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寻求与内容相符的表达形式,开始绘画新型机器、怪异物种等等对象。
最初,科幻小说的封面严格与内容相符。比如,《征服者罗比尔》的封面,就是罗比尔的直升机。其形状、结构,基本符合书中的描写。这里,科幻绘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但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因为绘画者不仅要把那些奇形怪状的机器画“真”,更要将它画美。这是传统美术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
逐渐地,追求原创色彩的绘画家离开小说内容,自行创制封面绘画。……大多数作品的封面“一般”能告诉买者的只是,某本书是科幻小说、荒诞故事、恐怖故事、惊险故事或西部故事等等。书籍封面极少对作品本身作出注释。《彩图科幻百科》240页。
直到如今,科幻小说封面已经成为几乎定型的门类。以至于我们不用看到书名,便能从一堆各种门类的小说中把科幻小说分出来。
二、太空美术。
太空美术是科幻美术中非常成熟的一类。它的技法与传统绘画很接近。它的题材,主要是表现宏伟、壮阔的太空景色。画面中极少有人物。而描绘这些景色的角度,是人类在地球上用天文望远镜所达不到的。比如在土星的卫星上,观看土星巨大的光环劈开天际,或者近距离地观看马头星云,等等。因此,这些类似风景写生的太空美术,必须通过画家的想象才能创造出来。而这种想象中,又必然包含着天文学的知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法国天文学家吕都、美国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为代表,一批太空美术的最初探索者开辟了这个新领域。帮艾斯泰在《生活》画报上连续发表的太空美术系列作品——“土星世界”组画,成为现代太空美术形成的标志。在他之前,太空美术缺乏艺术含量,多半是科普作品的图解式插图。邦艾斯泰将太空美术提升到了艺术的水平。
后来,美国的魏未、米勒、哈特曼,英国的哈代,日本的岩崎贺都彰、沼泽茂美,前苏联的索可洛夫、列昂诺夫等等,都是太空美术的代表人物。列昂诺夫即世界上第一个从事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理工科教育出身的人深厚的艺术修养。
1982年,国际天文美术家协会(IAAA)在美国成立,标志着太空美术事业开始有组织地稳定发展。
中国太空美术的开拓者是天文学家李元。李元是山西塑州人。1925年出生。早在重庆求学期间,便接触到了邦艾斯泰的土星世界组画,从此与太空美术结缘。李元是中国天文学科普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天文馆第一位讲解员。该馆开馆时,便展出了自己临摹的西方太空美术作品,可谓中国第一个太空美术展。改革开放后,李元与国际太空美术界建立联系,是把太空美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为6741的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
喻京川是当代中国太空美术的领军人物。他在李元的引导下,走上太空美术道路。创作了大量作品。他是国际天文美术协会惟一的中国会员。他的作品《中国人登上月球》于1998年在美国新闻周刊发表。
2004年,北京天文馆新馆落成后,举办了中国第一次太空美术大展。四位中国太空美术领军人物:喻京川、金霖辉、赵龙军、吴同椿的62件作品参展,成为中国太空美术事业的一次检阅。
与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在表现手法上的整体倾向相类似,科幻美术虽然采取了想象的题材,但却运用高度写实的手法。
三、其它科幻美术。
除了科幻小说封面与插图,以及太空美术外,还有许多其它的科幻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多为作家原创,并不与任何一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有关系。但也不同于太空美术。它的背景不限于太空,异星,而是多种多样。并且,不象太空美术那样,以静物为主,而是体现了一定的情节性,比如太空战争、探险活动,等等。但与下面要单独介绍的科幻动漫不同,它们是单幅作品。
以上三类作品,构成了科幻美术的全部。
在中国,科幻世界杂志坚持刊发国内科幻美术原创,已有十年历史。这给幼小的中国科幻美术提供了很好的阵地。几位领军人物的作品,最初就是在这里与大家见面的。除此之外,《天文爱好者》杂志等,也经常选用原创科幻美术作品。而大量出现的科幻图书,更是科幻画家的一大专门阵地。金霖辉等人都创作过科幻小说封面。
与动漫画手不同,科幻美术画家都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中国的一些科幻画家已经开始创作巨型美术作品。如今,电脑绘画已经成了科幻美术画家的新工具。
第二节:科幻动漫
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说,日本卡通比欧美动漫更令他们熟悉。其实,后者是前者的老师。早在四十年代,已经成熟的美国动漫业中,就产生了一批科幻卡通。其中以《闪电戈登》、《超人》、《蝙蝠侠》
后来,日本卡通席卷世界。第一部代表作便是科幻卡通《铁臂阿童木》。在第五卷中,笔者介绍了几部经典的科幻卡通作品。
《科幻世界》在转型为青少年刊物的初期,曾经保留了科幻卡通栏目。后来,这个栏目从正刊上消失,杂志社另辟《科幻世界画刊》为阵地。《科幻大王》则一直保留一半文字、一半卡通的形式,直到现在。哈尔滨的《幻想》杂志也不时出现一些原创科幻卡通。
如今,科幻已经成为卡通中的几个主要题材之一。
第三节:科幻电子游戏
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电脑空间》(Computer Space)设计完成。在此之前,电子游戏本身便是科幻般的想象。而当它来到世界上以后,大量选择科幻题材,便也毫不为怪了。
经典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成为电子游戏的重头戏。赫伯特的《沙丘》,海因来因的《星河战队》,都成为电子游戏。而热门的原创电子游戏,则会被改编成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星际争霸》的小说出版了许多种。《生化危机》已经上演了第二集。《最终幻想》更是从流行游戏变化为第一部没有真人表演的电影。
中国电子游戏正处于萌芽状态,《铁甲风暴》是极少的选择了科幻题材的电子游戏。
对于中国科幻向动漫、游戏业发展。许多科幻迷和一些科幻界同仁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但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国产科幻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