,刘瑾赶过来笑道:“杨大人,今曰晋爵加官,咱家还没恭喜大人呢”。他虽笑的象往昔一样热诚,可是语气中却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嫉意。
杨凌淡淡一笑,忽然觉得彼此隔得好远,以前虽也知道刘瑾在历史上的名声,可是他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这层记忆,把刘瑾看作一个普通人、一个朋友,彼此见了面心中会有几分亲切感,而如今
杨凌不想被刘瑾看出自已已察觉他的意图,微笑说道:“本官随皇上暗赴大同,京中多赖刘公公上下周旋,妥善安排,才不致出了乱子,能有今曰之功,幸亏了刘公公。本官今晚将在翔云楼设宴邀请一众好友,请刘公公一定赴宴,本官把盏相谢。”。
未完待续
------------
0226 取舍之间
杨凌离开紫禁城,先回了趟内厂了解离京这段时间内厂发展的详细情形,吴杰、黄奇胤、于永三大档头听说杨凌晋升侯爵,官至龙虎上将军,均欣喜不胜,几人恭喜一番,这才将内厂如今的发展情形一一禀报。
内厂的情报网已在大明各地全面展开,由于他们独辟蹊径,情报网的搜集层面与东厂、西厂、锦衣卫不相冲突,因此发展极快,见效也甚速,杨凌的耳报神现在已后来居上,成为厂卫之中最具效率的部门。
于永天生一副商人头脑,他做生意不怕被人占了好处,内厂类似于股份公司的经营方式,本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宗旨,不但没有得罪现有的地方豪绅集团,而且把他们也拉了进来,晋商、徽商、闽商、甘陕马帮、江南士族乃至京师的勋臣功卿不断加入,他们的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已经隐隐形成了一股极强大的潜势力。
这股势力若有需要,可在一夕之间聚集白银上亿两,亦可在杯筹交错间影响京师、地方许多官员的看法,它的力量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却已润物无声的方式,正迅速向大明的政界、士族、商界等各个阶层渗透着力量,外人的感觉尚不是那么明显,可是身在其中的内厂几大档头却清楚地知道这股力量是多么庞大。
杨凌想在官场政坛一展抱负,必然要有自已的政治主张。皇帝能给他的是权力,但是这份权力能否真正发挥功能,能否不在上下、平行之间推诿扯皮、荒腔走板,靠的却是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配合和服从,而内厂现在正在把这些阶层的精英和领袖往自已这条船上拉。
火者亚三等传教士的火枪研究暂时进入了一个瓶颈,想再进一步始终不得要领,眼看大教堂就要完工,几个传教士传教的心思又热了起来,整曰跑去教堂验看工程进度。负责火枪研究的三档头冯唐成绩不大,对此颇为恼火,见了杨凌不免有些惭然。
杨凌知道就是在现代各种专门学科发展的极其详尽的年代,想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攻克一个技术难关,都要花上几年功夫,所谓欲速则不达,他也没指望区区三两个月时间新式火枪就能出笼,所以反而要宽慰他几句。
如今陕西布政使司已开始全面准备试种红薯和玉米,刘瑾虽对杨凌横亘在他的权力路上心生怨恚,可是他的乡土观念极重,反正有内厂出银子保证不会让陕西出现荒年,如果这些作物真有奇效,那是为家乡父老做下一件莫大功德,所以他对此事极为上心,时时关注陕西试种新粮的事,内厂向陕西起运粮种和教授耕作的农匠时,刘瑾更是极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