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唯一的希冀,就算是要给老王妃偿命,他亦毫无怨言。
其实易缜已然阴晴不定好多天,手下一干将领也跟着倍感压抑。他们知道老王妃为逆贼所杀,但直到现在也没在叛军中发现刺客下落,倒也体谅主将心情,个个谨言慎行,越发小心做事,把军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完全不用他去费心。
逆贼显然是早有准备,虽然只是一群文人主事,但意外的激起些士气,沿路所遇的抵抗反而比当初国破之时还要激烈些。
但也仅仅是激烈些而已,毕竟双方的根底摆在那儿,泽国多年尚文,比北晋久经战事的军队没法比。这些逆贼也不硬拼,战着地形熟悉,一路往东南方向退去。至今为止战事都还算得上是顺遂。
只有易缜自己心知肚明,他焦躁不安并不全是为了这个原因。
不足一月的时间,他并没有完全忘记丧母之痛。然而毕竟是一天天的冷静下来,思念就像水草一样慢慢滋生开来。仔细想想,自己对待秦疏,实在是有些迁怒。但蒂芥还在,他也有些抹不开面子,嘴上自然不肯服软,然而每一天京中的来信,却是必定要第一时间亲自过目。
偶尔有空闲的时候,他便会开始想想秦疏现在怎么样,想想他还没有出蕊的孩子会是什么模样。
之前突然有几天没有收到丝毫关于秦疏的消息。这让他有种莫名的恐惧,生怕他会出了什么事情,其牵肠挂肚的程度,令他自己都有些手足无措。也不止一次地长升出想不顾一切地回京去看看,每次硬生生的强压下来。却总是坐立不安,神思不属。
而青岗派出的心腹手下,日夜换马急驰。终于赶到了军中。
按照青岚的交代,将事情原原本本的禀报易缜。说到那个女婴的情形之时,他顿了一顿,悄悄看易缜一眼。还是照实说出实情。
易缜的神色奇异,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恍惚,变幻了几次神色,最终反而是松了口气,他显然对生下的是个带病的女婴有些失望,但也并没有到完全不能接受的地步,还隐约透出一两分欢喜来。想了一会,甚至还微微的笑起来:“不管怎么说,那也总是我的女儿。”
这人自然是不明白,易缜等了这么久的消息,早就急不可耐。方才招他进来问话,先一眼瞧见他神情凝重严肃,当时就受了惊吓。只道是京中出事。想到他有可能出了意外,一念及此,竟是心头巨痛,虽然勉力坐得端正,心里早不知身在何处。秦疏那两个字抵在喉间,居然连问出来的力气也没有了。
如今听他所说和他自已吓自己的想法想去甚远,纵然并不是多好的消息,到底比他胡思乱想的念头好了太多。两相比较之下,这坏消息看起来似乎也容易接受一点。他没有亲见到婴儿,想得也简单些,只当是先天的不足,天下多的是名医,只要肯下足工夫诊治,总会有起色。退一步讲,只要人还在,日后要什么没有
他虽远在泽国境内,对京中的种种情形,仍然比青岚更有办法调动人脉应对,当下作出一些安排,他此行从未给秦疏半点音信。这时倒扭扭捏捏的写了一封收信,很含蓄的表示了一番安慰,偷偷摸摸地让人带回去了。
这时不禁有些后悔这次出征,他原本想两个月之内能够平叛,还能在秦疏生产之前赶回去,谁知这孩子提前出世。虽然是个女儿又有些遗憾,但他仍旧有些迫不急待,只想早早结束这场战事,回京去看看他的女儿。
也就在这一两天之中,泽国一干逆军一路南退,已经退入栖霞山一座大郡之中,停下来整顿军队城防,隐隐有决战之势。
易缜得知线报,当下率军追至城下。见对方士气高昂,不知是那来的信心,竟颇有斗志,tgtgd1806102:
第98章
之前一直销声匿迹的孟章也在此出现。
那天易缜带了队士兵前去城外巡视地形之时,两人正好遇上。
孟章和他之前只遥遥打过一个照面,印象却异常深刻,就是彼此化作灰也认识,
此时一眼就相互认出来。孟章在城墙之上,易缜在护城河远处一队骑兵当中,两人对视,眼中凶光毕现,毫不掩饰对彼此的憎恨,都恨不能将眼前之人挫骨扬灰。
双方士兵也拈弓搭箭,纷纷指向对方。
北晋骑兵地势上处于劣势,很难射中高处有城墙掩护的守军。骑兵身上都穿着特制的软甲,距离又远,倒不怕对方的寻常弓箭,而且机动灵活,泽国叛军也不敢冒然出城追击,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两人恨则恨,却都知道眼下双方都没准备好作战,若是意气用事,也不一定能占到什么便宜,此时都不能拿对方如何,两人都还算克制,。
孟章率先收回视线,转身消失在墙头。
易缜哼了一声,下令骑兵慢慢退出弓箭的射程之外,掉头回营。
看到孟章在这,他暗中反而松了口气,不用担心秦疏再被他劫走。至于种种新仇旧恨,总有一同结算的时候。
青帝时近一年的怀柔政策卓有成效,加上赋税宽松,很多平民百姓因此受益,并不愿意再将身家性命卷入战火之中。
叛军多半是些读书人,虽举着匡复皇室的旗号,一个个来势汹汹,真正在地方上却没有多少响应。民众一旦生活安定,对于北晋这个外族虽有些不满,但也缺乏造反的决心,多半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
易缜不相信,就算护城河太宽太深,一时充不过去,但这么一种实在算不得牢固的城墙,一群意气书生,又能顽抗到几时。
他在城外分头扎营,将一座风梧镇团团围住。泽国气候温暖,冬日也不会有冰封千里的情形,野外扎营并不如何辛苦,粮草给养十分充足。反而是反贼聚在城中,既没有一战之力,粮草也不多,那怕气节再高,困上一段时日,必然不战自败。
这虽是个良策,只是他眼下急于结束战事,恨不能插了翅膀倾刻间就飞回京去。狄夷那边又传来捷报,狄夷连连败退,已经交出敬文帝以求议和。若是还要他等到城中粮草耗尽再行攻打,无疑难熬得很。
对方知道自己劣势所在,反而是一派积极应战的气氛。但一干文人纵然拿上刀枪,那一个个弱不禁风似的小身板,也不放在北晋军队眼里。
不出两三日,听得探子来报,叛军在城门楼上搞出些动静。易缜闻报前去。
对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