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5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实没有抱着中第的心思,看到确实没中,也算了了心事。

“还是回老家,潜心读书吧。”

李纲还有些稚嫩的脸上,出现了一抹思忖。

他父亲常年奔走,先是跟着吕惠卿打仗,后来调去做什么安抚使,而后入京,没半年又出京。

父子相聚的日子,着实不多。

他的老家在无锡县,离江南西路不多远。

他这么说,其实是想他父亲李夔了。

李纲这边刚走,毕渐就出现在城墙下。

他的名字异常的夺目,因为是在第一个。

他看着怔怔出神,哪怕心里有所预计,但看到了,心头还是惊喜与震惊交错,来来回回,令他无法安宁。

好一阵子,他才恢复镇定,轻声自语道:“岑鑲第二,孟唐第三……”

他又将二甲,三甲看了一遍,见到了不少熟人,暗自点头:‘倒是没有太过刻意。’

他从这些中第名单中看出来了,朝廷并没有完全将一些人排除在外,包括顽固的‘旧党’门第。

一些人的姓就足够让毕渐知道他们出自哪门哪户了。

他看了一会儿,就急匆匆的走了,他要去几个衙门,耽误不得。

皇家票号。

朱浅珍站在门前,看着一匹红色打马,打马放鞭的缓慢穿过,同时信使高声大喝。

“恭贺李府三郎讳钧高中二甲三十二!”

鞭炮声噼里啪啦,马蹄声阵阵,不知道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目光以及议论声。

朱浅珍并不知道这李均是谁,哪一家,并不影响他高兴,与身后一同看热闹的伙计们道:“我们家那个就是功课不认真,等我回去,得好好督促一下,看着人家孩子登科,着实令我羡慕……”

他身后一个跟了他十几年的伙计,笑着道:“掌柜的,不是我打击您,就您那三位公子,做生意都是好手,可要是正经写字,握笔都费力,怕是童试都过不去……”

朱浅珍长长叹了口气,道:“都怪我,早年没怎么上心,现在都十五六岁了,怕是来不及了……”

朱浅珍虽然比朱太妃大几岁你,可有孩子却是比较晚,比赵煦小了好几岁。

另一个伙计探过头,道:“东家,其实也不必要去考,以您的地位,求官家赐个同进士出身不难吧?”

大宋的入仕是十分宽松的,赐同进士出身,除了考,就是皇帝的赏赐,一旦赏赐了,就是正式的功名,可以与进士一样的晋升了。

由于这种‘赐’代表了皇帝的宠信与破格,往往受赐的人,发展会非常迅速!

朱浅珍倒是想过这个,一来二字还小,二来,他生性谨慎,不敢贸然开口。

鞭炮声还在响,喊叫声若隐若现,朱浅珍心头一阵羡慕,忽然转过头,人群中没有看到孟唐,歪头看去,就看到孟唐还在忙活。

他扒开人群,呼喝着让他们干活,独自来到孟唐身前,微笑着道:“看来,你已经知道了?”

孟唐见四周没人,这才低声道:“前几天,官家将我叫进宫一同用膳,与我说了。”

朱浅珍不意外,道:“去向定了?”

孟唐越发低声道:“官家想让我锻炼锻炼,去广南西路。”

朱浅珍点头,道:“我听说,十三殿下也去了,是个好机会。有些话,我不说,你也应该心知肚明。既然官家不计较了,你们也不要老是纠结不放,做出成绩来才是关键。”

孟唐默默不说话,他小小年纪,也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

第六百八十一章 拓边

绍圣元年的恩科,在一众目光中,有条不紊的收尾。

朝廷的抢人大战也直接掀开,进入白热化。

朝廷各级衙门都急需人手,尤其是年轻的新鲜血液,哪怕有赵煦定调,对这些人的去向进行了划分,可细节上还是有诸多可操作的。

政事堂,枢密院,六部,国子监,大理寺,御史台等等,一些主官都亲自下场抢人。

除了一甲,尤其是敏感的孟唐外,其他三百人,近乎被瓜分一空。

面对这种情形,吏部尚书林希坐不住了,这着实打乱了吏部的计划,不得不拒绝各部门的要求。

各部门又没有私心,完全是为了公事,理直气壮的与这位林相公辩论,要求吏部走程序放人。

这种情况,政事堂的几位也不好说话,打起了太极。

最终,这场抢人大战,变成了御前官司。

赵煦也没料到,着实是花费了一番力气,才将这些重臣安抚住,顺手将今科士子的前程给安排了。

绍圣元年,三月初。

垂拱殿。

章惇,章楶,蔡卞,文彦博,王存五人正襟危坐的坐在下面。

赵煦同样身形笔直,他的桌上,摆放着三份国书,分别来自辽国,西夏,吐蕃。

赵煦拿起辽国的国书,又再次认真看去。

辽皇的开篇很老套,很是热情的赞扬了素未谋面的赵煦一通,溢美之词溢于言表;中间是回顾了两国友好交往史,大谈两国历代贤君,尤其是宋仁宗。最后,才是‘乐见息戈,免祸灾劫’。

辽皇的态度从这份亲手所写的国书里可见一斑,对于大宋极其热忱的‘互市’,他们并不感冒,即便在边境问题上向大宋退让,‘互市’是一点没有松动。

赵煦审视着,心里也是暗自摇头。

若是辽国能答应互市,那对大宋来说,绝对是巨大利好,可惜,辽国也不是傻子。

沉吟良久,赵煦抬头看向王存,道:“王卿家深入虎穴,勇于抗拒契丹,不堕我大宋威仪,朕深感欣慰,赏!”

王存已经洗漱过,还是难掩风尘仆仆之色,连忙站起来,抬手道:“臣不敢当。”

王存之所以去辽国,是赵煦对他‘抗拒新政’的惩罚,本就没打算他会活着回来,当时萧天成刚刚被赵煦给杀了。

王存活着回来了,是以,现在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格外小心谨慎。

赵煦又看向章惇,道:“大相公,你怎么看?”

章惇道:“官家,辽国这种态度,我们事先已经知道,无非是在等这份国书。辽国不想打,我们也不适合打,暂且就放置。请官家手写一封国书,回馈辽国,已定辽国边境之安宁。”

赵煦面色不动,目光看向章楶,道:“章卿家?”

章楶侧身,道:“官家,臣已经对燕云十六州等进行布置,对辽国进行严密的渗透与监视,确保他们不是诈和。”

章楶这是‘就事论事’,秉持着他‘不参与朝政’的原则,没有发表看法。

“文卿家?”赵煦又看向文彦博。

文彦博老的不像话,身体枯瘦,他动了下,与赵煦道:“官家,臣认为,即便辽国要和,我大宋也需要保持对辽国的压力,北方的兵力,不宜撤回太远,还需不断提醒辽国,我大宋军队的存在。”

赵煦双眼微微眯起,看着文彦博,伸手拿起身边的茶杯。

蔡卞也有些意外的看向文彦博,这位老相公,居然不劝息兵?

旋即,蔡卞就心头若有所动,道:“官家,臣认为,水师,可以动一动。”

赵煦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