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体也不能独自执行任务。
当然,顶盔戴甲般地全面改造人体还是遥远的未来。但今天的科学已经能够用电子技术替换人体器官和器官附属物:心脏起搏器加强了病弱的心脏,耳蜗移植术帮助了听力受损者,仿生手、腿被连接在真实肌肉上,帮助人们行动。从个别肢体的被更换,到全部躯体被更换,中间会有多大的距离呢?
第三节:科学架设的“升仙之路”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拥有更强大的身躯,更复杂的机能。相反,一些人倒愿意甩掉“臭皮囊”,追求灵魂出窍,羽化生仙的自由快感。灵魂飞升的想法古已有之。科学观念普及后,人们意识到灵魂这东西并不存在,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方式。于是,科幻作家们便用某种非生理的物质运动作为“灵魂”的载体。
当然,再没有比信息技术更适合作这个载体了。于是,科幻作品里就出现了许多灵魂进入电脑的故事。在《黑客帝国》中,我们已经看到,自然人躺在电脑椅上,凭借一个接口进入网络世界。不过,自然人一旦死亡,网络中的那个虚拟人也不能独存。但在数字化的人体改造题材里,人的灵魂可以用软件的形式,自由飘浮在信息世界里。
在安德森的科幻力作《降凡者》中,女主人公便随时可以和太空船上的电脑进入“心神合一”的状态。在尼文和普耐尔合著的《宣誓效忠》里,亦有关于人脑和电脑通过仪器和无线电直接连系起来的描写。在科幻影片《异度空间》(Lawnmower Man)中,一个弱智人被科学家用来进行电脑提升智力的实验。他越来越聪明,强大,不断作案,最后在被警察包围时,干脆离开肉体,进入电脑网络生存。
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黑匣子里的爱情》中的描写更为绝妙:一男一女两位宇航员被转化成“生命全息码“,保存在胶片上。而当他们再次复原成人体时,女方居然在数字状态下怀了孕。
到了长篇科幻小说《类人》中,王晋康更把这种行动描写成理想:研究智力的司马林达悟彻到生命本质,竟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肉体生命。当然,在此之间,他已经把“灵魂”在电脑空间里复制了一遍。
而在郑军的《银河侠女》中,上百万的银河帝国军人被改造成信息聚合体,贮存在飞船的电脑里。准备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原为人体,继续战斗。
只有不满,才有改造。从人体改造题材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人类对自身局限的不满。其实,人类能够不断进步至今,这不正是主要的动力吗?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4)
四章:基因工程与克隆人
A四章简介
第一节:基因工程
第二节:克隆人的命运
第三节:基因改造人
第四节:从“克隆人”到“复制人”
A四章简介
1911年,W约翰逊用“gene”(基因)这个词,概括了生物繁衍过程中决定性状的物质。从那以后,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基因”一词越出科学界,连同生长在它基础上的“优生学”、“克隆”等词汇,产生着极大的社会影响。
其实,从古代“滴血认亲”开始,人类就梦想着找到决定遗传的物质,再通过操作这种物质,去人为地改变遗传。基因的发现,只不过是这个历史进程的一次飞跃。当然,这次飞跃后,人类真的可以实现这个梦想了。
当然,科幻作家们绝不会放过这么重要的科学问题。他们很早就发现它的魔力,并在作品里进行展示。本章从基因工程开始介绍这一大类题材。
今天,克隆技术成为社会热点。克隆人的命运在科幻作品里也被密切关注着。再进一步,从现实科学转移到彻底的科幻世界里,就出现了“复制人”题材。当然,最彻底的,莫过于从基因水平上打造新人类。
第一节: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指不同的生物体的脱氧核糖核酸在体外经过酶切、连接,构成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然后转入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简明生物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226页)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大约就是把不同物种的基因象积木一样拼起来,拼出个全新的物种。
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和它的两部续集,是基因工程题材的代表作。在第一集里,斯皮尔伯格用科教片的形式,讲述了复活恐龙的全过程:1、寻找琥珀里包裹着的古代蚊子,吸取其中的恐龙血液。2、由于时代太久,血液中包含的基因残缺太多,科学家们用青蛙的基因进行修补。3、为了保证公园安全,科学家们修改部分基因,使恐龙不能自己合成谷氨酸,必须由人类提供特制食品。并且,科学家们令出生的恐龙都是雌性,保证它们不能在人类控制范围以外繁衍。
当然,在这部分,影片也交待了一个背景:数以亿计的基因片断,就是全部读一遍也要两年多时间,更何况要分析出它们与具体性状间的关系。所以,这些安全保障最终都没有实现:侏罗纪公园毁灭后,恐龙在野生环境下不仅生存下去,一些母恐龙还变性成公恐龙,令整个种族繁殖下去。
这样,在影片里出现的恐龙,都已经不是古生物学上的恐龙了,它们近似于鸟,智慧极高。到了第三集,甚至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刺龙。而且,爬行类的恐龙,其智慧已经超过灵长类的黑猩猩,彼此间甚至可以用语言交谈。
当然,仅仅复制已经存在过的生物,还不算基因工程的神奇之处。象拼积木一样随意拼接基因,制造根本不存在的生物,才显基因工程伟大,或者说可怕的一面。《龙的传人》(王晋康著)就是写这样的基因工程:科学家们按照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形象,制造出活的龙。小说里,除了作为实验对象,这条活龙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节:克隆人的命运
如果评选当今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科学词汇,“克隆”大概跑不出三甲行列,虽然能讲清什么是“克隆”的人寥寥无几,但这不妨碍大报小刊都拿它作文章。
一九九七年,克隆羊多莉在英国诞生,似乎在世人面前打开了一个新时代。数不清的媒体在报导“克隆”,数不清的专家在探讨“克隆”,数不清的政客在利用“克隆”。但是,对于全世界科幻爱好者,“克隆”绝不是一个刚刚冒出来的新概念。恐怕大家只是觉得:哦,克隆技术已经实现了吗?我等它好久了!
现实中的克隆技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