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没钱用,很多东西只能拖着,工部尚书又是卢六部里面最没有话语权的,只能忍气吞声,现在有钱了,最开心的就是工部,工部拿了萧如薰那么多的好处,还想怎么样?
至于其次的,就是兵部了,打仗要钱,制作军械要钱,修理军械要钱,抚恤士兵要钱,样样都要钱,这几百万两银子也有大头会进入兵部的账面,兵部的人也不能嚼舌根了,涉及到萧如薰的问题上,他们也要三缄其口,不然的话,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
当然兵部也不会说什么,他们选人正确高兴还来不及——萧如薰可是兵部选出来的主将人选,是石星力排众议坚持以萧如薰为主将,兵部没有理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在萧如薰的议题上,兵部肯定是支持的。
六部里面三个部都拿了好处,就不能在萧如薰的议题上做文章,否则传出去,名声要臭,更遑论武将们汹涌的浪潮,萧如薰这一仗可是打出了不少铁血战将,这些人一个一个都要封赏,眼看着他们的威望大涨,群情激愤,此时此刻,文官也要退避三舍,要是在这个关口闹出文官打压武将的事情,估摸着整个大明的武将都要闹事。
皇帝和文官闹事已经够烦了,他们好不容易驯服了武将让武将无法支持皇帝,现在要是为了一个萧如薰让武将和文官闹翻,使得文官群体被武将和皇帝两面夹击,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所以,他们做好了萧如薰封侯的准备,打算让步,就算皇帝要萧如薰封侯,他们也答应,该赏赏,该赐赐,反正关于萧如薰的赏赐,皇帝说什么,户部也不打算反驳,礼部也没有打算搅屎,兵部武选司也乖巧的坐着等着皇帝的旨意。
但是萧如薰封侯的旨意没等到,他们却等到了三王并封和军队凯旋的礼仪同日举办的圣旨,皇帝要带三个王一起出皇城迎接凯旋归来的大将们,为大将们庆贺,为大明庆贺。
皇帝的组合拳来的十分突然,直接把毫无准备的群臣打的目瞪口呆,但是很快就有明眼人看出来了,这皇帝是居心不良,是来蹭热度的,是要借着萧如薰成为了文官们集体退避三舍的对象的威望,蹭一波热度搞一波事情,叫文官们无可奈何,泛着恶心又不得不做。
行为之险恶,居心之叵测,令人难以相信。
这样的无赖居然是大明的皇帝——陛下啊,你身为至尊,怎么能像常人一样随自己的心意做事情呢?自古以来的圣君可有如此作为的?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用这样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呢?
文官们同样不解。
皇帝硬生生的把军队凯旋的大礼议和三王并封的礼仪牵扯到了一起,要以皇帝的身份率领三个王爷亲自迎接凯旋的军队,以此表达自己对凯旋军队的重视和荣宠,表达对大将的重视和荣宠,宣扬国威,宣扬军威。
这样的说法有错吗?
没有。
皇帝亲自迎接凯旋大将不是罕见的事情,王爷代表迎接也不是罕见的事情,皇帝亲自出迎、王爷随行也不是罕见的事情,这都很正常,可关键是,你居然要趁这个机会把国本之争给按下去,你这个居心实在是太叵测了,简直是在把文官们当成猴儿来耍,还耍的很没有技术,很让人恶心。
你是皇帝啊,你做事情要正大光明啊,你不能玩心眼啊!
文官们感到自己受了伤,受了折辱。
偏偏他们不能对这件事情做直接的否定,因为他们一直没能解决的财政问题,被一个武将用一场战争给缓解了,至少未来的几年内大明不会缺钱,这就给文官们减轻了不知多少压力,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们都要对萧如薰表达谢意退避三舍,可是皇帝蹭热度的做法实在是太恶心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奉诏。
一时间,朝野上下失声,局面十分诡异。
二百六十 李昖的小心思
别的圣旨暂且不说,关于封赏出征大军和召回大军的旨意,还是很快就通过并且发往朝鲜的,朝中诡异的局面暂且不不论,朝鲜汉城,宋应昌正在和朝鲜王李昖商量对马岛驻军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情,李昖似乎并不是那么热衷。
“宋公,也不是本王不愿意,实在是大战之后,朝鲜国损失太严重,军民伤亡六十万以上,我国国力大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还能分兵驻守对马岛呢?这般情况之下,我国之兵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职责,也无法和倭寇再次交锋啊!”
李昖一脸苦哈哈的样子,不停的诉苦:“现在整个国库都找不到几万两银子,连大臣的俸禄都快发不起了,要不是之前的那批财宝还能用,本王真的是干脆内附算了,还当什么朝鲜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倭寇只来不到一年,却叫我国倒退百年啊!宋公,这般近况,您能不能对陛下说说,支援一二呢?”
宋应昌都忍不住的想翻白眼——你不想驻军就直说,现在不仅不驻军,还要大明的支援,大明对你们的支援还不够吗?
“王上,老夫也不是说别的什么,单说此次战事,大明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吧?你国有难,大明出兵相助,血战倭寇二十万,期间花费无数,大部分都是大明自己出的钱粮,你说这话对是不对?”
李昖耷拉着脑袋,点点头:“对是对的,只是……”
“还有什么只是呢?你国奉我朝为宗主,我朝对你国也是百般帮助,百般优待,是我朝藩属第一,如此这般,你国还有什么不满意?今次倭国入侵,若是没有大明出兵相助,王上,您凭着良心说,朝鲜能保住吗?”
李昖的头又低了一分。
“这些事,本王心里都清清楚楚,但是宋公,我国的实际情况您也是清清楚楚的,但凡我国能有一点办法,本王何至于此呢?如今我国兵员满打满算也不过五六万,还都是之前的义军转化而来,是否可靠尚且难说,就别说征战了,整理义军需要时间,整理其他的事情也需要时间,这些事情,您也是清楚的。”
宋应昌开口道:“这个,对了,王上,老夫记着,全罗道有一个水将,叫做李舜臣,对吗?”
李昖一愣,点了点头:“嗯,是有。”
“那就让那个李舜臣把你国水师的基地转移到对马岛上去,自此他就驻扎在对马岛就好,记得开战之后不久,萧提督给老夫说过,这个李舜臣带兵打仗有一手,倭寇愣是没办法在海上击败他,只要他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