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奖”。如果有“中国川剧豫剧综合奖”,人们肯定无法接受,但科幻与奇幻奖放在一起,便不一样。
科幻与奇幻如此接近,在出版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比如,美国作家勒古恩创作过科幻经典《黑暗的左手》,也创作过奇幻经典《地海传奇》。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门类。在出版、宣传时就必须要注意到。又比如,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冈恩科幻小说系列,其中的第六集显然是他写的奇幻小说。
分清奇幻与科幻,重点不是两个门类的经典,而是一些擦边球。比如《捉鬼敢死队》便是一部奇幻片。与传统奇幻片不同的是,片中的捉鬼人用红外探测仪、激光枪等武装起来,刻意与科幻相混淆,以取得搞笑的效果。《火星幽灵》也是一部仿科幻的奇幻片:一个火星矿山被不明生物袭击。一切线索都指向某种不明的外星人。结果却不是外星人,而是火星上的“鬼”。这些电影都刻意制造一种科学气氛,最后却是奇幻。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既然科幻和奇幻都以幻想为特长,都受青少年喜欢,那么干脆不要分彼此,岂不更好。这个看法是恰当的。奇幻与科幻并行,在西方已经很长时间了。一个作者甚至同样创作两类作品。如果能够合而为一,为什么不干脆取消两个名称呢?
奇!书!网!w!w!w!.!q!i!s! h!u!9!9!.!c!o!m
显然,科幻与奇幻之间,还有无法统一的东西。两种文学门类在低端读者,在通俗文学读者和青少年读者那里,确实难分彼此。国内奇幻创造刚刚开始,也仅处在游戏、仿作的阶段,远未体现奇幻小说的精华所在。其实,在高端,在雅文学层次上,在精神特质上,两者完全不同。前者更能够表现“对人的智慧的自豪感,是对自然的征服感”后者更能表现出宿命感,所传递的是对人的智慧的无用感,是对于自然的臣服感。
同时,作为读者和观众,当他在一部小说,或者一部电影前面,看见“科幻”,或者“奇幻”字样时,他就形成了自己的预期。在科幻里,他要看科学奇迹。在奇幻里,他要看鬼神奇迹。如果是现实题材,那么里面无论发生什么怪事,都在现实范围内可解。如果看到作品违反了预期,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欣赏。
冯尼格特的幽默科幻小说《巴恩豪斯效应的报告》中,描写了一个拥有超级特异功能的人。世界上的武器没有一样能够制服他。但作者刻意补进了如下这段解释:“他同他的力量都没有超出自然力的范围。他的动力精神辐射受制于许多已经的物理不规则。同太阳黑子和电离层变化会影响辐射这一理论正相反,现今几乎没一个人没在家里的接收器上听到这‘巴恩豪斯静电干扰’的噪音。《世界科幻名著精选》194页,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这里,作者把特异功能者和巫师明确分开,同时也就把科幻小说与魔幻小说明确分开了。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五章:科幻文学的两侧疆界(2)
第二节:科学小说
几乎就在笔者刚刚接触中国科幻圈的时候,便听说了四川绵阳一隅,有一位叫汪志的人,长年宣传“科学小说”。不过,每当我向圈内人士问起此人,对方或者笑而不答,或者不屑一顾。即使九八年我到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离绵阳仅两小时车程,但多方打听,仍无法了解此人的下落,更无从知道他在作什么。
这只能更加深我的好奇心。虽然一直没有读到他本人的文字,但几年来,多少也从别人的转述中听到一麟半瓜。而且,本人对“科学小说”本来也有些萌芽状态的思考。从逻辑上讲,既然有写“科学幻想”的文学,自然还可以有写“科学现实”的文学。2003年初,我把自己有关“科学小说”的看法写在《科幻文艺》一书中。该书上网后,终于得到了汪志本人的回应。我们在网上交流多次。后来,他给我寄来了《论科学小说》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以及他创作的,惯以“科学小说”名称的作品《无名岛上》(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这样,笔者对此才得以一窥门径。
以一己之力,几十年如一日去宣传推广一个文学门类。这几乎算得上文学史上的奇观了。这个奇观的创造者汪志,于1945年3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竹县。1962年,仅有十七岁的汪志便产生了“科学小说”的萌芽想法。1966年,他写下了《科学小说的时代精神——看科教电影的启示》。正式提出“科学小说”的概念。1981年,汪志正式创作了《科学小说浅谈》,系统地讲述他对科学小说的认识。
当时,正值科幻小说处在潮头,大红大紫,“科学小说”的概念很难被人理解。不过,确实有一些人士,至少从逻辑上认识到,还应该存在着另外一种写科学的文学。“《科学之窗》1980年第四期的‘致读作者’中指出:如果科学小说都是幻想小说,那就太狭窄了”。“希望多写一些历史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科学小说和报告文学,以文艺形式介绍自然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帮助读者了解科学”象这样明确地指出科学小说的意义和作用,在我们所接触的科普刊物中,还不太多。《论科学小说》66页
汪志要宣传“科学小说”,首当其冲便要与最近的邻居——科幻小说界发生争论,以争取这个新文学门类的生存空间。有人来“抢地盘”,也自然会引起科幻界里一些人的反感。知道这些原由,笔者也能理解先前目睹的那些反感态度。不过,笔者觉得,这里面除了“领地意识”外,交流不畅也是个原因。汪志曾经明确地表达过这样的态度:我提供科学小说的写作,一点也不排斥其它文学和科普创作的形式,特别是科学文艺作品中与之有接近的科幻小说和科学故事等等。科学小说只能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一些作用。和任何事物一样,科学小说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尤其对一部具体的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横加指责,更不能肆意苛求。《论科学小说》25页。这与笔者先前确定的那个研究原则:“文学门类在艺术上无高下之分,只有个性之别”,是一致的。如果科幻界人士能够理解汪志的立论原则,反感情绪会不会少一些呢?
从那时开始,汪志便将有关论文寄给科学界、科普界及文学界朋友,以求得支持。给予他最大支持的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