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6 英文 字 5个月前

所以也分种族,彼此间更有战争发生。美洲下面的“石油人”和亚洲、欧洲下面的“石油人”相互作战。有一个美洲“石油人”科学家名叫彭东。他渗透到岩石圈上部,发现了南极大陆,知道上面有“固体海洋”,也就是冰层,便回去力促“石油人”政治家们把固体海洋融解,更多地覆盖地球表面,保护岩石不氧化。因为氧化后的岩石对他们来说就是毒药。彭东提出的方案就是从下面穿透岩层,让熔岩涌上南极洲,融化冰层。当然,受身体条件的限制,“石油人”从未到过地球表面,根本不知道上面还有人类生存,更不知道此举如果真的实行,会令人类遭遇大难。

好在有一个叫德洛尔的“石油人”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力,其实就是我们人类司空见惯的重力。只不过石油人在细小的岩缝中生活,根本感受不到重力。德洛尔为了考查这种力,带着学生渗透到岩石圈上层空隙较多的地方,结果不慎坠入一个空洞,变成洞底的一滩液体,动弹不得。幸亏学生们急中生智,把岩石推到他身上,这个石油人科学家才从岩石里穿出来。他向当局汇报:对于石油人来说,岩石圈上层极其危险,“彭东工程”于是被停止了。人类则在不知不觉中免除一场大难。

研究地下结构当然不仅仅只为了作战,除了采矿之外,居住也是一个目标。只不过,要人们放弃青山绿水、蓝天阳光到地下居住,似乎只有大灾大难时才可以。正常情况下,人们不大可能象老鼠一样打洞生活。

五六十年代、冷战中的核危机达到高潮。一些欧美富人感觉核大战马上就要打起来,纷纷建筑地下掩体。六十年代古巴导弹危机暴发时,甚至有大批富人开始往这些私人掩体里贮存食物,随时准备不测之需。台湾科幻元老黄海在当年创作的《鼠城记》,便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在《鼠城记》里,人类面临核大战威胁。大批富人集资修筑了巨型地下城——铁堡。它具备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在不依赖地球表面物质供给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富人们雇用了大批工作人员为他们服务。由于这些人的重要工作是反制环境污染,所以又称为“反污组”。核大战暴发后,地下城和地表之前通讯中断,只有居住在最深层“幽远殿”里的凌空大师凭借特异功能,遥感到地面上的一切。

大战过后,“铁堡”派出“反污组”,调查地表的灾变情况。他们发表在一个被垃圾包围、遍地老鼠,空气严重污染的城市“大银山”里,还存在着较为正常的生活秩序。反污组成员和大银山人、火星移民之间展开了许多爱恨情仇的故事,最终定居下来。而地下城则由于过分依赖机器设备,生存条件越来越差,不得不陆续把部分成员赶到地面。最后,地下城毁于一次空气调结系统的突发事故,只有凌空大师因为产生预感,带着极少数人脱离大难。

在《黑客帝国》(Matrix)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宏伟的地下城——锡安。它位于地下两千多米的深处。从母体里解放出来的人类聚集在这里,依靠着来历不明的能源供给维持生活。而在电脑程序母体看来,这个锡安不过就是程序中的“垃圾箱”,母体把“病毒程序”逐渐清理到锡安,最后“清空垃圾箱”,也就是用机械水母军队将生存在那里的人类一网打尽!电影里水母大军攻打地下城的惊心动魄,相信大部分读者都看过,不再赘述。

对于地下穴居,也有不那么遥远的想象。八十年代末,《正大综艺》刚创办时,上演了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侠胆雄狮》。片中的狮面变异人和他的同伴也是完全生活在地下世界中。和“铁堡”、“锡安”不同,这个地下世界不是被单独设计和建造,而是由纽约市一些很普通的下水道、防空洞、地铁线组成。由于城市十分庞大,建设周期长达百十年,人工地下洞穴开挖过多,许多洞穴早就被废弃和遗忘。其中一些更是能够通到天然岩洞里,甚至接近熔岩层。

地面的警察们通过一系列案件,猜测纽约地下存在着某些神秘力量,但谁也不敢下去探个究竟。“侠胆雄狮”和他的同伴凭借这些蛛网般的地下道,可以自由往来于纽约各处,行侠仗义。而他的重要敌手也包括终日生活在地下的恶棍们。

今天,人类正在展望太空,计划到月球建屋,准备在火星登陆。但人类的足迹虽然已经印到月尘上,却从未超过海平面下几千米的深度。正是这个感慨,促使一代代科幻作家把他们的视线投向那个神秘所在——地层深处。

最后向读者介绍一个事实:中国在地层深处结构的研究领域处于落后水平,迄今为止只钻出了不到两千米的地质矿井。真正意义上的大陆科学钻探井连一口也没有。这一遗憾,就有待本书的某些读者来弥补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三编:时空探险(1-3)

第三节:幽幽深海觅神奇

凌渡宇跟在船长和上校背后,爬往舱上的驾驶室,在梯顶时,他停了下来,望往星光满布的壮丽夜空,空气中海水的咸味,提醒他宇宙虽无际无涯,但对主要生活于陆地的人来说,深不可测、阔不可量度的海洋,不就是另一个宇宙吗?其中充满了未知的事物,只是人类不去注意吧!(《浮沉之主》黄易著,77页,华艺出版社。)

这是黄易科幻代表作《凌渡宇系列》中,传奇主人公凌渡宇面对汪洋的一段感慨。这种感慨不止属于作家黄易,它存在于不少科幻作家的内心里。他们展兴挥毫,共同打造了一个独特的科幻题材——深海题材。在这类科幻作品里,故事主要发生在万顷波涛之下神秘莫测的黑暗世界。光线平均只能穿透两百米海水。对于平均厚度几千米的大洋来说,这只是薄薄的一层,这一层在海洋学上称为“真光层”。它不仅能透过阳光,也聚集着绝大部分海洋生物,算是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的延伸。而从那里再往下,那个高压、低温、黑暗的极端环境,就可以说是“另一个宇宙”了。或许我们又可以把这类科幻小说称为“真光层下面的故事”吧。

深海科幻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本书里第一次呈现到读者面前,从此进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