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7 章(1 / 1)

万历1592 御炎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大秦子民都知道大秦帝国在做些什么。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税收,他们上缴的粮食和钱都拿去做了什么。

随着播州之役的大获全胜,新的目标提出了,人们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目标和新的挑战。

群臣都觉得皇帝陛下真是精力十足,想要做的事情源源不断,他们刚刚从繁重的战争支援工作当中脱身,却又要投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

不过和上一年度的勉强应对相比,这一年度的政府官员的精神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为积极的一群人就是过年期间吃到一等宴席在家人面前赚足了面子的一等官员。

这些官员动力十足,接到皇帝的《告天下人诏》之后,立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当中。

以期下一次过年的时候还能吃到一等宴席,和皇帝面对面聊天,得到皇帝亲自赏赐,在家人面前赚足面子,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与他们相比,另外一批动力十足的就是九等宴席里那些被皇帝警告的官员,部分是明廷旧官僚,也有部分是跟着萧如薰北伐的投靠新官僚,还有已经倦怠的土改官员。

尤其是土改出身的官员,不过一年就产生了倦怠之意,被皇帝严厉的呵斥,警告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再犯,就立刻革职,滚回家种地,永不叙用。

这群人被吓得不轻,立刻从懒政官员化身成为干吏,拿出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努力工作,他们是除了一等宴席官员之外最努力上进的一群人了。

中央政府的行政机器再次隆隆运转起来,政府工作大会结束之后,各部门召开了各自的工作会议,分布了任务,划定了职责和完成期限,之后一声令下,中央官员们便四处奔走干活了。

作为集权皇帝,萧如薰的任务自然是最重的,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把整个内阁都搬到了他的乾清宫里和他一起处理政务,还别出心裁的在工作间给小振邦设了一组桌椅,让他坐在上面练字。

让他尽早的体会到皇帝的艰难和不易,也要向外界不断地传达萧如薰对振邦的期许和认同以及支持。

萧如薰需要不断地向外传递大秦皇位传承不可动摇的意志,这样可以有效的遏制某些野心家的想法和行动,增加帝国政府的稳定程度,毕竟在眼下,帝国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当改组计划和五年计划开始进行之后,秦帝国政府再次进入了一个高运转周期之中。

一段时期内,就在乾清宫内,终日灯火通明,即使皇帝和内阁辅臣们都睡觉了,还有轮班的内阁职员值守。

皇帝的寝殿直接变成了中央最大的办公室,皇帝就在偏殿休息,辅臣们则在另一个偏殿里休息,一日三餐皇帝包了,吃喝拉撒都在宫廷内完成,除了不能回家,其他的也没什么。

王锡爵年纪大了,精力不足了,但是胜在听话,是萧如薰合格的提线木偶。

帝国眼下还需要他来充门面,萧如薰就保持了他的首辅地位,不过为了分担李廷机的压力,萧如薰直接下令把叶向高提拔到了内阁里,成为帝国内阁第三名辅臣。

眼下王锡爵因为精力问题,只能做一些大致的工作。

内阁的工作实际上是李廷机在主导,统领从地方和中央提拔入内阁锻炼的内阁属臣们进行工作,叶向高为其辅助,负责对外联络,和具体办事的各部直接对接,解释一些疑难问题。

萧如薰居中和王锡爵一起做决策,就一些重要政略进行讨论。

王锡爵老道的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还是值得赞许的。

帝国政府稳定的政治结构对秦军改组企划和五年北伐计划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至少在为时数月连续数波的大规模大清洗之后,秦政府内部已经没有了萧如薰的政治反对势力。

现在是上下一心冲破阻碍完成两个大计划的时候,不需要反对派。

一千一百七十七 百僚未起朕先起(上)

隆武二年二月份开始,因为新的大秦五年政治纲领提出,诸多事情千头万绪需要理清,于是萧如薰为了增加工作效率,直接把乾清宫变成了中央政府最直接的办事地点。

萧如薰眼下28岁,正是一个男人的精力最巅峰的时刻,可即是如此,秦始皇和明太祖的经验告诉他,帝王虽然可以掌握绝对的权力,却无法一个人治理国家。

秦始皇扫六合之后中国人口两千万,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六千五百万,而眼下,大秦的人口绝对在一亿人以上。

虽然萧如薰目前只在半个和半个江北进行了人口普查,更全面的人口普查数据估计也要到五年以后才能得出,即使如此,这个时期的人口总数超过一亿并不难预测。

人口越多,领土越大,则工作量越大,萧如薰的工作量是秦始皇的六倍左右,是明太祖的两倍左右。

为此,萧如薰一力扩大中央政府的规模,将从万历皇帝手里得到的明中央政府大规模扩张,从全国各地吸取忠心能干的干吏进入其中办事,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官员数量和部门数量。

其中在土改工作中特别优秀的和在行军过程中特别优秀的则重点关注,调入各个要害部门,而在要害部门中工作拔尖的则果断调入内阁。

萧如薰手下的内阁和前明的内阁发生了些许的不同,无论是官员人数官员品级还有官员的职责都有了很大的增加。

如今内阁的办事官员超过了两百人,分别对接内阁底下的不同政府办事部门,这是为了顺应萧如薰要求实现『无推诿扯皮』式的无缝对接的要求。

任何形式的推诿责任相互扯皮都不被允许,各个部门有直接清晰的对接官员,如果出现问题,直接问责对接官员。

从地方到通政司到内阁再到办事部门,内阁承担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事无巨细大小都由内阁官员负责接触和对接处理。

而这其中,通政司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在前明的时候,地方奏表都经过通政司送到内阁,然后进行处理,内阁处理不了的才会上报皇帝,但是随着皇权的衰落和阁臣权力的增加,奏表是否可以送到皇帝手上,基本上就看阁臣的意思了。

而随着文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