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减,没有任何避讳,直觉头皮发麻,连忙说道:“章相公,这是今天的奏本。”
章惇这才慢慢收敛表情,道:“我刚刚从垂拱殿出来,官家说,一应事情交给青瓦房来处理。”
沈琦没有说话,这也是见怪不怪了,官家只管大势,这些细枝末节向来不问。并且,只要不违反他的既定计划,官家还是相当能容下臣的。
章惇说完这这句,突然道:“三件事,第一,凡是上奏反对废除科举人全部登记出来,尤其是勋贵,送给皇城司让他们摸清楚这些人的家底,特别是拥有的田亩情况。第二,刑部御史台皇城司开封府等不得乱动,静观其变。第三,以政事堂的名义发文,斥责苏轼、顾正洋等人散播谣言,肆意抨击朝廷,诽谤干政,冲击纲纪,引起朝野哗然,扰乱国政。”
沈琦听的一愣一愣的,政事堂发文斥责朝臣,不会火上浇油吗?
他不知道章惇要干什么,思索片刻说道:“是。”
沈琦说完,又看了眼章惇,见他不再说其他,转身回转政事堂。
蔡卞从门内出来,看着章惇,拧着眉说道:“你是要对那些勋贵出手吗?”
章惇的这些动作,瞒得过其他人,却瞒不过蔡卞,随着章惇动作越来越多,已然是图穷匕首见了。
章惇抱着茶杯,望着宫外说道:“那些田亩账册你都看过了,区区不过千人,竟然拥有北方七路近六成的良田。你是不是也吓了一跳?”
蔡卞倒是没有被吓了一跳,沉色说道:“他们非同一般,不能乱来。哪怕你有证据也不行。”
章惇的喝了口茶,目光一直看着宫外天空,说道:“去年他们为了不淹没属于他们的良田,居然胆敢掘开黄河,你还记得吧?”
蔡卞当然记得,他还知道那些田亩都是当朝达官贵人所有,贵到什么程度,包括太皇太后的高家在内!涉及的勋贵公卿,高门显贵更不知道多少!
想着那些人的身份,蔡卞神情凝重,道:“可以杀鸡儆猴,但不能动的太多!”
章惇知道这是蔡卞最后的让步,剑眉微微竖起,神情再次浮现出众人熟悉的严厉之色,声音铿锵如铁,道:“这一次,我不抓人也不杀人!”
说完就转身进了青瓦房。
蔡卞看着他的背影,没有半点放松,默默一阵,也转头看向宫外的天空,不自禁的轻轻一叹。
有时候他茫然,甚至是后悔。
若是当年他们能够像现在这般坚决,是不是很多事情就不会拖到现在?他们当初坚决的话,现在是不是已经变法完成了?
很快,以政事堂名义拟定的公文就好了,但沈琦遇到了另一个麻烦问题,宰相大印锁在苏颂的值房里,没有苏颂的宰相大印,他们的公文根本发不出去。
苏颂现在在城外。
就在沈琦犹豫着要不要再去找章惇的时候,陈皮突然出现,带走了这道公文,不多久又送了回来,上面盖着鲜红的大印——赵煦的玉玺!
第两百四十四章 申斥
沈琦带着内监,禁卫,出了政事堂,直奔苏府。
这时的苏府,还在为蔡京的那道奏本忧心忡忡,一大群人在苦思对策。
苏轼,王诜,黄庭坚,秦观以及苏家众多侄子,满堂二十多人,基本都是进士及第以上,不少都是朝廷高官。
气氛有些压抑,因为他们纵然得到了众多的支持,依旧没办法肯定能阻止朝廷废除科举。
王诜一身的酒气,独自灌着酒,满脸愤恨,道:“现在的朝廷,就章惇一个人说了算,要是换作去年,就凭这道奏本,蔡京早就被打发的远远的了!”
改制过后的朝廷,权力在不断地向上集中,失去了三省以及各机构的制衡,想要将蔡京这道奏本打死,其实只有两个人能做到,一个是当今官家赵煦,另一个,就是事实宰相章惇。
但这两人,一个在深宫里,一般人见不到,见到了也未必说服得了。
而章惇,这个人对‘旧党’极其厌恶,恨不得杀之而后快,苏轼这些人作为‘旧党’想要说服他,难如登天。
众人感觉着王诜身上的酒气,眉头皱了皱,没有理他。
王诜转向苏轼,道:“蔡京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朝廷里也是奸佞勾连,沆瀣一气!”
苏轼看了他一眼,说道:“这些是后话。朝休还有几天就结束,春闱不过一月有余,我们得想其他办法。”
朝廷没有对蔡京那道奏本有个说法,加上近半年来朝廷不断改制,幅度大的远超以往,在场的众人都在担心,担心朝廷真的会废除科举。
苏迟还在孝期,听着说道:“吏部的林尚书,工部杨尚书,加上政事堂的蔡相公,如果还能说服苏相公,那么这件事,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苏迟说的‘苏相公’,是宰相苏颂。
作为宰相,在高度集权的现在朝廷里,他是唯一能压住章惇的人,他要是不点头,政事堂废除不了科举。
而苏颂,现在躲出了城,谁也找不到他。
苏轼想了想,道:“我……”
他话音未落,高俅快步进来,急声道:“先生,朝廷来传旨了。”
传旨?
二十多人愣神,现在传什么旨?
秦观身有锐气,面露喜色的道:“会不会是先生的礼部尚书任命?”
众人神情一振,想起这茬,但又有些狐疑,朝廷会在这个时候宣布任命吗?
“出去看看。”苏轼猜不透,起身向外走。
一众人跟着来到前院,就看到沈琦托着圣旨,身后跟着黄门,禁卫以及政事堂的官吏,大大小小二十多人。
众人见到这个架势,顿时觉得不好,这不是来宣布苏轼复起的!
苏轼看着沈琦,还算有些交情,刚要抬手,沈琦就淡淡说道:“苏轼接旨。”
苏轼身后的人越发觉得不安,暗暗凝神。
苏轼倒是从容很多,这么多年,他什么事情没见过。
“臣,苏轼接旨。”他神色不动的抬手而拜。
沈琦看了眼,摊开圣旨,沉声道:“朕膺昊天眷命:新法伊始,改革初启,朝野纷纷,乱事迭起,今有朝臣上书,谣言顿起,舆论哗然。苏轼者,不体上心,无顾大局,临事不预,反添其乱,深失朕望。勒令苏府闭门谢客,静思己过,若有屡范,严惩不贷!钦此。”
苏轼听着,面沉如水。
他没想到,这是一道申斥他的诏书!
苏轼身后的人,更是心神震动。
这是一道斥责苏轼的旨意,可背后,是否说明,朝廷已经打定主意要废除科举了?
沈琦合上圣旨,递给苏轼,而后说道:“苏学士,蔡尚书只是上了一道奏本。你们可以上,他也可以。只是一道奏本,不得大惊小怪。朝廷再三申明,朝野不得结党,串联,尤其是事关朝廷大政,更需谨慎,不得裹挟舆论,攻讦朝廷,尤其是官家!”
这些是赵煦,朝廷一而再申明的底线,但显然,这些没能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