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7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士子的考试用地搞定。

然后,为了印刷试卷。

少府光是买纸,就花了一百多万钱!

整场考举,前后支出,多达数千万。

这还不算,为了维护治安和秩序,汉室出动的军队成本。

但,这些支出都是划算的。

也是合理的。

在现在,朝堂内外,没有任何人敢提议说考举一年一次太麻烦,改成三年一次,再提高门槛什么的。

因为,他们只要敢提出这个建议。

保证他们不敢走出未央宫。

长安士民的鸡蛋和石头以及唾沫肯定不会在他们身上吝啬。

考举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

每年考举,长安房租大涨,各种商业繁荣,各种赚钱赚到手筋疼。

几乎所有长安士民,都从考举之中收益。

哪怕只是个普通的百姓,只要家里有几间空置的房间,都能赚钱!

以至于有人开始盯上了长安的闾里,甚至是平民区的房子。

会不会出现西元前的房地产商人,刘彻不知道。

但西元前的倒腾房产商人和炒房团,却已经出现了。

当然,国家付出这么多,得到的回报,自也是惊人的。

旁的不说,今年考举,总计录取士子八千九百余人。(现在前两轮已经结束,换句话说,事实上录取数字已经统计出来了)

这个数据,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相当于给国家挑选出了将近九千名可用的公务员。

他们将在未来,撑起大汉帝国的骨架。

但现在,却是大汉帝国的头号敌人!

近九千人的录取人数。

但是,哪怕刘彻将商贾子弟全部塞进主爵都尉衙门里,也还有六千多号人等着分配。

而现在,国家绞尽脑汁,也才腾出四千来个岗位出来。

这意味着……

“今岁考举,尚有两千余士子亟需分配!”刘彻看着这些大臣们,将手一挥,道:“卿等皆朕肱骨,当此之时,当为天下之先!”

“九卿诸衙,必须再清理出一千个职位!”刘彻站起来,严肃的道:“有司诸漕,皆需立军令状,限期清理到年龄,还恋栈不去之人!”

被点到名字的人,都是低下头,咬着牙齿。

清退官吏,可不是什么好干的事情。

这是要得罪人的!

但,皇帝的板子高高举起,谁敢不顺从?

于是,大家扭扭捏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然后不情不愿的你三十我五十的领了名额。

却是苦了宗正和太常。

这两个衙门本身官吏比较多,但老年化的趋势也更大。

很多司曹内部,都堆满了老臣。

甚至还有从高皇帝一直干到今天,还在发光发热的积年老吏。

按照制度,他们早就该退休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太常衙门和宗正衙门,有很多职位,其实并不需要劳心劳力,甚至可以说,都不需要上班。

只需要每个月点卯的时候去报到一下。

譬如,太常衙门给惠帝的安陵守陵的官吏以及负责惠帝神庙的工作人员。

还有就是宗正衙门,负责那些诸侯王的工作人员。

这些人一年到头也未必能干一件事情。

既然可以躺着在家吃皇粮,那他们自然不愿意退休了。

很多人都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大汉社稷’。

而且,宗正和太常也不愿意他们退休。

因为他们一退休,别的不说,很多职位和编制,恐怕就要拜拜了。

而在官僚眼里,一个部门是否有权力,是否有威风,与本部门的雇员和人数是息息相关的。

像是少府,雇工加上官吏,数以十万计。

于是横行霸道,视其他九卿为无物。

所以,本来宗正和太常是打算宁死不从的。

但可惜,这不是他们不愿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因为,其他九卿,将宗正和太常,毫不犹豫的卖了。

纷纷说:臣等皆以为,宗正、太常诸司曹,积年之吏破多……

他们还拿出了证据――人事档案。

看着那些一堆堆六十岁、七十岁,甚至八十高龄的老臣。

在看看天子和同僚们。

宗正与太常,只能是捏着鼻子认可和接受了各自要清理三百以上官员的军令状。

但他们却不知道,趁着朝臣们议论纷纷,争论不休的时候,刘彻悄悄的让汲黯将所有商贾子弟出生的士子,塞到了主爵都尉衙门和盐铁官署。

这也算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个变种。(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一千零三节 托付重任

齐都临淄。

丞相周亚夫站在临淄城头,望着城外的风光。

在他身侧,刚刚从江都国国都广陵城而来的江都王丞相袁盎,笑意盈盈。

两人轻声的交谈着。

“丞相,陛下放我于江都,吾已觉惭愧难安,今又放我南越……”袁盎满脸的委屈和不服:“请恕臣宁死不从!”

“丝公!”周亚夫呵呵一笑,拍拍后者的肩膀,说道:“您这些话,还是留着写在给陛下的奏疏之中吧……”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而且都是政坛上的老人了。

当了五年丞相,周亚夫最大的收获就是——人不可貌相而话不能尽信。

尤其是官员在正式场合说的话。

谁信谁****!

就好比当初,列侯们串联,要反对天子。

结果……

好吧,等到正式的朝会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列侯都当了缩头乌龟。

当初跳的很欢的舞阳侯,现在甚至成为了当今四大狗腿子之一。

而,现在袁盎的话,周亚夫连一个字都不信!

因为……

现在,周亚夫的袖子里,就放着绣衣卫报告的许多袁家的动静。

两年前,袁盎指使其长子,将袁氏在关中的家产土地,尽数变卖,然后大举借贷。

从无盐氏、田氏,甚至是章武侯等人那里借来了黄金三千金。

然后拿着这笔巨额资金,从楼船衙门那里租赁了一支捕鲸船队。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

袁氏将所有欠债一笔勾销,本息全部偿还!

其捕鲸之所得,竟是如此丰厚!

以至于很多长安贵族和豪强,都起了心思。

但,袁家却已经想换个地方了。

绣衣卫报告,袁盎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南越布局了。

他甚至与南越王赵佗还有信件往来。

长安的天子,担心袁盎不肯去南越?

但事实是:以周亚夫观察和判断,人家早就想去南越了。

从南越出海,向南方航行,哪里是一片未被人开发和利用的处女海。

海中鲸鱼群的数量,并不少于齐鲁外海。

甚至,当地的环境和港口情况,还要优于齐鲁。

特别是日南郡和九真郡。

袁盎被周亚夫戳破自己心里的算盘,也是颇为尴尬。

他确实想去南越。

因为,在这几年里,通过对南越的了解。

袁盎发现,南越国不仅仅是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地区。

更是一个极具财富和价值的地区。

旁的不说,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之中的丛林里的野人部落,

就是一个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