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着作品的真实性。
还有一种对话出现在内行和外行之间,这也是科幻作者们最爱使用的对话方式。因为科普式、解释式的语言最容易在这种地方使用。很多时候,科幻作者刻意安排一个外行,让解释者和倾听者之间保持知识差距。
这个时候,还要注意符合,并能体现人物性格。不能千篇一律地象教师授课那样去讲,因为不是所有人物都爱滔滔不绝,或者在任何场合下都愿意侃侃而谈。
在王晋康的科幻佳作《类人》中,有这么一段情节:中国科学院智力研究所的司马林达突然自杀。两名警察来到该院专家公姬司晨家,了解司马林达最近的表现。公姬司晨知道这两名警察的专业知识有限,尽可能地打比方,来证明司马林达是因为悟透宇宙规律而自杀。但在解释时,又免不了保持着知识精英的高傲。警察小丁无法理解他的讲述,以为他在暗示司马林达的自杀是因为失恋。公姬司晨听罢,突然下了逐客令,认为两名警察的知识水平不适合办这种“高智商”的案子。
从那以后,这两名专案警察又走访了许多和司马林达有关的人,其中既有歌星乔乔和养蜂人等非知识阶层的人士,又有一些专业知识分子。作者通过这些不同人士的口,剥丝抽茧般揭示出司马林达的死国。而这些交谈都符合人物的知识水平。这些不同的语言习惯,是作者创作实力的体现。初学者往往“众口一词”:所有人物都用同样的口吻交谈。
在《黑钻石》中,王晋康更是用一个文科出身的女士作为叙述者,讲述她的丈夫,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故事。两个人生活了几十年,但仍然无法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这位妻子尽可能想去描述丈夫的所思所想,但仍如隔靴搔痒。这篇小说为了表现这种隔膜,必须高度处理好文艺语言和科学语言的交融问题。该篇可以视为科幻作家处理这个问题的佳作。
另外,谈话的场景也要有所选择。大部分这样的谈话被安排在一个安全、平静的场合,允许人物之间进行长谈。如果危机当头,或者是其它必须马上采取行动的时候,人们不可能详详细细的讨论科学问题。这样,在危险关头三言五语交代出一个科学知识,更是作者的功力所在。他对于那个知识点,必须有一针见血的表现力。
当然,通过人物对话来谈论科学知识,也有第三种情况,即两个外行在议论一个科学问题。这样的情节,往往用来渲染科技问题的社会影响上。比如在《类人》中,两名专案警察和歌星、养蜂人之间的对话。
除了背景介绍和对话两种方法,科幻小说中还大量使用注释法来介绍有关知识。甚至有的编辑要求作者在全书结束后单独写一个注释,统一对所涉及的科学问题进行解释。这样,作品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可以最大程度地统一。但读者必须经常翻看后面的注释,破坏连续的欣赏过程。
上面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解决了如何将科学知识融进作品的问题,但都有一定的缺陷。科幻作者们往往结合使用各类方法,并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方法。
不过,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结合,不仅仅是个需要解决的麻烦,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真与美的结合,这个科幻文学的美学理念,最直接地体现在这类文字上。这对科幻作者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因为他不能只是泛泛地懂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他必须对这些知识深有了解,以至于能从中提练美感,产生灵性,他必须能用艺术的审美眼光来感受这些知识。
科幻小说中描写科学知识方面的语言实践,对纯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启示。随着对文学作品知识含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小说将大量专业知识渗入其中。如何作到用艺术语言来描绘知识内容,也是纯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最近,文学界经常呼吁“学者型作家”,那么,具体到一篇小说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者作家”,而不是“学者+作家”,或者更只是看到“优秀学者+劣等作家”、“优秀作家+劣等学者”。这些都直接表现在作者熟练驾驭两种语体的能力上。
在理解科幻小说中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关系问题上,最根本的原则是:前者要为后者服务。这是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根本的不同。在科普作品中,说明其中的科学知识是最根本的目的,作者为此使用大量的艺术语言,是帮助读者接受这些知识。而在科幻小说里,作者使用科学语言进行大量的说明、解释、推理、分析,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背景、逻辑线索,是为了审美作铺垫的。
比如,在《超新星纪元》的开篇,作者刘慈欣用大量语言解释了“超新星”是怎么一回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给后面描写超新星爆发的射线降临地球时,那许多壮观惨烈的场面作铺垫。毕竟大部分读者不具有关于“超新星”的知识。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七章:语言问题(2)
第二节:科幻小说中的话语环境
据说当年武侠作家古龙大红大紫之后,有一次到某大学与读者见面。他问一位中文系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看法。对方说,她只是想来看看名人,至于武侠小说,她从来不看。古龙问她为什么不看,对方的答案竟然是看不懂。
这件事给古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他经常向人提起,反复转述而为人所知。他原本认为,武侠小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文学,但没想到居然有人“看不懂”。
古龙遇到的,就是类型文学特有的话语环境问题。在武侠小说里,这类特殊的话语环境包括江湖名人、江湖格局、虚拟的典故、伪切口,等等。“风紧、扯呼“这样的语言,罡风、四川唐门这样的“术语”,对于一个武侠迷来说完全不用解释,而从不读武侠的人则不知所云。武侠文学这样的特殊语境,是数不清的武侠作家和作品在漫长时间里共同构造的。
科幻文学经过长期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环境。象“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和“外祖父悖论”这样的词汇,不仅非科学迷不懂,科学家也不会明白。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科学术语,而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