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6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赘婿这个群体,因为妨碍了户口本上的户数增速,直接被判了无期徒刑,发现一个。抓捕一个,绝不留情。统统送去挖矿、修城墙。

张汤在新丰县,就组织了一次对赘婿这个好吃懒做的无赖群体的严打,一口气逮了百来个赘婿,统统送去长城脚下修地球。

而且,户口更与每年上计考绩的最重要任务——税赋息息相关。

汉室的税赋制度有别于后世任何一个朝代。

它的田税是根据实际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征税(最开始是十五税一),而不是恒定的按亩征税。

这就造成了每一个地方的田税,其实都是起伏不定,看天吃饭的。

唯有口赋,不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一个人就是一百二十钱。

而户口假如不增加,那么,口赋毫无疑问,也就增加不了多少了。

对张汤而言,其他事情,都可以先放在一边。

唯有这人口户数的问题,上任后就要解决。

不管是拓荒也好,重修田策也罢,甚至配合中央,迁徙一部分无地农民去辽东、朝鲜。

总而言之,一句话,南阳郡人多地少的情况一定要改变。

因为,假如,无法改变这个局面。

那么,现在南阳郡,盗匪成风,经商者愈来愈多的局面,就不会得到改善——老百姓没了土地,想活下去,除了去抢、去偷、去做生意外,就剩下造反这个选择了。

而治安秩序问题,是所有法家官僚最关注的地方之一。

对法家来说,只有地方盗匪绝迹,百姓躬耕于田野,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种地,方为理想世界。

“好在,我带来了七位农家的世兄,有他们相助,相信这个问题能够很快解决……”张汤在心里有些欣慰的想着。

农家自秦以来,就与法家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秦亡之后,法家凋敝、蛰伏了起来,农家则投身少府,成为农稷官。

此次张汤出任郡守,不止法家上下都是兴高采烈。

农家的官员、学者也是弹冠相庆。

甚至于,有几位农家巨头,将其亲传弟子或者子侄,送到张汤身边。

意欲借助张汤之势,重回秦代,法家制定政策,农家辅佐,墨家专心研制武器、工具的时代。

“过去十年,南阳郡每岁征税皆在五万万钱以上,但递解中央,不过三五千万而已……”张汤系上绶带,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吾来此上任,务必要在一岁之内,使得南阳递解中央赋税超过一万万钱!”

地方征税,自然不可能全部递解给中央。

地方财政也要留下修桥铺路、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修葺、官员俸禄、孤寡的赡养还有地方郡兵、城市的维护等各项支出的钱款。

以张汤在新丰县为例。新丰一岁赋税所得,至少有一成,是被驰道吞掉了。

秦始皇修的驰道。非常好用,将整个天下郡县与中央联系在一起。

天子旨意,旬月可抵天下。

若是快马加鞭,不计成本,更是能缩短到不到半个月。

但这代价也非常大。

不止各地地方要为驰道的维护投入巨资,征发徭役民夫,就连少府。也被这个怪兽吞掉了大量钱粮。

但这些开支里的水分,也非常巨大。

在这些项目里。上下其手,吃的满嘴油腻的官僚,也不是一个两个。

张汤在新丰县,光是严查驰道费用以及亲自组织民众修葺水利。就节省了数以百万的金钱。

使新丰上缴赋税,从过去的不足一成,直接提升到了三成多。

这也是张汤的郡守任命,在廷议上顺利通过的原因。

政绩如此硬扎,又有天子力挺,谁都说不出话来。

现在,张汤打算在这南阳,复制他在新丰的施政经历。

然后以此为基点,一飞冲天。

张汤已经瞧上了一个职位。

“吾当为大农令!”

天子改治粟内史为大农令后。大农令的权柄和地位,大大增强。

如今已经跃居于少府、宗正、卫尉之上,仅次于廷尉与中尉。

在汉室九卿中排名第三。

未来更是有着九卿第一衙门的潜力。

这让张汤如何不动心?

而想当大农令的人。可不止他张汤一人。

竞争者中,列侯不在少数,甚至过去的老朋友颜异、汲黯也是虎视眈眈。

张汤很清楚,他如今离开中枢,到这南阳上任。

想要维系天子的恩宠和信任。

除了依靠政绩,无可辩驳的政绩外。他别无他途。

将玉佩别上腰间,张汤掀开车帘。看向远处人头攒动的渡口。

“明府,绣衣卫的人到了,这是他们的报告!”宁车骑着马,凑过来道。

张汤点点头:“有劳宁兄了!”

说着他就接过宁成递来的一个密封在竹筒中的信笺,拆开来,一小张白纸卷成的纸筒就掉了出来。

张汤打开那张白纸,看了看其中的内容,冷笑道:“果不出吾所料!”

“这暴氏,真是作恶多端!”张汤评价着:“杨家也是罪孽滔天!”

绣衣卫目前在关东地区,普遍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基本上连草台架子都没搭起来。

好在,去年郅都去河南郡上任,绣衣卫的触角跟着延伸过去了,在雒阳城广收密探,帮着郅都查处了许多豪强。

在张汤得知自己将要来南阳郡上任后,张汤就亲自去跟王道请求,在南阳郡建立一个绣衣卫的分支,为他做前驱,打探郡中情报。

王道自然乐得同意,派了十几个绣衣卫成员来到南阳郡,他们在宁成的家族的掩护下,提前一个多月,在南阳潜伏了下来。

张汤让他们打探的也不是什么秘密。

都是些公开的,老百姓日常议论的事情。

但仅仅是这些人尽皆知的事情,让张汤看了,心中都是忍不住杀意沸腾。

仅仅是去年一年,暴氏在南阳郡就打死、打伤了十几个百姓。

杨家也差不了多少,只是,吃相好看一些,会讲一些脸面,做的事情相对隐秘一些。

但,这市井之中都传的人尽皆知了,又能有多隐秘?

无非就是人家的借口和理由,相对能被人接受一些。

宁成是南阳本地人,哪里不知道这暴氏与杨氏的事情,闻言,呵呵的笑了一声:“某幼时就曾听老人说:南阳郡,天子得一分,杨氏得一分,暴氏得一分,百姓得一分……”

这却是赤裸裸得火上浇油了,生怕那暴家跟杨家死的不够快。

嗯,这暴氏与杨氏倒下了。

得利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有着他宁某人撑腰的宁家!

虽然宁成觉得,这南阳郡只是个小池塘。

但他的家族兄弟叔伯,无疑认为,能在这个小池塘里称王称霸,也是不错。

“慢慢来。一家一家处置……”张汤冷笑着说。

怎么杀人,对法家来说,这根本不用人教。从小到大都在背汉律的张汤,更是闭着眼睛都能给暴氏与杨氏按上几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