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手中,汉室就只能被动防守,没有主动攻击的能力。
没有任何一个将军或者统帅,敢冒着长安有失的风险,去草原上跟匈奴人刚正面。
这从汉室的兵力部署上就能看出来。
整个长城防线的重兵集群和预备队,几乎全部部署在云中、代北和陇右。
历次战争与冲突的经验,也告诉汉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安和关中的安全。
因此,新化的消息,只是让那些墙头草跟随大流的家伙稍微分心了。
但以老丞相申屠嘉,曲周候俪寄、俞候栾布为首的主战派老将们,却依然不依不饶的继续来甘泉宫游说。
尤其是申屠嘉,他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又中过一次风,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
可能是两三年,也可能明天就醒不过来了。
这位十七岁就跟着高皇帝刘邦打天下,几乎参与了汉室立国以来的全部对匈奴战争的老将军,做梦都想着看到河套重回中国怀抱。
用申屠嘉自己的话说是:朝闻王师复河,昔死可矣!
对申屠嘉来说,只要亲眼看到,河套收复,那么就算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面对态度坚决的老将们还有群情激奋的将军们,刘彻没有办法。
只能召开一次御前会议,来统一思想。
于是,刘彻在七月十三日,于甘泉宫的北殿,召开了这次注定影响深远的军事会议。
与会者,除了申屠嘉、俪寄、韩颓当等主战派外。
还包括了主和派和绥靖派的大臣代表。
以及,南北两军的校尉以上军官、丞相周亚夫为首的文职将军们。
另外,羽林卫都尉义纵也被从云中郡调回,同时还有奉命回长安述职的云中郡郡守魏尚、陇右郡郡守张赫等数位边郡主官。
同时,还有宗室的几位长者。
一时间,甘泉宫中将星璀璨,名将如云。
许多后世威名赫赫的大将、名将,在这个时候,只能是在人群里当个打酱油的路人甲乙丙丁。
譬如李广只能坐在末席,当个背景。
程不识,甚至连个位置都没有,只能跟着一帮校尉,站在殿中的两侧,充当酱油,若无意外,他连发言的机会都不会有。
倒是,太史公司马迁,跟着他的老爹,坐在殿中的一块屏风后面。
司马迁今年已经快六岁了,按照太史公家的传统,已经够资格,能跟随父亲,感受一下汉家威仪,为将来接班做准备。(未完待续。。)u
------------
第六百零八节 定策 2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踏着台阶,刘彻一步步走到御座前。
甘泉宫在本质上来说,只是皇室的度假避暑行宫。
兼之,甘泉宫是在秦代的林光宫和甘泉前殿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重要的是,当时重修甘泉宫的时候,正好碰上了汉室闹经济危机,关中斗米三千钱,丞相上朝都是坐牛车。
所以,甘泉宫在重建时,基本上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尽量利用秦代的完整宫殿设计以及材料。
于是,甘泉宫就成为了汉室最随意的一个宫殿群。
随意到什么程度?
就在甘泉山的山脚下和旁边的山谷里,有一堆的列侯别苑。
皇帝夏季来甘泉宫避暑,这些家伙也跟着跑过来泡温泉。
前世,窦婴那个家伙就在刘荣自杀后,跑到甘泉山这里的别苑,闭门不出,号称要做隐士。
但问题是――你要做隐士,去终南山啊,跑甘泉山做咩?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的额头上写了一行大字:我就是要让皇帝知道,他错了!
然后,醒悟到这一点的窦婴,立刻就屁滚尿流的重新出来做事了。
而具体到甘泉宫本身的设计布置,也同样随意的很。
就拿皇帝的御座来说吧。
北殿这里的御座,已经算是甘泉宫里最高的一个了。
但也只有五五二十五阶的台阶。
这对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彰显自己高大上的皇帝,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甘泉宫在历史上,在小猪时期,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
山脚下跟山谷里的列侯们的违章建筑。基本全部被强拆。
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明光宫、居室、通灵台以及皇家植物园――木园,也就是后世俗称的仙草园。
但刘彻就无所谓了。
他甚至觉得,甘泉宫这样的设计很好。
能让皇帝与国家的统治阶级列侯们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也能随时随地的,在列侯们的中间掺沙子,保持皇帝对贵族们的控制。
作为皇帝。可以远离群众,不知民间疾苦,但绝对不能远离大臣和贵族。
一屁股坐到御座上,刘彻抬起头,看着满殿的武将列侯,对自己行礼参拜:“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免礼,平身,赐座!”刘彻淡淡的道。等到大臣们都坐好或者按着次序站好。
刘彻才道:“近日以来,朕闻之,朝野多有舆论,谓之曰:匈奴即暴且虐,天必予大罚齑之,今匈奴西征,王师当出云中,复故秦赵之九原。上应天命,下合黎庶。朕今日命众卿前来,就是想听听,卿等的意见……”
众臣闻言都是临襟正坐。
自汉室立国以来,针对匈奴问题,召开过三次重要的御前军事会议。
从战绩上来说,目前主战派以二比一的优势。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唯一输掉的那一次,还是在吕后时期。
但,在实际上来说,主和派在过去三十年,才是朝野的主流。
甚至就连天生狂热的喜好战争的列侯阶级们。也有许多坚定的反对对匈奴作战。
在经历了平成之战后,汉军的缺点暴露无遗。
庞大的笨重的步兵集群,机动性太差,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远远跟不上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人。
内线作战,还能依托城市和要塞,一旦出去跟匈奴人刚正面,就是送菜。
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将军,都不会去打一场必输的战争。
是以当初,在冒顿粗暴无理的挑衅和侮辱的时候,一向是大老粗的灌婴,强行给吕后泼冷水,打消了吕后的战争意图。
那么问题来了,主战派到底是怎么赢下来另外两次的?
答案很简单,皇帝亲自下场拉偏架,力排众议,以皇帝的威权,强行通过了战争决议。
太宗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甚至穿上甲胄,配上天子剑,亲临军营,慰问士卒,鼓舞士气。
能让皇帝做到这个地步,主和派的势力之强,可想而知。
但如今的局势,却已经反转过来了。
通过太宗和仁宗皇帝两代人三十年的积累。
尤其是刘彻上台后这两年,不断的武装军队,加强军队的作战能力,扩建骑兵部队,广修马场。
到现在为止,汉军已经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