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深度和广度肯定更为突出。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什么高科技,而成为一种普通的体力活:由电脑操作员耗费时间,一祯祯去制作而已。最关系的问题已不是技术,而是导演对银幕形象的创造能力。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三章:高科技时代(3)
第三节:科幻片的英雄们
在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来到前,便有梅里爱、弗里茨兰,库布里克等专门以科幻片为擅长的导演。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类导演才大量涌现。把科幻片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外,还有两个人值得纪念。
迈克尔克莱顿是这批导演中的异类。影视工作者擅长摆弄机器设备,调动画面。在文字方面也有专长的很少。据说斯皮尔伯格就是许多天不读一本书。《星球大战》、《外星人》等电影成功后,也推出过电影小说。不过,那都是电影原创的衍生产品,制片人雇人代笔的。但克莱顿却是亦影亦文,在两个领域都达到一流境界的人。本书第二卷介绍了他的科幻小说。这里介绍一下他在科幻电影方面的成绩。
1973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摄了科幻片《西部世界》。提起这部电影,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很陌生了。虽然它在八十年代末曾经在大陆影院上演。后来,制作人又拍摄了它的续集《未来世界》,后发反而先致,成为文革之后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电影,三十岁以上的读者大多会对这部影片有印象。在那个文化生活单调,电视尚未普及的时代里,中国电影院不管什么电影,总是场场爆满。《未来世界》拥有的中国观众,可能不亚于它的美国观众。
而那部印象淡薄的《西部世界》,它的导演就是迈克尔克莱顿。
克莱顿的科幻处女作《安德洛默达品系》作为小说先声夺人后,于1971年被环球影业公司拍成电影。从此,他便结下了与好莱坞的缘份。作为科幻片导演,除了《西部世界》外,克莱顿于 1978年把罗宾科克的《昏迷》搬上银幕。在这部片子里,健康人被绑架并被冷冻,以便等有钱人购买他们的器官。
除此之外,克莱顿还制作过不那么出名的一些科幻片,如《逃亡》等等。
而作为原创作者,克莱顿的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终端人》、《重返中世纪》(影片名为《时间线》)等等,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从当代科幻片行列里把这些属于克莱顿的电影剔除掉,科幻片的面目几乎都要改变。
詹姆斯卡梅伦是另一位科幻片“专业”导演。虽然他是靠《泰坦尼克号》而不是科幻片创造了世界电影票房记录,但他拍摄的科幻片远多于其它题材。并且,正是科幻片里处理技术道具的经验,帮助他在银幕上表现巨轮泰坦尼克。
卡梅隆很小就写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的氛围里长大。后来的《深渊》就是以十二岁时一篇小说习作为蓝本。他进入电影业后从事的第一个职业就是特技制作。后来,这成为他的专长。卡梅隆导演的科幻片有《终结者一、二集》、《异形》第二集、第四集、《深渊》等等。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四章:“科幻小片”的魅力(1)
第四章前言
第一节:寓言类小片
第二节:抒情类“小片”
第三节:悬疑类“小片”
第四节:恐怖类小片
第五节:其它小片佳作
本章前言
“科幻小片”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而且我也不希望它将来成为流行的术语,只希望它能够帮助大家澄清一个误会——并不仅仅是“科幻大片”才代表科幻片。
成本多少,特技水平如何,在其它类型片里似乎不影响到艺术规律本身,但在科幻片里,它却导致了人们对这种影片的普遍误解——似乎科幻片只是大片,用金钱制造银幕奇观才是科幻片的本质。这样不仅使得人们难以从艺术上欣赏它,也导致中国电影人望而却步。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邵智愚曾经与美方合作拍摄了儿童科幻片《太空劫持》。他认为, “国产科幻片长期断档的原因是现在观众和导演的眼界都宽了:盗版很发达,大片与美国基本同步。对创作者而言,看到差距如此明显,比不过还不如不比,基本放弃这一块,而专拍感情戏文艺片。”(《新闻晨报》2002年8月13日第1321期文化新闻版)。这段话或许能是国内电影人在科幻片上的普遍态度。
不过,笔者以为,“现在观众和导演的眼界”至少在科幻片这个领域还不够宽阔。他们只看到大投入、高科技的商业巨片,没有看到那许许多多小成本科幻片。为什么会这样呢?一部高投资的电影,那些金钱不仅投入在制作上,也投放到宣传上,以地毯式轰炸为手段,以确保家喻户晓为目标。于是,如果一个人并不关注科幻,只是偶尔让大众新闻里关于科幻片的消息溜进视野,那么他能够知道的,基本就只是每年的那几个经过充分炒作过的科幻大片。
其实,不管在哪种类型片里,作为一种商业电影制作机制,好莱坞电影界很少会把巨大的投资放到一个完全新颖的创意上。更为惯常的作法,是从已经拍摄的影视片中寻找受到观众好评的苗子进行翻拍。所以,许多科幻大片的前身都是小成本科幻片。但要找到这些前身,研究它们,却要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才行。
所以,笔者在本卷里单列一章,希望能够以大量优秀的“科幻小片”的魅力,帮助澄清那个普遍的误解。科幻片绝不仅是大成本的视觉魔术。由于这种误解基本是对美国科幻片的误解,所以,在本章中被介绍的科幻片完全来自美国。至于世界其它各国的科幻片,大部分本身就是“小片”。出现大片倒是个奇迹。笔者放到另外一章去介绍。
第一节:寓言类小片
本书第四卷里,笔者专门分析了“寓言类科幻”。在科幻电影中,这类电影也是层出不穷。由于它们并不意在渲染科学技术的奇妙,或者自然现象的宏伟,所以多半采取小片路线。
1966年,布雷德伯里的名著《华氏451》被环球影片公司搬上银幕。这部电影很忠实于原著。但它是一部典型的小片:片中只有一个幻想画面:一个车厢安置在轨道下面,悬挂运行的轻轨线路。而这处布景被搭建在荒郊野外,也显示着影片付不出高成本。不过,改编电影叙述呆板,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