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7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都要塌了!

汉朝神骑的马蹄声,密集、整齐,其声如雷,其势如电。

与其接触的匈奴骑兵,甚至连抵抗都做不到,就被那些可怕的骑枪直接捅穿了身体。

“这就是神骑……”亦石喃喃自语起来:“怎么会有如此可怕的骑兵?”

亦石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折兰人会败的那么惨。

为什么高阙之战时,那些万骑和部族,见到汉朝神骑就要跑。

原来……

汉朝的神骑,竟然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了。

面对这样的骑兵,这样的对手,亦石很清楚,不要说他或者军臣了。

就是老上大单于复生,冒顿大单于从黄泉归来,恐怕也会拿这种可怕的骑兵毫无办法!

神骑,对现在的匈奴来说,确实是神骑!

因为……

它是无解的!

至少,亦石想不到任何办法来击败或者阻止这种可怕的骑兵的攻击!

想到这里,亦石就有觉悟了。

事实上,此刻的匈奴,已经全面慌乱了。

尤其是在前方的骑兵,在胸甲撞了进去后,无数人哭爹喊娘,扔下武器就跑。

因为在刚刚,他们发现,萨满祭司的法术,对汉朝神骑无用。

不管是浸泡了胎盘的武器还是抹了月事血的弓箭,对汉朝神骑都造不成任何伤害。

而他们的溃散,直接导致了整个军队的崩盘。

看到这样的情况,亦石苦笑一声,脱掉自己的衣服,光着膀子,拿起武器,高声喊道:“我,右谷蠡王亦石,今日将在此战死!勇士们!愿与我赴死者都来!”

………………………………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浸染山峦。

战后的大地,满目苍夷。

到处都是倒毙的马匹和士兵,整个世界仿佛被烈火炙烤过一般。

赵蒙骑着战马,小心翼翼的走过一段堆满了尸骸的战场。

这里是匈奴人抵抗最激烈的地方,在数个时辰前,大约有一千多名匈奴骑兵在这里负隅顽抗。

但结果……

看着地上的残肢断体和那些被整个串成了一团的尸体。

赵蒙就有些想要反胃。

“这就是对抗圣天子的下场!”赵蒙对着这些尸体说道。

他的脑子里,也忍不住回忆起曾经在此地发生过的那一幕。

这是他和很多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汉胸甲集群的冲击。

那整体如一,层层叠叠的墙式冲锋,就像飓风,从匈奴的中军正中心撞进去。

一路所向睥睨,匈奴人的所有抵抗和反抗,都被轻而易举的摧毁。

长长的骑枪,挑起了一个又一个贵族的脑袋,锋利的马刀,斩碎了一个又一个匈奴士兵的身体。

不过一千五百骑的胸甲,就直接在交战接触的刹那,从匈奴人的核心军阵中撞开一个大缺口。

然后,匈奴人就没有然后了。

他们失去了组织,失去了纪律。

数不清的人投降,数不清的人逃跑,甚至还有人自相残杀,相互践踏。

在一天前,还曾经是上谷郡的心腹大患的匈奴右谷蠡王所部,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找到了!”赵蒙的眼睛从尸骸之中掠过,忽然一个熟悉的铜环映入眼帘,他立刻兴奋的跑过来,拿出腰间的佩刀,将那个脑袋割下来,高高举起:“匈奴右谷蠡王首级在此!”

虽然,杀死这个贼子的人不是自己。

但赵蒙依然欢喜无比。

贼酋已然授首,自己的家园,就可以开始重建了。

……………………………………

“纣曾贵为天子,其死不若匹夫……”

望着摆在自己面前的数十个头颅,义纵也是轻声叹着,惋惜着。

这些人头,全部都是匈奴的高级贵族,特别是本部的贵族。

仅仅是王族的脑袋,就有三颗!

甚至包括了其四柱之一的右谷蠡王。

除此之外,什么骨都侯啊渠帅啊的脑袋,多的数不完。

“传令全军,加紧打扫战场……”义纵下令:“我们还得赶去渔阳赴宴呢!”

此处,只是一道开胃菜。

渔阳那边才是正餐!

匈奴单于……

只要想到,自己有机会生擒或者斩下这个敌人的脑袋,义纵就兴奋的浑身颤抖。

…………………………

今天身体很不舒服~~~~啊啊啊~~~~~~(未完待续。)

------------

第一千两百九十八节 武贵文轻

长安,人声鼎沸。

一年一度的考举在即,成千上万的士子,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帝都,追寻自己与家族的梦想和抱负。

但,今年考举出现了意外情况。

南方士子在数量上,呈现了压倒性优势。

北方地区的士子来参考者寥寥无几。

特别是广大的燕赵代北地区,所有报名的士子加起来,居然不足五十之数。

诸子百家,纷纷侧目、震惊。

要知道,燕赵代北,自元德考举以来,就一直是考举士子来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与齐鲁、梁周,并列三甲之中。

但现在,燕赵代北的年轻人,在整个长安都难觅踪影。

那些曾经酷爱对酒当歌,慷慨激昂,佩剑执弓的英武大丈夫,全都消失了。

连太学里也找不到几人。

“文风乱丧至斯,实乃我辈之耻……”有儒生垂头叹息着,却又悄悄的心里羡慕不已。

任谁都知道,这些消失了的年轻人去哪里了?

答案是军队!

自从匈奴入寇后,大批大批的年轻人,将手里的诗书一丢,拿起刀剑,骑跨战马,就跑回家入伍去了。

更有公羊派的学生,在长安街头振臂一呼,曰:“今夷狄被寇,桑梓有急,诸君还有心思读书?”

立刻从者如云,短短半天内,这个家伙就拉起了一支三百人的骑兵,然后回家乡‘抵御外侮’去了。

至于考举???

谁不知道,当今天子喜武夫。

是故,万般皆下品,唯有武勋高!

民间有童谣传唱:军中自有黄金屋,军中自有颜如玉……

天下闻名的大诗赋家兼当今天子的头号鼓吹手司马相如,也恬不知耻的写诗称赞从军的年轻文人,说什么‘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山,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种全新的诗歌体裁,让许多人破口大骂,说他败坏文风,其心可诛。

但实则,却是恨透了司马相如鼓吹的这种武贵文轻,将文人置于武人之下的心态。

什么一万年来谁著史?

这岂非就是在用文字告诉天下人——书写历史的,从来都是武人,文人什么的,最多是个记录者!

而那三千里外觅封侯之语,更是**裸的引诱和蛊惑年轻人都去参军!

但偏偏,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士大夫官僚阶级,对于现在的局面,都没有任何办法。

这个国家的现实就是——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全部是武臣!

当朝三公九卿之中,除了晁错和廷尉卿以及少府卿,几乎人人都有从军经历!

而控制和执行政策的人,也泰半是武臣。

不管是中上层的官僚,还是基层的亭长、里正、游徼,退伍军人和军官多如牛麻。

自天子当年以退伍伤残士卒优先录为亭长、里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