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会晤皇太极
如今的大清最需要的就是恢复,皇太极这位一代雄主,很快就从悲痛和震怒中变得平静,一面招兵恢复五旗,一面派人前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他要以大清皇帝的身份诚邀大华国主郭子龙在阜新会晤。
一面又派人前去固原召回秀庄,这个不争气的爱女,多铎没找回也就算了,自己都不回来了,还一点音讯都没有,而郭子龙早已在归化城,都不知道她在那里干什么。
但是皇太极恐怕是召不回秀庄的,因为那个“郭子龙”病越来越重了。
陆峰假扮的郭子龙本来是装病,但是长久不下床和被秀庄“照顾”得心理负担特别重,他是真的病倒了,假病变成了真病,在这种情况下,秀庄更舍不得离开了,因为他的病重,秀庄时常暗自落泪。
被陆峰都看在眼里,就连他都感动了,他决定,一旦国主回来,他不管是以下属还是以兄弟的身份,一定要死谏国主,纳秀庄为妃,不管她是什么身份,做过什么事,她对国主那是爱心耿耿,爱之深,情之切,可昭日月,如此对他真心的女子是绝不能辜负的。
过了一天,陆峰又觉得自己的病恐怕等不到国主回来了,就将秀庄支开,唤来情报人员,给国主拍了一封电报“死谏。”
而郭少杰见到了皇太极的使者及他们带来的亲笔信,大清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他回复使臣,“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就说我郭子龙会来的。”
使臣大喜,“那多谢国主了。”
使臣连夜火速赶回盛京,而郭少杰并没有马上出发,而是缓了两日,然后路上,本来乘个装甲车或摩托车一天就能到达,但郭少杰慢吞吞地行进,一路上走走停停。
他这是故意拖延时间,一面等着天龙军将边界推进到四平、阜新、朝阳一线,一面通知喀尔喀和大明,差不多行了,见好就收吧,做好随时停战的准备。
喀尔喀三汗联军和明军收到信后,都有些舍不得,近日来,他们在天龙军的配合下,连战连捷,好久都没有对大清打过这么多的胜仗了,正待扩大战果时,郭子龙就派人送来了随时准备停战的信。
但是他们却不得不听命,因为天龙军一停战,他们就要独自面对大清了,大清此次虽被天龙军打得损失惨重,但要对付他们两个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赶路的这几日,算是郭少杰为他争取的最后时机了,至于他们能取得或是保证多大战果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反正通知到了,也尽了友军的情份。
郭少杰花了四天的时间才到达阜新,此时的阜新已完全被天龙军所掌控,皇太极就郁闷的不行,郭少杰在摆架子慢慢吞吞地赶路,他大清皇帝也摆架子,慢慢吞吞地前来。
结果呢,皇太极刚赶到阜新外围,就看到自己的清兵在逃亡,一问才得知,阜新已在天龙军之手,巧的是,朝阳、四平的快马几乎同时来汇报,朝阳、四平也丢了。
大清皇帝皇太极临危不乱,这一次勇敢地面对事实,不再计较得失,主动退往青龙山,并紧急调动兵马防守青龙山东侧一线,防止天龙军再度东进,皇太极很清楚,只有在这里,依据地形,清军方可挡住天龙军。
然后派人通知郭子龙,会晤地点改为青龙山上。
天龙军很快赶到青龙山,看到清军防守严密,大军就停在青龙山西侧,而清军镇守东侧,青龙山似乎已成实际上的两国边界。
辽宁青龙山,巍峨峻秀,海拔700多米。山中遍布苍松翠柏,四季幽郁,宛如一条青龙,横卧山脉中,美丽壮观。故此得名青龙山。
喇嘛洞外,望海寺。
这一次,皇太极不再摆架子,而是先一步到达与会地点“望海寺。”
面对着望海寺,皇太极感慨万千,这个地方他很喜欢,本来是给自己度假用的,顺便烧个香拜个佛什么的,没曾想,这里会成为华、清两国的边界地带。
大好河山,数月来竟然失去了大半。如今,天龙军已经可以威胁盛京了。
皇太极都在考虑,是否要将都城迁回赫图阿拉(后金努尔哈赤时代建的都城,今辽宁新宾),或者柳条边(长春),但赫图阿拉和柳条边离天龙军所掌控的阜新和四平还是太近了点儿。
要不索性定到前金的上京即阿勒楚喀(今哈尔滨阿城区),更有安全感一些。
想到迁都问题,皇太极不禁苦笑,大清都沦落到被天龙军吓得要迁都了吗?
最后他决定不迁了,天子守国门,崇祯能守着北平,他为何不能守着盛京?
郭少杰姗姗来迟,按照约定,两人都只带了一名亲卫,两名侍者以伺候饮食,毕竟这样的会晤没有酒水也是不行的。
另外,各带了一名汉满翻译(以下双方的对话,皆是通过翻译翻译过来的,翻译的个中细节就略过不表了)。
郭少杰的亲卫就是休完产假赶来的彤儿,正好赶上他与大清皇帝的会晤便跟着来了,而皇太极的亲卫是鳌拜,这一次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充当皇太极的侍卫。
郭少杰的侍者是两名普通的宫女,皇太极的两名侍者则是两名太监。
但从这两名太监,以郭少杰的目光,从他们身上的气息和举手投足间的细节,不难看出此二人乃是高手,恐怕还不是一般的高手,极有可能是宫廷禁卫中一等一的高手。
显然皇太极作弊了,他身后的彤儿秀眉皱了皱,脸色凝重,但郭少杰却依然是风轻云淡,不动神色。
彤儿乃一身男装打扮,青衣长袍,虽已为人母,但脸蛋依然俊美非凡,那身长袍也掩饰不住她窈窕而绰约的身姿。
对于广阅女色的鳌拜来说,他一眼就瞧出彤儿是女儿身,不禁哈哈笑道:“哦哈哈,华国莫非没人了,派了三个女子来?”
他那么一说,那两个太监也笑了,尖声尖气地说:“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