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1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在的情形如何?”

洪州府是江南西路首府,周文台最先到,加上楚家一事,是最能体现的。

周文台神色肃重,躬身道:“人心惶惶,谣言漫天。各种人事,政务陷入停滞,下官虽然在尽力调和,可一时半会儿还是无法疏通,需要时间。”

刘志倚接着道:“下官等人也与洪州府诸多宿老进行了交谈,希望他们站出来帮忙,只是,时间太过仓促,还不见效用。”

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藩篱不是那么好打破的,尤其是‘变法’在七年被‘彻底否定’,士林百姓都极力抵制,朝廷以及江南西路巡抚衙门想要行事,自是千难万难。

陈浖听着,忍不住的插话道:“待户部的钱粮到了,工部这边以工代赈,不管是士绅还是百姓,都能有好处,加之统调之下,官吏调配,想来能缓解一些。”

宗泽看向他,道:“陈侍郎所言有理,还要多劳烦陈侍郎与工部。”

“职责所在。”陈浖倒是不倨傲。

林希道:“这是一种方法,但见效太慢。‘开封府试点’的一些手段,可以借鉴。对于江南西路的州府县,要进行合并裁减,镇,村要规划设立。另外就是舆论,要跟上,不能任由谣言祸乱,上下不安。”

“下官明白。”宗泽,刘志倚等人齐齐躬身应着。

林希端起茶杯,看向外面,道:“江南的冬天很短,春耕很快就会到。你们江南西路的……任重道远,要有心理准备。这些是老生常谈了,我要跟你们说另一件事,我向政事堂要了一个特权。就是盐,朝廷对于盐铁茶等,将加强管控,盐,将直接供给巡抚衙门,由巡抚衙门分配,并且免税三年。”

宗泽,周文台,刘志倚三人都是神色一亮,面露惊喜。

盐税,是朝廷税赋的重中之重,若是江南西路的盐税掌握在他们手里,不但能借此加强对江南西路的控制,也能在财政上获得极大的缓解与支持!

林希一言带过,就道:“通政司那边给我来信了,要在巡抚衙门之外,设立通政局,通情上下,你们心里要有准备。”

宗泽,刘志倚等人怔了怔,想说什么,一时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通政司,秉持的就是‘上传下达’,是言路,十分重要。

可在地方上设立下属机构,就有监视地方的意味了。

有这个通情局的存在,地方上难免有所顾忌,束手束脚。

林希没有在乎他们的反应,看向黄履,道:“南御史台选址好了?”

黄履道:“选了几个地方,不太满意,主要还是有些偏僻,来往不便。”

南御史台,南大理寺等都要设在南昌县,这样一个大衙门设立在小县城,难免有些‘偏远’,与江南西路各衙门来往不便。

林希想了想,点点头,看向宗泽,道:“户部侍郎吴居厚正在南下,来不来江南西路我不知道,但他以往执掌转运司,你有空,给他写封信。”

转运司这个机构,在大宋地位十分特别,不止是转运南来北往的大宋钱粮。更重要是,由于大宋地方人浮于事,转运司渐渐掌握了实权,不止是转运,还有了‘征缴’的权力,俨然凌驾于地方,成了地方的实际主官!

吴居厚,曾经掌握转运司!

这是要宗泽去信请教或者帮忙了。

宗泽自然对吴居厚有所了解,明白林希的意思,躬身道:“多谢相公指点。”

章惇摆了摆手,道:“时不我待,事情的紧迫,无需我多说什么。纵然有千头万绪,抓住重要的做,一通百通。官家下半年出京巡视天下,本官希望,官家看到江南西路,不会失望。”

黄履闻言,眉头皱了下,又不动声色的恢复。

‘旧党’在一直期待赵煦‘圣心易变’,‘新党’又何尝不担心赵煦会像神宗皇帝一样扛不住压力退让。

第六百二十二章 无法作答

苏颂的到来,没有影响宗泽的既定计划。

他们在全力推行人事更迭,加强武装力量的控制,确保再大的变动,江南西路不会失控。

林希坐镇,调度一切。

黄履忙着建南御史台,调配人手。

李夔既要组建江南西路总督府,又要忙着构建南大营。

刑恕忙着大理寺的事,沈括忙着南国子监、南太学。

京城来的大人物,一个个忙的脚不沾地,比宗泽等人还要忙碌。

刘志倚则带着巡抚衙门的命令,带着一个个新任知府、知县上任。

洪州府作为首府,是改革的优先与重点,周文台的注意力已经放到府务上,是没白天没黑夜。

苏颂第二天就入城了,身后跟着一大队侍卫,是宗泽派过来的。

苏颂没有在意,宗泽等人也没有出来迎接。

双方保持着‘不知情’的默契,各自忙各自的。

苏颂在洪州府走走停停,见了一些人,只不过半天,就坐着马车,转向了南昌县。

在南昌县,他没有入县城,而是来到了一个村子。

有一户人家接待了他,只有两个中年妇人,他们看到苏颂,都很吃惊。

“苏先生……”

中年人欲言又止,他们与苏颂认识,还是三十年前,他父亲在世的时候,那时候他才十一岁。

苏颂看了眼拘谨的妇人,微微一笑,道:“都是我的侍卫,不碍事。”

中年人虽然是农户,却也知道,三十多年前认识的苏先生,已经是致仕的大相公,那是云端的大人物,他们连攀扯的心思都不敢有。

妇人站在一旁,低着头,瑟瑟发抖。

苏颂见状,心里暗叹,当真是物是人非,一去难返了。

苏颂感叹一句,手里拄着拐就问道:“听说,你们这里正在准备丈量田亩?”

中年人犹豫了下,却没说话。

“我已经致仕了,就是来看看,放心说,不会有人知道。”苏颂道。

到底是三十年前的交情,中年人表情变化再三,还是道:“是有押司来过,说是要丈量田亩,核实清楚庄户佃户。”

虽然阻力丛丛,但也不乏倒向‘新党’,卖力气表现的人。

“你们怎么看?”苏颂看着中年人道。

中年人有些尴尬的笑了下,道:“我们只是佃户,能有什么想法,只要有地种就行。”

苏颂道:“你们村里的地,都是大户的?”

中年人想了想,道:“倒也不全是,七八成吧,还有一些是族老的,另一些是山地。”

苏颂双手都放在拐上,道:“如果,官府将这些地分给你们,你们会高兴吗?”

中年人与妇人吓了一跳,中年人连连摆手,道:“庄家的地,我们是万万不敢要的,这不是找死吗?”

苏颂神色不动,微微点头。

士绅大户之所以是大宋的根基,除了拥有田亩外,最重要的,就是‘养活’一方,这种‘养活’,自然有控制的意思。

寻常百姓,见了士绅大户,哪个不是哈腰点头?

朝廷要将大户的地分给他们,他们不敢要!

朝廷是一阵风,来来去去,可士绅大户却是永在的。

而且,苏颂知道,这只是一方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