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15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任……”剧孟也拜道,剧孟现在迫切的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

毕竟,现在,他的小弟程不识,都已经借着高阙之战成名了。

如今,程不识已经官拜前将军,腰配两千石之绶,几乎已经预定了卫尉之位。

而他这个大佬,却越发的沉沦了。

至今,都只是一个虎贲卫都尉而已。

再这么下去,剧孟怀疑自己恐怕未来前途堪忧!

“臣有大将李沮,可为陛下解忧!”执金吾郅都适时的保举了自己的亲信。

就连义纵也忍不住道:“陛下,臣也有虎将数员,可堪大用……”

任何一个派系,自然都不能只靠老大。

最最重要的就是,老大吃肉,下面的人要吃骨头,甚至还得分肉。

不然,谁跟你混啊?

但刘彻听着,却是微微笑着,没有答应任何人的要求。

这很好理解——他并不打算再用过去一直驰骋沙场的老将了。

因为,他需要平衡。

不能让任何一个山头独大!

“朕今天召集诸卿,除了告知诸卿朕将发动龙城之战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还是朕想与诸卿谈一谈,如今国家的斩首积功制度的利弊……”刘彻将那个话题放过,转而谈起了他一直想改革的现行军功计算方式。

汉室目前施行的军功统计和计算方式,还是商鞅给秦人设计的那一套。

斩首积功论成败制度。

对军官,只计算净斩首数字来判定军功,而对士卒,则只计算其斩首多寡。

这套制度,在过去两百多年来,已经暴露了许多问题了。

譬如,秦人留下的档案里,就屡次出现过各种有关在战场上为了首级互相残杀的案例。

正是吸取了这个教训,加之为了创造就业,刘彻才在军队里,特别是野战军团之中,大力推行军法官制度。

到现在,汉军的五大主力野战军团和羽林卫、虎贲卫的军法官基本配置到了司马这一级别。

换句话说就是大约两百五十名士兵就分配一个军法官来统计和核算他们的军功。

即使如此,有关军功的纠纷也依旧层出不穷。

而且,现行的军功计算方式,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甚至出现了悖论。

旁的不说,在激烈的战场上,你怎么判断,这个敌人是甲而不是乙杀的?

你又怎么知道,这个脑袋应该归属强弩部队还是陌刀兵呢?

马邑之战和高阙之战中,因为首级纠纷而引起的官司,就超过了一千起。

其中有不少官司直接打到了廷尉甚至刘彻面前!

这无疑浪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而且极不合理!

更重要的是有失公平!

在军队里,公平很重要!

特别是对下层士兵来说,每一个军功都弥足珍贵!

军功不平等,很伤士气!

而且不利于团结!

高阙战场上,就发生过强弩部队和陌刀部队争功,最后在回师的路上,发生械斗的大事情!

将军们,当然也都知道现行制度,其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特别是那些负责后勤的将军以及强弩部队,对于现行军功制度极为不满。

后勤部队,不止一次发过牢骚了——讲道理的话,军功章也该有我一半吧?

但结果,算到我们头上的却经常是零……

我们辛辛苦苦的运输粮草,转输军械,失期就要掉脑袋,路上粮草和军械损耗稍微一多就要挨训斥。

但结算的时候,我们捞到的东西,却少的可怜!

而强弩部队的怨气则是更大的!

因为,他们常常勇敢作战,但战后的首级算下来,却经常只能分到一小部分——其他脑袋,都被骑兵和材官们抢走了!

是以,刘彻的话刚刚说完,立刻就有人开始哭诉了。(未完待续。)

------------

第一千两百五十五节 军功制度 2

“陛下圣明!”轻车都尉李蔡立刻就说道:“臣深以为纯以首级论功,已不合时宜!”

“臣亦有同感!”强弩校尉苏建更是哭着说道:“旧以首级论功,诸强弩士卒,苦之久矣!”

曲周候郦寄也深有同感的点头,道:“确是如此,臣旧在军中,多闻诸将或有此议,皆曰:纯以首级论英雄,置豪杰于无物!”

许多列侯们,也都深有同感,特别是那些曾经在强弩部队服役的将官们,都是心有戚戚然。

大家都记得,过去每次战后,为了首级的问题,各军种之间,都要上演几次全武行。

甚至曾经发生过在战场上,大敌当前,当为了几颗首级而闹得彼此不合的事情。

但,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现行斩首制度,获益最大的,自然是骑兵和材官们。

特别是骑兵,因制度之故,占了不少便宜。

所以,在强弩将官们纷纷吐苦水的时候,新兴军功贵族们和一些骑兵出身的大将,都是怒目圆睁。

若不是天子当面,这些家伙恐怕都可以跟强弩军官们干一架了。

即使如此,大家伙也纷纷是从鼻孔哼了一声,以示不满。

看到这个情况,刘彻也是揉了揉太阳穴。

这个事情,一时半会,想要捋清楚也不容易。

刘彻知道,斩首积功制度,在曾经的历史上盛行了两千年,甚至到了满清之时,依然兴盛。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的一点就是相较于其他方法,其实论斩首计算军功是相对最公平的。

不过,这个制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非改变不可了。

原因很简单――未来汉军将要打到幕北去,打到西域去,打到中亚和印度去。

倘若继续沿用斩首积功制度,肯定要出乱子。

甚至可能导致灾难!

譬如在历史上,李陵败亡的缘故,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斩首积功制度的不合理所致的――本来,李陵出塞候,武帝派遣了老将,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兵数千,为其殿后、策应和接应。

按照安排,路博德应该前出居延,到浚稽山附近接应。

但,事实是――当李陵大军被匈奴主力包围在浚稽山的峡谷,奋勇作战,带的五十万支箭都射光的时候。

路博德带着的数千军队,却还在居延观望……

而路博德可是老将,甚至可以说是名将了!

他以右北平太守追随霍去病转战了大半个世界,后来还以卫尉官领伏波将军灭亡南越!

从北方打到南方,几乎转战了全世界,可谓战功赫赫!

本来,这样一位经验丰富,战功赫赫的老将,为李陵殿后,并作为接应李陵的主将,无论如何都可以安全的接回出塞的李陵部。

但事实却是――李陵出塞前后数月,仅仅在浚稽山里就抵抗和迟滞了匈奴主力数日。

而在距离李陵所部被包围的峡谷地区不过数百里的居延。

本来应该已经赶来接应的路博德所部,却在这几个月里,只向前进军了不过两百里,甚至都没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