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
在本卷里,笔者主要讨论科幻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之间的关系。那么,有没有把科学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学问呢?有的,那就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这是一组“三位一体”的学问: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本身逻辑结构的一门学科,可谓是科学的内部研究。科学社会学研究科学在整个社会这个大背景中的位置,科学与社会其它领域的关系,可谓科学的外部研究。而科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不可能凝固不动。研究它们在历史方向上的运动,就是科学技术史的领域。
巧得很,这“三位一体”的三门学科在科学界,和科幻文学在文学界一样,也是内容不规范,地位不明确,但很有发展前途的新生弱势力量。
除此之外,未来学和科幻文学几乎是孪生姐弟,它们血缘相近,关注点也几乎一样。只不过一个生长在科学界,一个生长在文学界。所以本书里辟有专章,讨论未来学和科幻文学的关系。
当我们充分了解了科幻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之后,我们能作什么呢?那就是最后一章“科学传播与科幻文学”要讨论的内容。科幻文学可以成为科学传播的有力臂助,这就是全书的结论与中心。
作品相关 所有的魔鬼都是细节
——科幻市场面面观
一般来说,如果某人在谈起某个具体问题时,总是在讲历史传统、文化类型、国民素质这些大道理,你便可以断定他是这个问题的外行:他并不知道这个领域具体发生了什么,才只好去扯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不幸的是,对于科幻市场开发这个问题来说,这类外行的言论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今年,笔者的第七、第八部科幻小说将出版,从第一部开始,共与七家出版社进行了合作。由其中一部小说改编的科幻电视剧正在改编中,也涉及了两家影视公司。而自九七年发表处女作开始,到目前为止曾经出现过,或者一直保持下来的所有的科幻杂志上,都发表过我的文章。摆这点不算老的资格,是为了说出我的结论:科幻市场之所以仍然不温不火,看不到很大起色,和上面那些大道理无关。所有的毛病全出在细节上,都是出版商在具体操作上出了错。
一直想写一篇专门的文章,把这些年游走于科幻市场的经验谈出来。之所以今天终于下决心动笔,是因为科幻圈内的气氛越来越浮澡,外行的言论越来越多,而事实则离人们越来越远。
出于大家能够理解的原因,文中涉及的所有出版社、影视公司都不具真名。
科幻文艺要以市场为导向,这句话正确吗?
这是一句正确得等于没说的话。科幻本身就是市场细分的产物。哪个国家的科幻是由政府出资操办的呢?甚至,政府文化部门不仅从未直接出版科幻,而且不给科幻作品设奖。完全不是由政府操办的文艺类型,当然就是属于市场的。
科幻是什么呢?是与武侠、侦探、言情等并列的类型文艺。所有类型文艺都是读者(或者观众)细分后的产物。市场是它们共同的母亲。
那么,为什么还总是有人出来强调这种并无内容的话呢?原因是,出版界对市场的认识始终有偏差,首先是单纯把发行数量的多少当成成功标准。笔者当年曾经开过小书店。书店虽小,品种俱全。几年书店经营的最大体会,就是某类书固定会有一批读者,某些人进门后就会站到某个专柜的前面。而这些不同门类的书,市场容量的绝对大小是不同的。有一些书固定地有一群追捧者,它们既不会卖得洛阳纸贵,但也绝不会砸到手里。如果只以绝对发行量为评价标准的话,那么中国最以市场为导向的书就是《新华字典》了。
还有一个错误,就是把“雅”和“俗”当成市场的分界线。认为“俗”就是市场的,“雅”就不是市场的。这个也根本就不正确。雅有雅的市场,俗有俗的市场。别的不说,世界文学名著就永远有销量,是书店里的常销书。它们的营业总额,恐怕是任何“下半身写作”之类的作品无法相比的。
具体到科幻而言,我可以举一中一外的例子。中国作家王晋康,大家都公认他写的是“哲理科幻”。在此处,“哲理”不仅是作品中体现的那些哲理本身,同时也就是一个市场卖点。他的作品强烈吸引着一批刚开始思考宇宙、人生问题的青少年。如果有一天王晋康推出一部“言情科幻”,它的市场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美国作者迈克尔克莱顿的科幻小说与“高科技惊险小说”很相近。他的作品里穿插了大量科学理论,甚至图表、公式。其实那些都是他玩的花样,随手摘来一些科技的果子,拼成一套套有趣的“伪科学”、“类科学”。而正是这种看似很难懂的文字表象,却是他的书畅销的理由。如果有一天克莱顿的书“俗”了,失去了这些技术内涵,我想他也不会再有市场,因为他的读者就是一群技术迷。
因此,那些大讲科幻要面向市场的人,往往实际上是想讲,要搞与科学离得很远的,表面上很通俗的科幻。其实,这种科幻市面上到处都有,每年会出版几十种上百种。它们真有过市场吗?
科幻的市场真得很大吗?
严谨地说,科幻市场是一个中等容量的类型化市场。它可以去比较的,只有其它类型化的文学市场,而不是主流文学市场。
相比于武侠,科幻出版市场一直很好。有的读者可能会大吃一惊:中国到处都是武侠啊?其实,到处都有的只是二三十年前的新派武侠,是金庸和古龙。我认识大陆武侠圈的一批顶尖作者。他们非常感慨科幻作者竟然能出那么多的书,而在大陆出版一本武侠小说只比登天稍微容易一些。当然,我也同时感慨武侠杂志能够连载几十万字的长篇,这是大陆科幻杂志所不及的。但总得来说,科幻的市场容量仍然比武侠稍大。
与奇幻、悬疑、恐怖这类类型文学相比,科幻的份额这几年一时稍逊。但它是中国大陆最有历史传承的类型文学。当然,这主要得益于政策壁垒:奇幻和恐怖都曾经因被紧紧关在政策之门外面。悬疑虽然早已有之,但被束缚在“法制文学”的框架内。这几年它们的市场份额突然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