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社会学家默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Science)中将之概括为四个: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cepticism)。《科学与人文》吴国盛 这个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从知识本身出发,较少涉及科学工作者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精神气质。而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正是能够在行动中表现的科学精神,才是艺术描写的重点。
下面,笔者按照这样一个顺序,介绍一些科幻小说所表现的科学精神:一、科学精神最根本的是客观精神,即承认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独立存在和运转。这是科学从宗教及其它意识形态中脱颖而出,安身立命的根本。二、从这种客观精神出发,科学工作者要拥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对权威、经典、教条和自身习惯、观念的怀疑。在天地万物这部大书面前,任何由人类完成的著作都是可以怀疑的。三、探索精神,体现在无功利的,纯粹为了考查自然现象、理解自然规律而进行的探索活动中。四、献身精神,如果科学工作者的怀疑批判或者探索活动遇到障碍,危及个人安全,那么这正是表现科学献身精神的好舞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论述的科学精神,是蕴含在科学事业内部的精神品质,或者是社会大众在科学意义上对科学价值的接受。而不涉及被称为“唯科学主义”的那些精神内容。唯科学主义将科学精神泛化到其它社会领域,试图将一切置于科学的笼罩之下或者科学的基础之上,科幻文学从整体上对这种思想采取了批判态度。有关问题在后面一章里要表述。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四章:火在烧——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精神(2)
第二节:科学的客观精神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容,便是科学的客观精神:将主体和客体分开,人类必须排除偏见、主观感情的困扰,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大自然。这是科学从宗教和常识偏见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在现代人眼中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人,其实远比现代人不尊重自然。他们以自我中心的态度,主观地认定天地万物都是为人类准备的。风雨雷电或者瘟疫之类的现象,都与人们的行为直接有关。而要改变自然现象,只要用各种方式感动天地即可。可以说,正是科学的客观精神,使人类最终睁开眼睛,看清了自己在世界万物中的位置。
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发表于1954年的不朽名篇《冷酷的平衡》,正是反映科学客观精神的代表作。该短篇又译《冷酷的方程式》。后一个译名比较准确,但前一个译名影响较大。这篇小说的故事非常简单:主人公驾驶“星尘号”,前往沃登行星解救一个陷入绝境的考察组。考察组一名成员的妹妹为了探望兄长,偷上了这条船。由于燃料和供给的限制,主人公只能将她抛到太空,否则便无法完成使命,会危及更多人的生命。戈德温在作品里用许多笔墨渲染了兄妹之情、主人公的两难处境、眼泪和感叹、悲哀与怜悯,但这一切都是在作铺垫。小说结尾,人的感情无法战胜大自然的冷酷,花季少女最终被扔进太空。
这篇作品发表后,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反感:小说里的航天部门为什么不加强检查措施?为什么不能挤出燃料和供给?主人公为什么不以英雄主义为出发点自我牺牲?作者为什么不安排路过的飞船解决问题?事实上,人们已经习惯了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模式:只要人物的表现足以“感天动地”,客观环境自然会网开一面,救其于危难当中。但是,戈德温堵死了这一切可能性,正是为了昭示这样一个主题:自然规律无视我们的感情,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认识它和顺应它。而这正是科学工作者最根本的精神素质。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常常给人以冷酷和反人性的印象,但那不是科学本身的问题,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本身,正是完全不受人类意志支配的自然规律。而科学能够引领人类从蒙昧中走出来的一个根本理由,就是它明确地告诉大家,人们的激情和爱恨在“冷酷的平衡”面前是多么无力。
第三节:科学的怀疑精神
科学的怀疑精神,直接源起于科学的客观精神。如果客观现实是终审法官,那么任何人类的精神产品,包括以往的科学理论本身,都是值得怀疑的。在现代科学哲学里,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把科学的怀疑精神发展到了顶峰。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怀疑和检验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中国科幻作家刘兴诗在《美洲来的哥伦布》中,就构造了一个反映怀疑精神的故事。在权威的历史学中,哥伦布来到美洲之前,人类世界的这两部分从无交往,古代印弟安人更是无法凭他们简陋的航海技术到达欧洲。小说一开始就引用历史文献,指出在英国兰开郡的马丁湖里,曾经找到过印弟安式样的独木舟。古德里奇教授从大量事实出发,怀疑上述权威观点,提出印弟安人数千年前曾经远航到美洲的新理论。而整篇小说都是围绕着证实这个科学假设展开的。
科幻小说对怀疑精神的处理,和故事所涉及科学理论的正误往往并无关系,要放到小说本身设置的背景下才能够理解。在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我”代表着正统的地质学理论,认为地球内部是实心的。而叔叔李登布洛克则离经叛道,摆出种种数据,推测地心里存在着巨大空洞。在小说里,通过“我”之口讲述的理论,其实都是正确的科学理论,而李登布洛克一行三人旅行到的“地下海”,事实证明并不存在。但如果还原到小说本身的背景下,那么李登布洛克正是科学怀疑精神的表现,并且,他的怀疑也是有结果的。
如果人为地制造权威,维护权威,那便站到了科学怀疑精神的对立面。在科幻小说中,这类行为作为反面形象受到了抨击。凡尔纳在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中,就塑造了两个维护权威的形象:在专门研究航空技术的“韦尔顿学会”里,“气球主义者”代表着权威一方。他们认定飞艇是人类航空技术的未来。而来历不明的工程师罗比尔已经制造出了性能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