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5个月前

年里,你曾经买过票,看过除冯小刚、张艺谋他们两个以外任何一个人拍的国产电影吗?你的答案就是前一个的答案:中国电影业如今半死不活,现在还谈不上创新的问题,生死才是它的关键。

实际上,拍科幻电影中国既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从钱的角度讲,上亿元的巨片中国拍了很多,何况科幻片并不就一定是巨片。从技术角度讲,你看过《英雄》吧?给《英雄》制作特技的公司,就是那家给《侏罗纪公园》制作特技的公司。如今这个全球化时期,没有什么技术是钱不能买来的。所以,关键还是整个电影发行体制没有理顺。制片方还不敢真正地投资作点什么,所以只好先照几个老套路拍下去,暂时先活着。等中国电影能够缓口气,才能谈科幻这个新话题。

有趣的是,那些发表言论,大声呼喊中国科幻电影的人,基本上都不熟悉中国电影的实际状况。比如,他们大都还以为,如今的电影制片厂是拍摄电影的主体。

电视剧市场完全相反,十几年来一直很火,甚至是吸引热钱的重要领域。所以,拍科幻电视剧的尝试并不少。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经验吧。

我的长篇科幻《生命之网》(又名《网魔》)未完稿时已经签下了第一次改编权。因故未能拍摄,改编权到期后,又与另一家影视公司签下了第二次改编权。这部作品为什么能被影视界接受呢?首先是它解决了故事丰富与否的问题。影视策划和编剧很少有懂科幻的。所以,只能是原创作者先把故事写好。他们从故事里发现了足够的影视元素,进行精练。直接进行科幻影视原创,或者把小短篇添充起来,几乎是死路一条。能够把《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这种内容单薄的短篇小说发展成血肉丰满的科幻片,暂时还没有这样的中国编剧。

其次,故事背景与现实极近。我的小说一直是这个套路,极其贴近现实。从影视制作的角度讲,这等于减少了他们许多麻烦。低成本小制作,这是中国科幻影视能够切入的重要条件。虽然前面说过,中国影视界绝不是花不起钱。

但它为什么又不成功呢?只能说影视制作的线条太长,远非小说可比。创作一部小说,作者完成,编辑OK,最多再过一个编审关,就能够与读者见面了。而能够卡住一部影视作品的关口,到现在我还没有数清。

在中国,还有一批从事科幻美术创作的朋友。他们无论与美术界同仁相比,还是与欧美日科幻美术同行相比,收入都很低。或者说,不能从科幻美术上挣到钱。你认为原因何在?

这是成人科幻市场没有启动的直接后果。美术作品(而不是卡通作品)的消费者就是成人。你总不能指望青少年学生会出几千几万块钱收藏科幻美术原作吧。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一编:生命与人(1)

第一编简介

象科幻这样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文学门类,受到误解很正常。其中有一个误解就比较普遍:科幻总是谈物质的科学技术,只是去幻想人类如何如何外扩张,不重视人本身!或者,只是到了晚近时期,才回来关照人自身。说这话的不光是圈外人,有些视野不够开阔的科幻作家也讲过类似的话。比如,香港作家黄易就认为,以前的科幻只重视技术,不谈人,他要新创一个流派,以人类精神为对象的科幻,自称为玄幻。(《湖祭》前言,华艺出版社出版)这类出自科幻作者的言论,可能会使误解变成它的平方吧。

这个误解至少有一个来源可以找到,那就是凡尔纳小说的超强影响力。对于外行人来说,科幻就是凡尔纳!而他正好从不写以人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后面各卷笔者要谈到,这位被外行视为科幻旗帜的作家,恰恰是科幻圈里后继乏人的少数派。

世界科幻史公认开端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经典的人造人故事。从这本书开始,“人”这个主题从未离开科幻的核心。围绕着“人”,有关科幻题材范围之广,变化之多,难以穷尽。

正是在这类题材中,科幻艺术本身的人文特性得到了彰显:文学即人学,正是因为对“人”这个概念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科幻才能确立它在文学这个“人学”中不可动摇的位置。

而对“人”的本质进行探索,往往又无法回避“生命本质”这个更大的问题,毕竟人是生命进化的精华,而不是生命之外的异类。从达尔文开始,我们就已经牢牢形成了这个观念。在科幻作品里,非生命体获得生命和成为人,往往是同一个过程。比如,《弗兰肯斯坦》中,被拼凑起来的丑陋巨人在一次电击后获得生命,同时也成为生化类人造人。在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中,机器人“元元”被一曲代表生命冲动的音乐所触发,获得生命,并从此由机器人转化成人。在进化论题材里,科幻作家们更是构想出许多非人智慧物种,从根本上抹去人和其它生物之间的界线。

所以,本编将它们合而为一,定名为“生命与人”。

作为一种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类型文学,科幻文学在“生命与人”这两个问题上最大的特色,或者说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这两个传统概念进行种种改造或延伸。本编的体系也正是按照这种延伸的程度,从浅入深,从近及远进行排列。在医术畅想、走入精神世界这两章里,分别介绍了科幻文艺中的医学和心理学。在这两章里,人仍然是原来的人,但科学技术这把改造之刀已经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为“人”刻上烙印。到人体改造、基因工程与克隆人两章中,科学技术开始直接改造人本身。进入人造生命和人造人里,科幻作家们对“生命”和“人”的传统概念进行了最大改造:它们未必一定要诞生于大自然这个母亲,当人类真正彻悟两者的本质后,自己便可以充任新生命和新人的创造者。

离开科技视角,大自然本身也会向生命和人的传统概念发起挑战。在进化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由来和去向,看到人的各种变异。在外星生命和外星人两章中,我们更可以超越地球的狭窄空间,在宇宙大背景下畅想生命和人的多种可能性。

来吧,让我们先去看看全新的生命和全新的人!

第一章:医术畅想

A一章简介

第一节: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