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可以讨论,但是做出决定之后谁敢质疑,谁要和皇帝唱反调,那就要想想自己的脑袋还要不要了。
这只是皇帝的自我调侃而已,说的现代一点,粗俗一点,这叫装逼。
但是这又不是单纯的装逼,一般的装逼是指没有能耐的人为了面子而吹牛,但是皇帝装逼,那就是真真切切的极度志得意满之后那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虚荣心的产物。
这是一种实质上的炫耀,而非诉苦。
这是极度舒爽之后的感慨,而非叫苦不迭。
这是享受到了极乐之乐的皇帝才能说出来的话,才能发出的感慨。
换而言之,皇帝乐在其中。
朱元璋是在极度舒适的情况下写出这首打油诗的。
同理,放到萧如薰身上也是一样。
他很累,这是真的,很疲惫,很累,很想休息,但是同时,他非常快乐,快乐到飞起,快乐到了无以复加,世界上任何快乐的事情加在一起都不能和他现在的快乐相提并论。
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点头许可,任何国家大事都由自己乾纲独断,任何事情自己不点头就没人敢做,自己跺跺脚整个天下就要抖三抖,自己打个喷嚏整个朝廷都要忧心忡忡。
随意的一个眼神就能让一个人心神不宁一整天,甚至让他疑神疑鬼到精神分裂。
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无数人去揣测内里的含义,让他们忧心忡忡。
随意的一道圣旨都能让满朝文武去预测未来朝廷的风向,让他们像自己的提线木偶一样动来动去。
随意的一指,就有无数忠犬嗷嗷叫着冲上前去,按照自己的命令,去拼,去抢,去死。
手握着真正的生杀大权,握着所有人的命脉,玩弄着这个天下的一切,这种感觉实在是……
极乐之乐。
掌握权力的快乐,他在现在,在眼下,在当下,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并且几乎为之沉迷。
他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人可以为了权力放弃一切。
如果他不是更加清楚的明白历史的走向,清楚的明白这一切只是空中楼阁,他一定会彻底的沉迷进去,成为第二个朱元璋,把大秦治理成一个加强版大明,在二三百年之后,迎来一场革命,或者两场,然后土崩瓦解。
因为这实在是太快乐了。
太快乐了。
所以明智的大臣对此一清二楚,不清楚的去翻阅一下《明实录》的太祖卷,就差不多可以预料萧如薰的行为模式了。
萧如薰小小的吐槽一下,他们可不敢就真的当真了,要是说出什么『陛下如此劳累,何不让臣为陛下分担一二,臣实在担心陛下的身体』,那就可以等着人头落地了。
伴君如伴虎,帝王心海底针,尤其是优秀的帝王,那心思,可不是普通女人可以比拟的。
当今陛下的心思,那就更是如此了。
他们也是经常受到萧皇帝这种有意无意的『试探』,每次应对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话让皇帝感到不满,直接把他们给撸下去。
现在皇帝想要干掉谁,比朱元璋还要轻松。
所以他们每每都拿唐太宗感叹自己变瘦了的典故『宽慰』萧如薰。
陛下的确是劳累了,但是陛下如此勤政,百姓一定轻松了。
真会说话,真是聪明人,大秦就需要这种聪明人。
萧如薰就哈哈大笑,让他们继续回去办事,不准偷懒,他管饭,管饱管好,但是谁要偷懒,就没有饭吃。
乾清宫变成皇帝办公室之后,阁老和皇帝在一个办公室里面办公,遇到事情就直接互相商量着处理,萧如薰也能近距离监督他们和内阁职员的工作。
同时,也方便对某些人的能力和潜力做一个比较完整的预估,然后直接可以看出哪些人拥有比较强的能力和潜力,可以在未来接任重要位置上的工作,甚至是最终进入内阁办事。
现在大秦不存在什么翰林入内阁的规矩了,翰林院眼下只是一个修书修史的闲杂官衙,在萧如薰的安排下,集合了一大批闲着没事干的老学究,开始修《明史》。
原来里面的翰林们在大秦立国前后杀的杀贬的贬,有才华而又可以和萧如薰站在一起的基本上都被下放到了各大部门进行工作,翰林院只剩下一些老迈的酸儒了。
实在没理由杀,也不想被他们烦,更不想因为赶走他们让他们无处谋火炉而被人非议,于是干脆留下来让他们干点杂活。
而之后内阁的官员们必然是从地下办事部门里面择优录取,任何人都有进入内阁的可能,任何官员都有最终成为帝国阁臣甚至是帝国首辅的可能,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规矩被萧如薰彻底废除。
而眼下进入内阁工作的年轻官员们在未来都会被派到地方,甚至是偏远地方,依照各自的政绩在未来逐步调回中央,主持帝国的一切运营,周而复始,代代不绝。
帝国的未来,正在步步走来。
一千一百七十九 韩擢抵播州
隆武二年二月底,大秦兵部尚书韩擢带着皇帝赏赐给播州之役的立功将士们的钱财物品还有封赏诏书抵达了播州。
此时此刻,播州大军已经分流完毕,只待皇帝命令抵达就可以开拔到新的驻地进行驻扎。
大家盼望皇帝的封赏诏书也是望眼欲穿的。
对于韩擢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差事。
大秦建政以来,对原先的六部进行了诸多拆分重组工作,大量的部门从原先的六部之中拆分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兵部就被分成了好几个部分。
现在职权最重的是原来的兵部尚书刘黄裳担任尚书的参谋部,而不是这个只剩下调查资料、填补资料、按照皇帝命令进行升迁安排和命令下达的职权的简单部门。
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位高权重,而大秦的兵部尚书根本就是个资料管理员,完全没有太大的实权,现在还能借着前朝余威装装样子,以后的兵部尚书们还真的说不好是个什么模样。
但是韩擢自己并不担心,作为押宝者之一,他们这群人抛弃了前朝之后都得到了新朝的任用。
并不担心其他的事情,韩擢很清楚皇帝派他来安排军士封赏的任务就是在给他赚资历赚名望,为之后进入内阁办事打下基础。
同理,徐光启被外派出去负责治蝗的事情也是在给徐光启进入内阁打基础,眼下只有三个阁臣远远不能满足皇帝的需求,皇帝认为至少需要七名阁臣才能看看满足大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