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8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有独钟,一直在给军器监倾斜资源,又加大压力,希望生产出,符合现在科技又能引领世界的前沿武器。

陈皮应着,连忙安排人。

在赵煦出宫的时候,枢密院、兵部与政事堂的头头脑脑正在开会。

开会的主题,就是大宋的战略转移。

辽国暂时无需担心,主要精力,将放到江南。

章惇,章楶,蔡卞,许将,林希,李清臣,自然,也有文彦博。

一众人在讨论着,涉及到军事,财政,人力物力等方方面面,不是一言而决的事情。

这种时候,没有一言堂,你一言我一语,不紧不慢,诉说着各自的看法。

章惇听得多,说的少。最主要说话的,反而是章楶与蔡卞。

战略南移,是朝廷一直在做的事情,只不过,现在终于可以确定,北方可以暂时获得一段时间的和平,他们可以放心的将精力转移。

裴寅坐在不远处,安静的记录着。

他没有说话,笔端不停,同时也在思考。

从这些大人物的交谈中,诸多事情被确定了下来。

北方各军,将会逐步后撤,除了一部分留作监视作用外,大部分会回驻地,进行‘军改’的深入以及加强训练。

折可适,种建中等人,将会回京,进行汇报以及接受下一步安排。

这些举动,将省下来相当一部分钱粮,这些钱粮,将会转移给水师。

‘郭成去水师?’裴寅若有所思。

水师,朝廷一直没有太放在心上,一直是官家在一力推动。现在郭成这位备受看重的帅才去水师,说明水师即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整合税赋,设立单独税赋衙门……’

裴寅暗自思索,这件事,他一直知道,这是没想到,这么快提上日程。

之前大宋的赋税,由户部管理,后来户部被拆分,出现了三司衙门,而后又有转运司,现在,又出现新的衙门了?

第六百七十三章 三点

大宋朝廷在剧烈运转,一系列大事件,在外界还完全无所觉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大宋经过一系列秀肌肉,强硬的军事举动,迎来了短暂的北方疆域和平。

现在,朝廷要集中极力,解决江南西路的事情了。

而在这段时间,备受瞩目的绍圣元年的恩科,三天的考试,终于顺利结束。

在严密的控制下,没有出现什么幺蛾子,两千五百多份考卷,集中在翰林院,一群早就确定的阅卷官,加班加点的开始阅卷,打分。

李清臣,沈括是大小主考官,他们坐镇翰林院,盯着这些阅卷官,处理着各种纠纷,调和着打分的矛盾,同时将一些高分的拿到身边,细细观摩。

“这个,应该是毕渐了。”

沈括看着手里一份考卷,递给李清臣。

李清臣拿过来看了眼,一边计算分数,一边直接看向论述部分。

只是片刻,李清臣就微笑着道:“应该是他的。”

沈括站着李清臣桌旁,接过茶杯,喝了口茶,感慨的道:“这一甲有了一个,另一个,应该是岑穰了。”

李清臣展眉,多日难得有笑容,道:“毕渐在政事堂做事,很得大相公与几位相公赞许,行事稳妥不乏锐气,也很有见地。”

沈括是知道的,喝着茶,笑容满面。

当初,毕渐,岑穰,赵谂等年轻才俊备受急缺人才的诸位相公的青睐,是以争抢着拉到身边。

赵谂大逆不道,肆意胡言乱语,更是干出了在房间里称帝,建年号的荒唐事,被满门处决外,其余人的发展,都很值得期待。

这一次的恩科,就是他的踏脚石。

沈括与李清臣都很轻松的笑,除了得到这些人才外,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走眼,手里将有大把的人手可用了。

这时的垂拱殿。

章惇,章楶,文彦博,许将,林希五人坐在下面,与赵煦说话。

赵煦神情舒缓,笑容都抑制不住了,道:“陈皮,给诸位卿家通报一下。”

一众人的目光,落到了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陈大官脸上。

陈皮面色如常,上前两步,躬着身,道:“诸位相公,擎天卫,皇城司接连送回消息。王相公已经从辽国的鸿胪寺出来,见过辽帝,可以确定,辽帝有意讲和,不会开战。另外,种建中,折可适二路行军总管也回信,说是辽军以及李夏都在收缩兵力。李乾顺的国书,折总管已经看到,各项贡品,黄金五百两,白银一千两,钱一万贯,牛羊各一千,良马五百等,都已在路上……”

在场的五人,哪怕是一向不露声色的文彦博,惯常面无表情的林希都面露笑容。

他们也不想与辽国大打开战,与大宋的国策相悖。

现在,所谓的‘三国伐宋’瓦解,辽国不想打,那他们就能放松下来,集中精力与国内的变法改革了。

陈皮说完,缓缓后退回去。

赵煦看着一众人有些惬意的表情,也有些得意的道:“诸位卿家说说?嗯……文卿家,你来说说?”

文彦博手里拄着拐,有些勉强的坐直身体,躬身道:“官家,臣认为,辽国既然不愿意开战,那么互市的可能性就大增。不妨,先赠送一些瓷器丝绸布匹等给辽国,以示诚意。”

赵煦微笑,道:“卿家果然老成谋国,这样,不止是给辽国,他们那些大臣,都给他们送一些,锦衣华服,奢侈之物,从朕的内库出。”

文彦博微微躬身,又坐回去。

赵煦环顾一圈,看向许将,道:“许卿家?”

许将躬身,道:“官家,臣认为,北方不能大意,该警惕的还得警惕,以防辽人使诈。”

赵煦点头,道:“是正理。北方的战备必须保持住,京城的大营,也要随时做好北上,南下的准备。我大宋,任何时候,都不能马放南山,要时刻保持战备,招之既能战!”

“臣领旨意。”许将道。

赵煦又看了看,落在章惇身上,道:“大相公,你怎么看?”

章惇面色严肃,微微侧身,道:“官家,辽,夏现在都已不重要,无非是做一个缓和的举动。吐蕃才是重点,只有打垮了吐蕃,才能进一步震慑辽夏,确保他们不敢乱动,争取更多的和平时间。”

赵煦微顿,面露深以为然,道:“卿家说得不多。吕惠卿有消极避战的情绪,到时候,还得派人去督促才行,诸位卿家觉得,谁去比较合适?”

章楶一直没有出声,闻言道:“臣认为,兵部侍郎李夔比较合适,他与吕惠卿是旧属,命他带南大营去历练一番,既能给吕惠卿压力,也不会太大。”

赵煦稍稍思索,道:“可以。武院里有些年轻也不错,可以派出去历练了。吐蕃,大理都可以去。错过了这段时间的机会,未来会有些年头不打仗了。”

“臣领旨意。”章楶躬身道。

赵煦又看向在座的几人,道:“昨天你们的联合奏本,朕已经看过了。朕要强调三点,第一,变法的决心,朕矢志不渝,诸位卿家也不能动摇,面对任何困难都是如此!第二,对于一切抗法,以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