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1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着无数的绿洲和湿地。

现在,在河西,有着非常适宜农耕的环境以及气候。

连匈奴人的部族里,也在这个地区,出现了一些农耕化的部族。

譬如

卢候部族

刘彻抬起头,看着那个被标注在地图上,已经换防到了高阙的卢候部族的大名。

嘴角发出一丝冷笑。

二十几年前的汉匈河南大战的导火索,就是这个卢候部族

汉与卢候,可谓是老朋友,老冤家,老对手了

卢候部族在从汉室的视线中消失了二十几年后,再次回来了。

这次

刘彻打算找他好好算账。

而这个卢候部族,在历史上,以善于筑城著称。

大汉奸赵信、卫律,的所谓赵信城、卫律城,都是这些家伙建造起来的。

除此之外,现在的高阙城、龙城以及休屠人的姑臧城,也都是这些家伙的手笔

你若以为,他们只是善于筑城,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刘彻眼里,卢候部族的危险级别,是仅次于匈奴的单于庭本部的主力精锐的。

它甚至比折兰人还危险

在历史上,霍去病的一生之中,真正给其造成了麻烦的匈奴部族很少。

其中,就有这个卢候部族。

在决定性的皋兰山战役中,霍去病与匈奴的卢候、折兰两大精锐正面相撞,两军白刃冲锋,赤袒肉搏,杀的昏天暗地。

此战,霍去病虽然全歼了匈奴的折兰与卢候部族,但自身损失也非常惨重。

甚至是他一生中损失最大的一次会战。

但,正是在皋兰山全歼了折兰和卢候两部族。

霍去病才有了封狼居胥山的壮举。

霍去病大军征战一万多里,深入瀚海,封狼居胥山,匈奴人只敢旁观,而不敢捋其虎须。

这是因为,皋兰山,彻底打垮和撕毁了匈奴人的一切幻想。

从此,幕南无王庭。

而卢候部族,是匈奴诸部之中,最善于山地战和防御作战的部族。

要啃下它所防守的高阙要塞,甚至在啃下高阙之前,还要强渡北河。

刘彻很清楚,这究竟有多难。

更何况,高阙之前,还有一个若卢人驻防的梓岭防线。

若卢人,刘彻没听说过。

这个部族,据说是从西方调来河套的。

对这个陌生的敌人,汉室了解不多。

所以

“就让了解的这个部族的人去处理它吧”刘彻冷笑着。

他手里,可是捏着乌孙残部,以及两万多的匈奴战俘和投降的匈奴楼兰部族,总共加起来,是接近三万的作战力量。

汉家,不养废物,也不养米虫。

现在,这些归附的也好,俘虏的也罢,都到了他们为汉室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的时候了。

刘彻真正要对付和解决的,就是盘亘在高阙要塞的卢候部族,以及为卢候部族提供侧翼掩护的那两个匈奴部族。

“启动密使,朕要知道,这个卢候王的喜好和性格以及其兵力”刘彻淡淡的下令。

“诺”身侧,一个宦官的身影悄悄退下。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阅读请。

------------

第九百七十八节 准备战争 1

下一页

走出清凉殿,刘彻抬头就看到了种在殿前花园里的两颗枣树。

此时,枣树上已经挂满了青色的小果实。

再过两个月,它们就要成熟了。

“今年上林苑的枣树结果情况怎么样?”刘彻回头,对着跟在自己身后的汲黯问道。

“回禀陛下……”汲黯严肃的回答:“根据上林苑苑监报告,今年上林苑的枣树,预计能获得丰收,有上万株枣树挂果,当可产枣千石!”

刘彻听了,顿时就将心放回肚子里。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

堂堂一国之君,为何会有这样的闲工夫去特地关心和了解枣树的结果情况。

其实,这很好理解。

你把枣树想象成后世中东的油田就可以了。

当今天下,有四种货物,永远不愁销路。

第一,当然是粮食。

不管在什么时候,粮食总是能卖钱的。

第二是布帛,哪怕直到现在,布帛也是汉室的硬通货和等价物之一。

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都愿意收纳布帛,也认可布帛可以作为货币,参与商品经济流通。

所以,现在,关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织户和织造作坊。

第三,则是盐铁。

盐铁贸易和利润,甚至就是现在汉室王朝的第二大财税收入来源。

而第四,就是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的枣……

去年,依靠卖枣,上林苑上缴内库两百万钱!

请注意,这是扣掉了墨苑的开支,也扣掉了上林苑里庞大的作坊群和其他杂七杂八的开支后的净利润。

虽然说,上林苑的收入来源很多元化。

假田税和铸钱之利,加起来,足有数万万之多。

但,其维持费用,也是无比庞大的。

哪怕扣除掉生活在苑内的百姓以及水利设施的投入,单单是那数以十万计的少府工匠以及上林苑上上下下,数千名官吏、将卒,他们本身的花费,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刘彻即位五年来,上林苑年年亏损。

年年都需要刘彻自掏腰包去补贴。

但在去年,上林苑去破天荒的实现了盈利虽然只有不过两百万!

而这,要归功于现任的少府丞司马安,也就是汲黯的表兄。

司马安在上林苑当了差不多四年苑监,头三年,他在上林苑除了听从刘彻的命令,进行各种工作外,就干了一件事情种枣树!

他将上林苑的荒山和沙地,统统种满了枣树。

同时,从民间请来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来嫁接那些上林苑本来就有的枣树。

结果就是,从去年开始,上林苑的枣树结果越来越多,一到八月,在一些地方,几乎漫山遍野都是挂满了枝头的枣子。

这些枣子,被摘下来,或是趁着新鲜出售价钱贵的要死,一斤就要卖二十钱!

两三斤枣子,就能顶一石粟米了!

而且,某些极品的,个头比较大的枣子,甚至能卖掉五百、六百钱一斤!

而其他的枣果,则被晒干,加工。

然后卖到了关东的三河和齐鲁地区。

一斤干枣,在盐铁衙门标价一百钱!

结果是供不应求!

天下的商贾、贵族、士大夫,甚至中产阶级,纷纷抢购!

这让刘彻在吃惊之余,也注意和观察到了枣,这个一直被他忽略的两汉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后世的人,是无法理解两汉贵族士大夫对于枣的推崇和追捧的。

自春秋以来,枣,就跟神仙,跟长生不老,挂上了钩。

早在战国时期开始,枣,就成为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战国策列举燕地资源时,就说:并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

《韩非子》之中,也记载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灾荒,应候建议昭襄王发五苑之中的枣给百姓作为赈灾物资的记载。

由此可见,枣在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