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封王赐婚
到这种时候,崇祯又莫名其妙地想起郭子龙来,若是郭子龙还肯为朝廷出力,哪有这么多的烦恼,这小子自己就能生出银子来,再大的事到他手里都是手到擒来,无不给他办得漂漂亮亮的。
如今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像郭子龙那样有才干的人。
想着,崇祯就越发想念郭子龙那个臭小子,要是他不反该多好,他不反,朕哪有这么多的烦恼,自然也不会损失了京营及太原、保定等地那么多的兵力,如果再算上陕西兵、山东兵、河南兵、湖广兵各路人马的损失,总计因为郭子龙及他的那几个疯女人,大明总损失的兵力不少于四十万,大明正规军总兵力的三成在短短一个月就被这小子和他的女人们给灭了,物资和武器装备、马匹不计其数。
破坏力也实在是太大了。
“难道朕真的错了?”崇祯心里对于郭子龙第一次有了这样的疑问。
良久没有人出列,也没有人出声,张波脸色难看,谁会料到,郭子龙如今会到达这种地步,拥兵数十万,太可怕了,下一步当皇帝都有可能,一旦郭子龙灭了大明当了皇帝,第一个要杀的岂不是他张波?
这个人不能再得罪了,想起,之前还老弹劾他,浑身就颤抖起来,额头冷汗直冒。
他决定了从今往后,不可以再说郭子龙一句坏话了,人总要为自己留条后路。
良久之后,黄锦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一计,可解陛下之忧。”
崇祯眉头一挑,“黄爱卿快快奏来。”
黄锦便道:“今郭子龙已成气候,占洛阳及河南西部,拥兵三十万,已然成一小国,但军力却可与我大明匹敌。
此时,他念及陛下对他的重用之恩,及坤兴公主的情义,不进反退,若他日有人进言,或时局变化,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臣以为,与其与其敌对,不如化敌为友。臣以为,可以考虑封其为王,将其所占领的土地赐为他的封地。如此一来,郭子龙依然是我朝大臣,必不会轻易进犯我朝。”
薛国观出列,“陛下,我观郭子龙此人,并无什么野心,黄大人此计甚妙,封王赐地,他应该会很满足了,等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安抚了郭子龙,此计可解我朝的后顾之忧。
不过,微臣以为,光封王赐地还不够。
保险起见,臣以为可以用联姻的办法稳住他,郭子龙可是个多情种子呢,况他和坤兴两情相悦,陛下将坤兴嫁于他,他定当感谢我皇皇恩浩荡。
同时,陛下就是他的岳父,哪有女婿打泰山的,郭子龙必不再犯我大明,说不定,还能助我朝剿匪抗清。”
崇祯眉头挑了挑,虽然薛黄二人的提议不大合明律,要知道明朝的藩王是没有封地的,更不能拥有军队和管辖地方的权力,这等于是开了先例,但好像这是唯一个能稳定郭子龙的办法了。
明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以这样的办法稳住郭子龙,保住大明的江山,改点明律算什么。
郭子龙你小子重情重义是吧,那朕就打感情牌,朕把坤兴嫁给你,朕就是你的岳父,你敢打朕吗?
他基本上已经认可了这条计策,但还是想听听诸位臣工的意见。
很奇怪,等了很久居然没有反对意见,而且,大臣们纷纷附议。
没办法啊,郭子龙谁能打得过?打不过就只能安抚了,鉴于郭子龙已经占了一块地,已经拥兵三十万,已经是事实上的王了,封他一个王,不过就是送了一个封号,不花银子没损失,反而稳住了此人,再加上联姻,妥妥地稳住了。
皇帝见没有反对意见有点失望,看向张波,这个张波一向是对郭子龙有好处的事总是会反对的,如今为何不言语,崇祯便问道:“张爱卿,你意下如何啊?”
被点了名,张波无奈地出列,“臣很赞薛黄二位大人的提议,实是一招妙计。不过,臣以为,要联姻,可不能像之前那样逼他抛妻弃妾,否则,定然又招反弹。”
咦……张波居然在帮郭子龙了,这还真是怪了。
崇祯有些疑惑张波的变化。不过,对他的话倒也认同,郭子龙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抛妻弃妾的,而且他已经认识到是自己错了,不该逼他抛妻弃妾,否则哪里有这么多的事。
崇祯点点头,道:“张爱卿多虑了,招驸马与联姻自然是不同的,驸马说来是上门女婿,哪有上门女婿还有别的妻妾的?所以朕之前的事也没有错。
但联姻,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对等或相差不是太远的基础上,对方可以有其他的妻妾,若朕封了他为王,那么他就有资格与朕联姻了。”
崇祯趁机把自己之前的错误抹掉,自己的错心里知道就成了,在臣子面前,他不能认这个错,因为皇帝永远是对的。
见百官再无异议,此事便这样决定了,“拟旨,封郭子龙为威武王,将洛阳及河南西部作为他的封地,拥有该地的军政等各项自治权力。将坤兴公主下嫁威武王,威武王速派人来京接亲。”
……
郭少杰率领着部队,不走河北,转进山西,太原镇的主力之前就被萧灵儿给剿灭了,此次带兵二十四万,兵临城下,太原城本就不多的守军,望风而降,天龙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了太原。
继而,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便占了整个太原府,留下卢象观镇守太原,便兵分两路南下。
汤巧儿、孙秀英组成东路军,从山西东侧南下,郭少杰亲率萧灵儿、卢小雨组成西路军,从山西西侧南下。
一路上的情况比太原府还轻松,一面郭字大旗就已经无人敢战了,所到之处,守城官兵或降或逃,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两路大军轻取汾州、辽州、沁州。
而这个时候,郭少杰收到了袁青岚从洛阳发来的急报,李自成率兵三十万进攻洛阳,已攻下洛阳外围的几处关隘,洛阳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