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3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会儿心头恐惧,口干舌燥的起身,见赵煦没有动怒这才道:“官家让你去,你就去。”

李清这才接过赵煦的酒壶,有些笑意的道:“民女遵旨。”

赵煦笑容更多,看向李恪,道:“还是你女儿懂事,坐吧,继续下棋。”

李恪带着强烈的不安,慢慢坐下。

赵煦没了酒,就去拿点心,继续说道:“这些话,是说给你听的,也是说给一些人听的,该跟谁说,你心里清楚吗?”

李恪这才明白,他的身份已经被调查清楚了。

他其实出自苏轼门下,相比于秦观等人的‘苏门四学士’,他的能见度略低。

在后世,也有人将李恪与其他三人并称为‘后苏门四学士’。

明白了赵煦的用意,李恪越发谨慎,道:“臣明白。回京之后,会与苏先生原话转述。”

赵煦点点头,苏轼知道了,那么王存,文彦博,苏颂等人也就不远了。

赵煦吃了口点心,道:“朕有包容之心,也希望诸位卿家有容人之量。好,瞥开这些,你觉得,明年是否可以全面推行‘绍圣新政’?说真心话。”

李恪现在谨慎的不能再谨慎了,他低着头,沉思再三,道:“官家,臣认为,不宜。并非是臣对‘新政’有偏见,而是江南西路影响太大,若是全面推广,臣恐天下大乱,难以控制。”

这也是赵煦顾虑所在。

虽然章惇,蔡卞等人再三保证,会控制节奏,不会引起大乱,可赵煦再三斟酌,还是否决了章惇等人全面推行‘绍圣新政’的意图。

赵煦盯着棋盘,久久不能落子,最后弃子,道:“你比大相公的棋力差太远了,大相公跟我下是半斤八两,我都看不出他让我。”

李恪不知道是该陪笑还是该请罪,端坐不动。

“官家,你的酒。”李清小跑回来,将打满的酒壶递给赵煦。

赵煦打开盖子看了眼,又看向李清,道:“你没向里面吐口水吧?之前,有人惹恼父皇,父皇还让我给他倒酒,我就偷偷向酒壶里吐口水。”

李恪听的都呆了。

孟唐更是怔了又怔,还能这样?

李清却是嘻嘻一笑,道:“没有,官家又没欺负我爹。”

“好,多谢。”赵煦笑着,轻轻啜一口,与李恪道:“朕跟你说这么多,也就是船上太过无聊了,无需多想。这次南下,朕给你挂个御史台监察御史的衔,你替朕打个前站,多听听,多看看。在那小小的皇宫里,朕看的的天空,永远是那么点大。”

李恪连忙躬身,道:“臣领旨。”

赵煦又喝了口酒,心里轻叹。

在船上,着实是无聊。

第七百一十二章 闷话

就那么几个人,有多少能说?除了吃饭睡觉,那么长的时间,转来的奏本也不多,除了看会儿书打发时间,真的是太无聊了!

书,看着看着也烦了,更无聊了。

赵煦又看向李清,小姑娘长得倒是清秀,有股子灵气。

赵煦与她笑了笑,小姑娘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害羞的像她父亲身后躲了躲。

赵煦忽然转头,看向孟唐,道:“带会让给陈皮写封信,让他走走停停,不要走的太快,能多慢就多慢。再给京城去信,命黄履,刑恕两人以钦使的身份,赶往江南西路,协助宗泽料理江南西路之事。”

“是。”孟唐应着。

赵煦说完这些,伸手将棋盘的棋子捡回来,道:“再下一盘。”

李恪连忙伸手,他捡白子。

等棋盘清理好,赵煦落子,道:“你对朝局是怎么看的?”

李恪刚要落子,手一顿,棋子差点落棋盘上。

李恪左思右想,硬着头皮道:“三省六部乃自唐以来的成熟制度,臣认为非常适合。”

李恪这不是避重就轻,而是答非所问了。

赵煦顺着他的话头,道:“字太宗以来,将三省六部拆分的是七零八落,效率低,内耗重,完全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朕现在确立了政事堂辖六部领全国政务,三法司中大理寺、御史台独立在外,一个负责审断,一个专责监察,又有咨政院在侧。你觉得,朝廷的九位相公,是否妥当?”

李恪见赵煦绕了一圈,还绕了回来,只得硬着头皮道:“诸位相公品性高洁,德望出众,臣十分钦佩。”

“九位,你觉得多了少了?或者有人该致仕,颐养天年?”赵煦落子,双眼盯着李恪。

李恪根本不敢作答,只能低着头。

朝廷的那些相公,除了许将,林希稍好些之外,哪一个不是被攻讦的体无完肤?

虽然攻讦‘新党’最多,但‘旧党’也不少。

王存,苏颂,文彦博,包括苏轼在内,就没有一个能逃过的。

是以,九大相公,就没有一个所有人都希望留下的。

可是,谁该走,这可不是李恪能或者敢随便说的,还是当着赵煦的面。

赵煦暗自摇头,这位虽然有些傲气,勇于辞官,却也不是章惇过于压迫所致。

李恪明显缺乏足够的担当,连他的几句话都不敢作答,又能做成什么事情?

赵煦虽然心里摇头,可也没别的新鲜人可以聊天了,只能抓着李恪不放,追问道:“随便说,出你的嘴,入朕的耳。”

李恪脸上都渗出冷汗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作答。

那九位相公,除了曹政资历浅一点之外,那一个不是资历厚实。

章惇,王存,蔡卞,苏颂,文彦博,林希,李清臣,许将。

偏偏这个资历浅一点的曹政,众所周知的有着从龙之功,非他人可比。

那,谁敢留,谁敢去?

对李恪这样的‘小人物’来说,可都是天上的大人物,他是没资格评点的,尤其是当着赵煦的面!

赵煦见着他真紧张了,笑了声,看向李清,道:“小姑娘,朝廷里的相公,你最喜欢谁?”

“李相公。”李清毫不犹豫的回答。

李恪本想阻止,被赵煦带笑的冷漠眼神给阻止了。

“李清臣,为什么喜欢他?”赵煦笑着道。

李清倒是没有那么顾虑,直接道:“因为李相公有才华。”

“有才华?”

这才轮到赵煦怔了下。

李清的话是没错的,李清臣是一度与苏轼相比较的,只不过他不热衷与诗词歌赋,后世的名声远远不如苏轼。

但在当今,李清臣曾深得欧阳修等文坛大佬的推崇。

随着欧阳修,曾巩等巨匠相继离去,当今文坛,苏轼独领风骚,李清臣专心于政务,可论及才华,李清臣与苏轼不遑多让。

赵煦没想到李清会意才华为切入点,笑了笑,道:“说的不错。”

说完,他喝了口酒,与李恪道:“朕自亲政以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问题。我大宋当官的着实太多了,再等几年,朝廷,地方架构稳妥,清晰了,朕就会下旨定制,杜绝官宦的过度膨胀。有人说,朝廷的相公太多,地方的官员也多,不应该再设置巡抚衙门,南大理寺,南御史台,南国子监等等,都不应该有……”

李恪还在紧张中,赵煦的每一句话都让他感觉忐忑。

赵煦说完,又摇了摇头。

这些话,就没必要让李恪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