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42 章(1 / 1)

我要做皇帝 要离刺荆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后就领命而去。

于是,当天,长安的大街小巷,顿时就被卫尉和少府卿互殴的传闻和八卦给占领。

许多老百姓都是带着猎奇的心态谈论着这个八卦。

但,在那些中上层的地主、商人、贵族眼里。

这个事情的味道,就变得异乎寻常了。

“一个墨家士子,什么功劳都没立,一入仕途,居然就能担任卫尉衙门的校弩校尉?”许多人目瞪口呆的听着这个八卦,然后通过种种渠道予以确认。

虽然说,那校弩校尉只是个头衔。

就跟那些顶着什么护粟都尉、屯田司马一样头衔的人一般。

也只是听着好听而已。

实际上,其秩比也才三百石。

手底下也就十几号人而已。

但,那可是卫尉的校弩校尉啊!

哪怕是列侯子侄去参军的话,起步点也就稍微高一些罢了。

甚至,还可能,不如这些墨家士子的起步点。

更别提,墨家的士子,可是被各个主力野战军团哄抢的!

于是,无数的人眼睛立刻就红了。

居然有一条这样的终南捷径!

自然,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大家纷纷将自己家里的还没进学的子侄叫来,准备送去墨苑或者墨校。

至于墨家是什么?他们的理念和思想有什么?

大多数人才懒得去了解!

他们只知道,墨家士子有前途,而且,前途光明!

这就足够了!

于是,几乎只是一夜之间,墨家就发现,自己好像变得很受欢迎了。

尤其墨家在长安城里的墨校门口,一下子就挤满了带着孩子前来报名求学的家长。

甚至,还有列侯的影子,在人群里出没!

墨家的春天,似乎到来了……(未完待续。)

------------

第九百六十四节 省亲 1

当第一抹晨曦照耀到邯郸城时,邯郸城外的百姓,已经在开始劳作了。

东葛亭,就是一个在邯郸城外的毫不起眼的小村庄。

村子里一共有着三十多户人家。

村前,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

村中最大的地主姓王,今年四十多岁。

他家里有着三百多亩地。

东葛亭里有好几户人家,租种着他家的土地。

老王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去年他的长子,成功的被官府选拔,进入了宿卫卫士的名单,今年就要前往长安,给天子看大门了。

这是荣誉至极的事情!

连乡里的蔷夫和游徼都为此专门来道贺。

因为,现在的汉家制度规定:亭长及乡吏,以退伍士卒其先选之。

简单的来说,现在,蔷夫和游徼这样的有编制的有秩官员,是通过考举产生,由中央委派。

而蔷夫和游徼之下的乡吏以及亭长,则必须优先从退伍士卒,尤其是伤残士卒中选拔。

必须要等到当地确实没有退伍士卒之时,其缺才能由其他人充任。

这第一条,在地方还有着强大的阻力。

但第二条,却已经成为了铁律了。

天下郡国的郡尉、军司马还有各地的列侯勋贵大臣,都将这一条看得非常重。

而地方百姓对此也表示服从。

毕竟,退伍的士卒,多多少少,都是乡亲。

事情不会做的太过,也不会太过苛责。

甚至有人还会传授乡亲们使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器械。

譬如,东葛村现在的水车,就是前年退伍的亭长带着大家伙安装起来的。

除了主要零件是从盐铁衙门哪里买的之外,剩下的东西,都是那位亭长,组织村里的木匠以及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做出来,然后组装起来的。

自从有了那个水车,大家伙的土地灌溉用水,就几乎不用发愁了。

更别提,那个亭长还带着大家伙修路、挖渠。

以至于有人很好奇。

于是就去问:“阁下是在那一支军队服役啊?”

答曰:“灞上军!”

“那您怎么会这些啊?”

“因为在军中的时候,我所在的部曲奉命前往龙首渠,监督建造……”

好吧……

能把军队当工人使用的。

当今天子也是独一份了。

但他带来的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在他的带领下,东葛村基本淘汰了那些过去过时的木制、石质农具。

那位亭长,不知道通过什么门路,从外面用非常廉价的价格,弄来了一批在关中被淘汰的青铜农具以及一些旧的铁农具。

虽然这些东西,关中人已经看不上了。

但在邯郸的这个东葛亭,却是神兵利器啊!

去年,东葛亭的粟米亩产,因此超过了三石。

这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个亭长顿时就获得了全亭的拥戴。

但,并不包括老王。

跟往常一样,当老王下地干活时,那位亭长又凑了过来,唠叨了起来:“王伯啊,您看,俺上次与您说的事情,您是不是可以给个答复了啊?”

“王伯,如今,关中地主,地租都已经降到了三成,您却依然收着六成的高地租……这样可不好,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您说是不是?”

老王却固执的不肯接话。

但他心里知道,他抵抗不了多久了。

最近,邯郸城里空降来了一个长安的大官。

这个大官据说曾经是当今天子身边的尚书郎。

颇受天子重视,在干满了三年的尚书郎后,被外放到邯郸郡来,而且一来就是出任主管民生的主薄。

这位主薄姓蛊,名镍柔。

据说其伯父还是一位千户候!

关系硬扎,背景可怕!

这位蛊主薄一到任,就烧起了第一把火。

这把火就是减租!

他将整个邯郸的蔷夫、游徼以及督邮,全部召集到一起,下达了命令。

所有地主的田租全部要下降。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个长安来的主薄大概脑子烧掉了,坏掉了。

居然敢降田租!?

大家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然而,谁都想不到,人家根本就不给别人看笑话的机会。

这位蛊主薄,先从基层开始,一个乡一个乡的走访,对那些大地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虽然这样做然并卵。

大家表面答应的好好的,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

反正,主薄什么的,又不能杀人,也不能抄家!

谁怕谁啊!

大家的想法很好。

但可惜,人家是天子派下来的,关系硬扎,背景大。

居然请来了邯郸郡的监郡御史……

监郡御史虽然管不了邯郸的民政。

但人家管的了邯郸去长安的士子啊。

现在,蛊主薄已经下令:不降田租者,其子弟禁考举。

人家还真把邯郸的土地超过千亩的地主的子弟名单给罗列了出来。

谁不降田租,谁家名下的所有子弟皆不得科举。

没有办法,大地主们只能捏着鼻子降租。

当然,只是象征性的降一点。

大概也就是从五成、六成的田租降到五成半,四成半的样子。

大家私底下都说,是给天子面子,也是给乡亲父老们减轻负担。

然而,地主们没有想到。

这位蛊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