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6 章(1 / 1)

万历1592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皇朱翊钧复位。

叛军要“据南京而奉天北伐”,“以讨不臣”,向天下宣誓他们才是正统的官军,代表皇帝的军队,而沈一贯是国贼,是反贼,是逆贼,是逼迫皇帝退位的叛逆。

沈一贯接到消息之后,脸色黑的可怕,他再次召集了群臣,说要开会。

群臣或多或少的得到了消息,惴惴不安的同时,深感恐惧,纷纷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真的是萧如薰所作,萧如薰可能真的没有死,而是逃出去了,现在带着缅甸的兵打回来了。

奉天讨逆,诛杀不臣,直接将自己变成了官军,正统的军队,而沈一贯则变成了叛逆,而他们自然也是叛逆的附庸。

貌似没错来着……

不对!大错特错!

于是乎,群臣纷纷准备自救。

“首辅!叛军狂妄自大,只是占据了镇江府和南京,一时侥幸而已,居然如此狂妄!我等应该立刻集结重兵南下讨逆!同时向天下宣布现在的陛下是正统,我等才是正统的大明官军,他们是叛逆!”

“没错!首辅!叛军如此狂妄,到处散播遥远混淆视听,我等绝对不可以姑息,应该立刻予以反制!出兵吧!首辅!只有出兵才能打通京杭运河漕运,京师才不会缺粮!”

“属下复议!请首辅下令出兵,讨伐不臣!”

“诛杀叛逆!维护陛下正统!”

………………

一时间,群臣仗义执言战役昂扬,颇有想要亲自披挂上阵讨伐不臣的架势。

不过沈一贯却有些超乎寻常的冷静。

“此番将诸位请来,出兵讨贼是其次,首要的事情,是想要和诸位商议一下,陛下的年号该怎么拟定。”

沈一贯的声音不大,但是说出来的话每每都能让群臣震惊,颇有几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

在场诸位都知道新帝登基旧帝退位是怎么回事,也都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大家一直拖着不商量建元的事情,就是想让天下人相信皇帝是正常退位,新帝是正常登基,里面没有弯弯绕。

毕竟历史上老皇帝去世以后不等来年就迫不及待的更换年号的新皇帝一般都是心里有鬼且皇位来路不正的,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目的非要这样做的。

比如大明规定一帝一元,除了明英宗因为复辟的缘故拥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之外,其余皇帝都是一个年号,但凡是皇位来的堂堂正正的皇帝,都会等旧的一年过去之后再更换年号。

群臣本来也是打算这样做的,将万历二十六年的年号用到明年,等明年再行改换新的年号。

可沈一贯突然说要换年号了。

这不就等于是在向天下人宣布新皇帝来路不正吗?

这不就是在佐证那份讨逆檄文上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吗?

沈一贯已经心虚到了这个地步了吗?

可他看起来明明非常正常,非常冷静执着。

是错觉吗?

八百一十一 后悔的刘黄裳

面对沈一贯想要为新帝建元的打算,几乎所有人都是反对的。

他们都是跟随沈一贯一路走来的人,很清楚新帝登基里头的弯弯绕,这个时候要是向天下宣布新帝建元,其实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南边那支至今为止还没有搞清楚真实面目的贼匪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但是也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建元的皇帝在某种意义上才算是真正的成为了皇帝,用他的年号做纪年写入史书,才算是真正的留下了印记,否则朱棣也不会决定抹掉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新帝建元是一件非常庄严肃穆的事情,有着很强的政治寓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坐实新帝的皇帝名号,给天下心怀不轨之人一点震慑,将旧皇帝名义上复位的可能性完全抹去。

同时,也是新帝自身立足的一个指标。

现在他们还在使用万历二十六年的年号,是为了向天下昭示皇位的平稳过渡,他们心中没鬼,要是此时建元,不就是在给人话柄吗?

京师周边刚刚稳定下来,现在弄这一出,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

“首辅,眼下建元,虽然可以坐实新帝名号,但实在不是上策,反而可能给人话柄,让心怀不轨之奸贼质疑朝廷,与我不利啊!若待到明年顺势建元,名正言顺,天下之人不敢质疑朝廷。”

蔡国珍毕竟老手,很快看破此中关节,意识到这是一个朝廷的威信巩固和动摇的关键点。

“的确如此啊首辅,眼下我等万万不可建元,天下人纵使再疑惑,再怀疑,只要朝廷不建元,表达出这样的态度,那么贼匪的宣言自然不攻自破,我等的立场也会好上许多!”

赵世卿也赶快跟上对沈一贯建议。

沈一贯面色平静,仔细的考虑了一下下属们的建议。

“你们说的顾虑老夫自然知道,但是,眼下情况紧急,京杭运河粮道被断,京师供粮中断,九边之粮也难以提供,若不尽快打通运河粮道,不等叛军打过来,不等明年建元,我们都要被饿死,这是其一。

其二,那些贼匪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朝廷顾忌,让朝廷为年号的事情内乱,争论不休,他们好趁机浑水摸鱼,眼下,为了稳定人心统一目标,必须要建元!”

沈一贯的意志非常坚定,自从政变以来,他的决定就从来没有更改过。

属下们也不敢真正反对他的意见,反对的话,这段时间死掉的那几个人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沈一贯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很好,但是熟悉他的几个人却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勉强了,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理由。

唯一的解释就是沈一贯心虚,他需要某种行动来让自己更有底气。

反对的话,下场应该不会太好。

因为他心虚,他更担心有人会反对他,他的反应会比平时强烈的多。

为自己的安全考虑,不要在这个时候反对沈一贯。

坐实新帝的地位,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吗?

于是萧大亨和赵世卿互相看了一眼,一起开口道:“遵命。”

两个人带头赞同,剩下的人一看有了带头的,也不敢阻碍,随之赞同。

然后这个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礼部尚书朱赓的身上。

此人运气极好,从南边北上的时候正好错过了京师政变的那段时间,安全的进入了京师,立刻就担任起了礼部尚书,对一切了解的都还不甚清楚,只是大概知道这场叛乱是怎么被平定的。

沈一贯多少对他透露了一点消息,他大概也猜到了,不过他和沈一贯的私交不错,性格也不强势,事已至此,他也没多说什么,就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