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伊稚斜带着使团众人,跟随上前面那个汉朝大鸿胪的脚步,踏上宣室殿前高高的台阶。
…………………………………………
“匈奴使者,右谷蠡王入觐大汉天子!”
随着殿外的一声声唱诺,殿中的文武公卿,纷纷打起精神。
匈奴人,并不稀奇。
但一个匈奴的右谷蠡王,在此刻的汉室,就像后世的滚滚一样珍惜了。
将军列侯们摩拳擦掌,都准备着给这个匈奴来的右谷蠡王一个下马威。
而文臣博士们也纷纷聚精会神,准备着上演一出可能存在的‘舌战夷狄’‘指斥不臣’,也好在青史之上,留下一笔。
刘彻也坐直了身子。
活着的匈奴王族成员,未来的单于呢!
这要放两千年后,绝对有资格进博物馆,全球展出。
于是,在万众期待之中,一行数十人的使团,从宣室殿的正门,走进了这个神圣的地方。
跟过去数十年一样,除伊稚斜外的其他匈奴使团成员,在踏入大殿后,都规规矩矩的在离着殿中数十米的地方跪下来,叩首拜道:“奉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之命,敬问汉朝皇帝无恙!”
自汉太宗皇帝六年后,依据当时汉匈两国君王的约定。
汉匈约为兄弟,彼此相互承认,井水不犯河水。
汉使至匈奴,要依照匈奴制度,向匈奴单于问安。
反之亦然。
伊稚斜是匈奴右谷蠡王,按照当年盟约,他在汉朝,自动享受诸侯王长者的待遇,可以不用叩拜。
当然,其他礼节,伊稚斜也需要遵守。
他微微欠身,以较为熟练的汉话说道:“大匈奴右谷蠡王,见过汉朝皇帝,恭问皇帝无恙!”
刘彻听了,笑着站起来,道:“朕躬安,贵使及贵属,都请免礼吧,另外,请贵使及贵属归国后转达朕对贵国单于的问候!”
汉匈之间数十年的交往,早已使得彼此都有了一套相互心照不宣的外交礼仪和潜规则。
至少在表面上,两国使团的来往,都非常文明。
譬如,你送我几匹马啊,我回你几块丝绸,几件好看的衣服。
搞的好像汉匈真是兄弟之邦一样。
但事实是:过去汉匈发生的四次大规模战争,除了平城之战外,其余三战都是汉室使团或者匈奴使团到访之后开打的。
所谓的外交,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都是一个睁着眼睛说瞎话,唬弄对方的把戏。
谁信谁煞笔!
“皇帝问候,臣一定转达给我主大单于!”伊稚斜抬起头,目不斜视的说道。
然后,他就从背后一个随从那里,接过一个用羊皮包裹起来的物件,对刘彻道:“此乃我主大单于给陛下的亲笔国书,请陛下过目!”
“另外,我主我还托我给皇帝陛下带来了礼物,总计是骏马五匹,驷马三匹……”
一边说,伊稚斜一边打量着那个站在殿中御座上的汉朝皇帝。
这个汉朝的少年皇帝非常的年轻,据说,他今年十八岁都未满。
但他却已经将整个汉朝都牢牢的控制住了,其权柄,甚至超越了其父祖,有着说一不二,乾坤独裁的力量。
汉朝国中,甚至有无数人将之视为现世的神明。
就是匈奴国内,对此深信不疑的贵族,也是多如牛毛——对崇信萨满教的匈奴人来说,世间万物,无不可成为被崇拜的神明
但伊稚斜此刻,没有在这个年轻的汉朝皇帝身上,发现任何的有类似神明的迹象。
他就是这样微笑着站在御座之前,假如不是额前的九旒遮挡了他的面容,身上的绛袍彰显着身份,那么,他与一般的汉朝少年贵族,其实并无太多差别。
这让伊稚斜不免有了些轻视的心理。
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上位者,总是很好对付的。
因为他们年轻,见识少,容易冲动,没有城府,简单幼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大抵,这个汉朝皇帝这两年的名声和政绩都是他的大臣为他鼓吹起来的罢?”伊稚斜心里想着。(未完待续。)u
------------
第六百四十九节 尝试 1
刘彻接过那个用羊皮包裹的国书。
匈奴人的国书,一直都是用木牍作为载体的。
长一尺二寸,宽亦然。
上面用着标准的小纂字体记录着来自远方的‘问候’。
一般来说,这些国书的作者,都是汉人,准确的来说,是来自汉朝的降臣和逃人。
没办法,匈奴本身并无文字。
他们在二十多年前,才第一次学会了统计男丁和牲畜,在十几年前,才开始重视赡养那些老迈的旧贵族。
整个匈奴民族的文明程度,实际上,处于一种未开化的状态,甚至还残留着一些食人族的特征。
譬如他们会收集人头,制成酒器,喜欢将敌人的脑袋插到木杆上,首领死了,会有大规模的人殉陪葬。
当年,老上单于去世,其妻妾侍从大臣殉葬者,竟然多达数千。
所以,匈奴的国书,毫无特色,基本都是以汉室的公文用语和行文方式,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刘彻低头,看了看这国书里的内容。
嘴角慢慢露出一些冷笑。
这军臣,还真是敢开口啊!
绸缎一千匹,青铜器物一千件,铁锅三千口,各色服饰五百件。
“军臣难道脑子烧糊涂了?”刘彻嗤笑一声,剩下的内容他都懒得再看,随手就将这国书丢到一边。
“煞笔!”刘彻张了张嘴,低声骂了一句,声音不大,但问题是——宣室殿的在扩音方面的设计很出色,尤其是皇帝的位置上,有时候。皇帝一声轻咳,都能传遍大殿上下。
于是,匈奴人立刻就尴尬了。
大家都是亲眼看到汉朝的皇帝。将单于的国书,随手丢到一边。如同丢弃垃圾一样,随后的这句话,虽然他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从语气和口吻上,傻瓜都知道,这是在骂人。
所谓主辱臣死,不止汉人有这样的思维,匈奴同样也有。
尤其是那些从汉室叛逃到匈奴的降臣。
几乎是立刻。就有一个匈奴使团成员站起身来,颇为硬气的对着刘彻拱手道:“陛下,两国交往,首在诚恳,今陛下轻侮单于国书,请恕外臣无法接受!”
刘彻坐下来,看着那人,哈哈大笑。
“右谷蠡王都没说话,哪里轮得到汝在此大放厥词?”刘彻笑嘻嘻的问道:“难道卿姓挛鞮氏?”
这人虽然披头散发,头发扎成了一条条小辫子。但脸上即无伤疤,鼻子上也没有铜环,更关键的是。他的身高起码有七尺二寸以上。
毫无疑问,他不可能姓挛鞮氏。
挛鞮氏的王族,就没有任何一个身高超过七尺的人……
此人愤愤不平的瞪着眼睛,却最终也没有了声音。
刘彻的话,没有错。
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他这样的行为,都算的上是越俎代庖,回去后要挨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