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3 章(1 / 1)

宋煦 官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你们帮我看着皇家票号……”

赵佖听着,慌忙起来要见礼,赵煦拉着他,笑着道:“无需那么多礼数,日后你们见面次数会很多的。”

说着,赵煦转向朱浅珍,道:“九弟有眼疾,不能做太多事情。他就是做个招牌,挡一挡麻烦,你要谨慎小心一点。”

朱浅珍认真看了眼赵佖,肃色道:“是,小人明白。”

赵佖比朱浅珍还紧张,他到底是个盲人,能帮赵煦什么?难道只是个招牌?

赵煦认真的交代着各种事情,又重新教了他们一种记账,对账的方法,也对票号的运作说了他的想法。

赵煦这种是后世的,在朱浅珍看来,很多是官家想的有些理所当然了,谨慎小心提出了他的看法。

赵煦思索分析,对朱浅珍大加赞赏,鼓励他‘实事求是’,坦诚交流。

赵佖一直在一旁默默的听着,暗中记着。

这一谈就是到了中午,赵煦又与他们吃了一顿饭,这才转道去太学。

太学的一条小路上,赵煦与沈括一前一后的走着。

沈括是一个尖下巴,长胡须,双眼有些凹陷,不怒自威的那种老人家。

他站在赵煦身前,没有其他人那么卑躬屈膝,语气也是干脆利落,道:“官家,微臣昨日上任国子监祭酒兼任太学院长,必将严肃整顿,严禁治学。”

赵煦认真打量着他,微微点头,道:“苏相公再三向朕提及沈卿家,朕也看了不少沈卿家所著书籍,当真是内容渊博,令朕大开眼界。”

沈括道:“不知官家说的是哪一本?”

赵煦另一侧的陈皮顿时皱眉,这沈梦溪未必太不会做人了吧?官家这客套话都没听出来吗?要是官家回答不出,是官家尴尬还是你尴尬?

“梦溪笔谈。”

赵煦随口就道:“里面对各种工艺的总结很好,对朝廷,边境,税赋等利弊描述很真实,意见中肯,令朕大受启发。”

沈括微怔,没想到官家真的看了。

赵煦确实看过,之前困守在福宁殿的时候,赵煦看了很多书,后来在垂拱殿想对现实情况有所了解,找了很多资料看,《梦溪笔谈》就是其中之一。

赵煦慢慢踱着步子,道:“对于沈卿家说的那些问题,朕以及诸位卿家都有过深入的讨论,思考,现在朝廷改制,推行‘新法’,就是要解决问题。你虽然不愿意再出仕,但以往的经验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参考……”

沈括是‘新党’,变法派,深受王安石信任,最终去职也是因为党争,现在六十多了,没了以往心气,一直隐居在梦溪园,要不是苏颂相招,他都不肯出来。

苏颂虽然是‘旧党’,但他在‘旁门左道’上的建树,令沈括十分佩服,两人志趣相投,摒弃政见,倒是相处的很好。

沈括听着赵煦的话,脸色有些动容,旋即就恢复平静道:“臣也希望对朝廷有所助益。”

赵煦走着,回头看了他一眼,道:“沈卿家著书立说,没有错。但朕看来,还是不够的。那么多好东西,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朕想着,在太学里,要成立一个机构,对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农业,天文,地理等等,都可以加以推广实用,此乃利国利民的大举措,不可等闲视之……”

沈括一怔,连忙追了一步,道:“官家真的要推行?”

赵煦点点头,道:“医,农,工,天文,地理,算数等等,不止要广而推之,朕还打算,在学院里设立必学科目,科举还要考……”

沈括顿时激动了,没了之前的倨傲,道:“官家,此事,是交给微臣吗?”

赵煦停下脚步,看向他,道:“朕的想法是,在国子监下,设立各类机构,进行大力推广,太学里,除了教书育人,还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我大宋文道昌盛,其他的更不能落下。利国利民之事,为什么不做?”

沈括脸上振奋,连声道:“官家说的是官家说的是……”

文道昌盛的其实有一个弊端,就是压缩其他的生存空间,当儒学鼎盛的时候,儒学之外的东西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排斥,挤压。

沈括对此深有同感,他的《梦溪笔谈》一出,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口诛笔伐,一度被查禁。

虽然其中有党争的缘故,但根由还是儒学的歧视。

赵煦看着沈括,道:“户部那边,会单独给国子监编算预算,三年暂定五百万贯,既要按照计划扩大书院,也要加紧对各类工艺、器械,学科的研究,推广……”

沈括激动不已,连连点头,已经说不出话来。

要是国子监真的能这么做,绝对是利国利民,前所未有的大举措!

长此以往,不知道要造福多少百姓,对整个大宋会有多大的好处!

第两百八十五章 蛮横推进

赵煦见沈括这么高兴,心里也暗笑,琢磨着怎么将他的私货不动声色的塞进去。

有了沈括以及苏颂的招牌,赵煦完全可以大步的在某些方面推动大宋的科技进步!

赵煦看着沈括,笑着随口般的说道:“不过,这些事情,肯定会面临阻力的,沈卿家应该知道,最近科举一事闹腾的很厉害……”

沈括神色猛的一正,迅速抬手,沉声道:“官家,此事,臣写奏本,公开天下,他们要打要杀,尽管冲着微臣来,绝不连累官家圣名……”

赵煦听着满意,却道:“朕不诿过于下,该来的就让他来,再说了,只怕沈卿家也扛不住。对了,这些话,这些事,暂时就咱们君臣知道,毕竟太学都还没建好……”

“是,微臣明白。”沈括一脸肃色的应着,心里已经在思考着怎么写那道奏本了。

作为曾经的‘新党’,沈括致仕多年,还是能清楚记得党争的酷烈,那是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躲过其中的杯葛,再大,再重要的事情,都会成为彼此的武器!

赵煦与沈括君臣两人,各怀心思的说着走着。

到了下午。

阳武县。

阳武县县丞李博知,巡检司巡检秦善,兵部郎中林静襄,三人站在府衙内,全部面色凛然,看着身前的一大群人。

李博知看了眼秦善,林静襄两人,转向身前的一众人,沉声道:“本县匪患猖狂,以至于胆敢劫掠知县,旷古未有!这是对陛下,对朝廷的,不可饶恕的挑衅!陛下震怒,朝廷承旨,命兵部林郎中,率兵五千剿匪!本县上下,必须齐心协力,剿除匪患,还阳武县,还开封府一个太平!”

秦善只是一个巡检,没有资格说话。

林静襄面无表情,作为文官,手里还是握着一把刀,接着话,铿锵有力的道:“本官奉旨清剿匪患!所有人胆敢肆意妄为,勾结匪徒,杀无赦!”

林静襄的话很短,却让在场的所有人心惊胆战。

在场的,有阳武县的大小官吏,也有众多的士绅名门,他们一个个表情变幻,不知道在想什么。

李博知作为县丞,很清楚阳武县存在官匪勾结以及这些士绅大户是怎么反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