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9 章(1 / 1)

万历1592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所谓的掌控和疆域划分大部分都是看驻军位置,或者是所谓的羁糜统治,不收税,不压迫,不干预,所谓的三不统治。

古时候人们掌握一块新开拓的土地是很困难的事情,可以说江南地区的开发都要到宋朝以后了,而唐朝以前是关中时代,开拓一块区域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不要看地图上画得那么大,其实掌控不是那么回事儿。

明初,对奴儿干都司等东北一大片土地的掌控是很有限的,基本上所有的军事卫所和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沿着河流分布,河流两岸建设了一系列的军事卫所,沿着松花江和黑龙江河流两岸建设卫所和控制,一直延续到今库页岛。

河流意味着水源补给,意味着交通顺畅,意味着有水可以浇灌土地,意味着可以种植粮食生存下来。

不能长粮食的地方是不能生存的,现在也是一样。

萧如薰攻略了这些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无人区,有人那也是流动性很强,这些年在这里,那些年在那里,攻略是攻略了,但是这些长不出粮食的地方,又该如何治理呢?

修路,没有天然河流,就要用人力来修一条生命路线出来,通过这条路,连接华夏神州和新获得的领土,像触手一样,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沿着道路扩张过去,这就是所谓的征服后控制。

萧如薰在国内修筑八条大驰道,就是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达到地方,将地方牢牢掌握住,而对待新获得领土也是一样,修路。

沿路建设军事驻点和居民点,路要经过军事要地和可以居住人的地方,连成一线,形成一条畅通的通道,便于中央政府对他的控制和掌握,便于今后进一步的开发。

所以要真的说对这些地方控制住,比如说偌大的青藏高原,大秦所能控制的也就是沿路两边和边疆地区的驻军点,还有大城市。

但是这些地方也算被掌握了,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这么些,其他地方,没人,难以生存,控制了人,就控制了这块地区。

将人集中到修筑的道路两旁的地方居住,将人管住了,地方就掌握好了,至于其他的戈壁山地荒漠之类的地方,说穿了,现代都无法利用,还是无人区,最多修几条公路而已。

不管怎么说,修路都是最重要的,路修不好,一切都办不好,所以萧如薰在征伐过后,讲究的是就是修路了,修路是百年大计。

他又定下了大驰道计划,修路到北海,修路到河套地区,修路到青海地区,然后再修到乌斯藏地区,修一条可以让中央政府掌控地方的路。

不管多艰难,没有交通通道的话,就不算真的掌握,就不能真的掌握。

就算掌握,交通不兴,还可能造成新的割据政权,大秦今天所付出的心血就将付诸东流。

朝中有人觉得将这些地方纳入统治修路的话会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虽然修路可以让倭人让北虏去修,但是财政支出一样存在。

他们说这些地方打下来就好了,完全没有必要纳入治理,也看不到太大的经济利益,修路等支出极大,长此以往,恐怕会造成财政上的负担过重。

财政部不停哭穷,说国库空了好多,看上去就像是心里被挖空了一样,非常空虚。

一千三百六十九 一寸山河一寸血

对于这群守财奴,萧如薰并不反感,但是财政支出是必须要做的,不准停。

所以从隆武八年开始,财政支出上就多出了一大笔修路费,也多亏有一大批免费劳动力可供驱使,否则这条路修起来也是真的不容易。

修路这件事情从隆武元年开始就没停过,到隆武二十年为止,大秦财政部支出了千万两银子,民政部统计付出了不知多少倭人和北虏俘虏的性命,才终于将大秦境内的八条大驰道完成,小官道还要继续修。

然后修到北海的河套的青海的新疆的和乌斯藏的,每一条路都是钱和人命。

那倭人和北虏也不是心甘情愿愿意修路修到死的,被压迫太甚看不到曙光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暴乱。

从隆武六年开始,倭人暴乱发生过不少次,尽管萧如薰采取了倭人治倭人的方式来转移仇恨,但是转移仇恨大法并不总是奏效,总有倭人想要号召自己的同胞一起反抗秦人逃走。

为了杀掉这些暴乱分子,秦军也付出了几千条人命。

不过随着秦军武器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方式的规模化规则化,倭人暴乱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

但不是说就没有,隆武二十年倭人暴乱和北虏暴乱一共发生七次,为此死掉了一万多倭人和三千多北虏,秦军损失了两百多人。

这样的损失放在这里,财政部一统计,满满的都是血泪。

反对的声音自然就起来了。

为此,萧如薰召开朝会,阐明了西部高原山地戈壁荒漠在军事上的意义。

他用唐朝吐蕃和吐谷浑的旧例讲述这些地方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下,会被其他人控制,一旦被其他人控制将会威胁大秦的西疆。

唐国都长安都被吐蕃人打进去过,那是何等的耻辱?

更不用说前明放弃塞北卫所之后百余年间被北虏压着打,财政支出可就比现在要少?

秦始皇为何建设长城,这是暴政吗?

综合算一笔经济账,经济支出总比军事支出要好,现在支出的多,未来支出的少,收入的反而更多一点,现在不支出,未来暴乱四起,受苦受难的还是大秦百姓。

所以这片地区必须要在大秦的掌控之下,绝无可能放弃。

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为了后世子孙计,无论付出什么样的艰辛,无论需要多少年,我们都要将这些地方牢牢掌控,绝对不能放弃!

『一寸山河一寸血,后世皇帝如有放弃隆武开疆所得土地者,非吾子孙』

萧如薰将这句话刻在了石碑上,立在了皇极殿正门侧边,将此一条例立为后世皇帝是否合格的标准,永远不准拆除。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对后世子孙的威慑力。

但是他辛辛苦苦开疆拓土所得到的足以保卫中华不受攻击伤害的屏障,绝对不能轻易抛弃掉。

所以他加紧下令进行道路的修建,加紧推行牧羊织毛衣的政策,让所有人都看到草原高原对大秦的经济价值,看到经济价值看到利益,才会有人想要保卫,否则只是一块石碑,真的,会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