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72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现在,更是被他认定,是必须占领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那树林前方有一道微微起伏的小山丘可以作为屏障,同时,占据了当地,还可以保护汉军的补给线。

至少可以起到掩护的作用假如匈奴人要派兵阻截汉军从增山关而来的补给车队,那么,他们能选择的出兵方向,就那么几个。

而在那几个出兵道路中,从西北侧绕过古老的山峦,出峡谷是最方便的。

另外占据该地后,汉军就可以大大扩张自己的活动区域。

虽然不可能跟匈奴人比,但至少,也拥有了战略活动的空间,不必再像现在这样,无论做什么举动,都在匈奴的监视之下。

但是……

郅都心里还是有疑虑的。

当地如此重要,匈奴人不可能不知道。

对于匈奴人,郅都有过研究,他很清楚,这些草原上的引弓之民,虽然没有文化,语言粗鲁,举止放荡。

但是,他们生于马背,死于马背。

他们行走在戈壁和大漠之中,穿越草原,南来北往。

对地理的认知和对地势的敏感,非常强烈。

忠勇军中就不乏有着类似的例子明明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清楚的带着同袍,翻阅山峦,沿着小道,突入一个关键的节点。

一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十之**,是茫然无知。

但偏偏,他们就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所以,郅都怀疑,当地是一个陷阱。

一个针对汉军的死亡陷阱!

说不定,对面的匈奴主帅,正在等着自己下令攻略该地。

毕竟,这草原上,唱主角的是骑兵。

而骑兵,天生是闪击战和快速突进的军种。

而且,匈奴人的马术和骑术,是汉军望尘莫及的。

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汉军前往当地时,忽然从四面八方涌出来,抓住汉军立足不稳,兵力薄弱的劣势,一举吃掉那支部队。

看着千里镜里的那个地区的地理和地貌。

郅都吞了吞口水。

“吾要想个办法,试探一二……”郅都在心里盘算着,然后,他将千里镜的镜筒微微向西南移动,看着出现在视线里的匈奴大纛和起伏的穹庐,郅都摸了摸下巴,露出了笑容:“有了!”

这个时候,汉军的中军营帐上空,升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主将旗。

旗帜之上,一个大大的郅字格外的显眼,除此之外,军旗上的节牦也足以证明,郅都的身份。

郅都回头看着这面升起的将旗,将千里镜收起来,对左右道:“这下子,匈奴人要发疯了!”

不过呢……

郅都希望他们越疯狂越好!

郅都可不希望自己遇到一个理智的匈奴主帅。

那样就太无趣了!

“让弓弩兵准备作战!”郅都命令道:“匈奴人估计要来了!”

“诺!”

………………………………………………

呼衍当屠没有千里镜,自然就很难观察到汉军营寨的详情。

他只能立在一个山坡上,远远的眺望远方的汉军营寨。

“卢候王,你的万骑可已经出发了?”呼衍当屠问着他身旁的那个卢候王。

“回禀左大将,奴才的万骑,今天一早就已经绕下山峦了……”卢候王小心翼翼的答道。

“很好!”呼衍当屠搓了搓手,将视线投注到了在他的斜对面的一个树林旁边,他掸了掸帽檐上的灰尘,问道:“休屠王和浑邪王的万骑到哪里了?”

“回禀主人,浑邪王与休屠王的万骑,大约后天就可以抵达!”一个亲信报告道。

浑邪与休屠的本部是在河西走廊的附近活跃的。

他们要来到河阴,需要穿过阴山,讲道理的话,这个速度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但呼衍当屠却很不满,他冷哼一声,道:“派人去告诉休屠王和浑邪王,假如明天这个时候,他们的万骑还没有来到我面前,那他们就不用来了!”

匈奴人没有法律,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罪名。

所以,在匈奴语言的体系下‘不需要’和‘不用’,其实就是死罪的代名词。

不需要的东西,会被丢弃,没用的部族,会被瓜分。

而对呼衍当屠来说,浑邪部族和休屠部族,已经很接近‘不需要’了。

假如,他们再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的话,那么,呼衍当屠并不介意让这两个部族换一个首领。

甚至不排除,让他们彻底消失的可能性!

匈奴帝国,不养废物和没用的奴才。

在匈奴的文化中,即使是奴隶,也必须‘有用’。

不然的话,主人为何要养你?

尤其是现在,呼衍当屠正需要大量的合格的炮灰去填汉朝的壕沟,去跟汉朝人换命!

反正,草原上别的什么东西或许很珍贵。

但是……

人命最廉价!

尤其是那些附庸霸主的部族的人命,简直廉价到了不如草芥!(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一千零五十五节 纠缠 1

从增山关向北,略走两百余里。

鄂尔多斯高原隆起,阴山山脉向西走,阳山山脉向北走,彼此交汇,奔涌的大河,千百万年来奔腾不息的从山脉的峡谷中流过。

带来了充沛的水。

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

特别是当汛期的时候,狂暴的大河,卷起阴山和阳山的泥沙,形成恐怖无比的泥石流,冲破河流的局限,蔓延到整个高原的台地、低洼和平原上。

而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无法抵达这里。

此地的气候,也就变得渐渐干燥寒冷多风。

高原的风,顺着峡谷吹拂大地。

卷起了大河千百万年来无数个汛期留在大地上的泥沙。

这些泥沙不断的通过风的作用,在大地上移动。

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狭长的沙丘地带。

并且,因为人类在这一地域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植被遭到破坏。

这些沙丘带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现在,整个高原的峡谷和平原,在春夏两季,依然是绿草葱葱,千里沃野。

但,在秋冬两季,随着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同时植被褪去。

这些沙丘于是肆无忌惮的在平原和峡谷中移动。

在风的作用下,沙丘的移动速度非常快。

这些黄色或者红色的沙丘,某些时候,在一定条件下,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沙丘会聚集成一个大沙丘。

而一旦这个大沙丘成型,立刻就会形成一个方圆数十的小型沙漠。

此时,一支汉军的补给车队,就艰难的跋涉在这样一个移动中的小型沙漠地带。

来自大河的泥沙非常软,而且沙丘常常很深。

车轮常常陷进了深深的沙丘里,需要七八个人才能将其抬出来。

所以,整个车队的行进速度非常慢。

近乎是龟速了。

但好在,这个该死的地狱,终于要走到头了。

前方不远处已经出现了枯草覆盖的草地。

这让带兵保卫这支补给车队的百余名汉军也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秦汉两代,军法严苛。

所有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