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5个月前

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很爱看某部作品,成年才后再看就觉得它虚假。作品并没有变,变化的正是他的主观世界。

第三个世界,是单个艺术作品里的虚构世界。不要以为,只有科幻小说、奇幻小说里的世界是虚构的,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个电影里的世界都是虚构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内心世界虚构的。琼瑶爱情小说里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不是,只是她对真实世界的个人理解。《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描写的是天津平房区居民的真实生活吗?不是,只是描写了作者对这些居民生活的个人认识。

而即使同一个作者,拥有同样的主观世界,但他在不同作品里虚构的艺术世界也完全不同。

于是,三个世界可以组成这样的关系:作者在客观世界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他又以主观世界为依据,虚构出单个作品中的艺术世界。读者在阅读时,则是把这个艺术世界与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照,进行理解和消化。

作者的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单个作品中虚构的艺术世界

读者的主观世界

而在这四个关系中,创作方法属于第二部分,是作者的主观世界和虚构的艺术世界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论并非没有研究这些对映关系。不过,他们只提到“作者”和“读者”,未进一步明确是“作者”、“读者”的内心世界。另外,将小说文本的整体,而不是其中那个艺术世界的逻辑性作为其中一极。于是,便构造了如下的关系图形:

作者

世界 文本

读者

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流派的文论放到这四组关系当中。

笔者所绘制的关系图,与上述关系图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更深入了一步。首先,直接对文艺创作和欣赏起作用的是作者、读者的内心世界,而非他们的生理、社会特点。作者、读者的生理特点,文论家不大会去研究。但他们的社会属性,他们来自哪个阶级、出自什么文化背景、等等,相当长时间内竟然成为文论的主要内容。其实,即使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也会写出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即使是同班同学,对文学作品也是各有所好。所以,作者、读者的社会身份再重要,没有他的心理特点更重要。只不过,研究一个人的社会特点,毕竟比研究他的心理特点要容易得多。但是难与易的标准,绝不能超过真与假的标准。

而“文本”和“艺术世界”也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整个地去分析小说文本,则中包含了修辞、语言习惯这些东西。它们与其和外部世界有关,莫如说和作者的写作习惯有关。每一个作者踏上文学道路,必然是先喜欢某些前辈的作品,以此为参照系,形成自己的风格。而那些前辈生活的世界,和他生活的世界,相差百年或者相隔万里也是可能的。

而文本中的叙述结构、叙述节奏这些东西,更属于一般的文学技巧。是代代相承的。也是作者从文学教材、或者讲习班中学到的。和创作时面对的那个世界更是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只有一个文本所包含的艺术世界的逻辑关系,才是与外部世界,即小说创作时的外部世界最相关的。也才是创作方法问题所要研究的直接对象。

从作者主观世界通往虚构艺术世界,不只有一条路。每一条路便是一种创作方法。

一、让虚构艺术世界中的规律与主观世界中的规律完全相符,就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经还有“自然主义”创作方法一类。但笔者认为,它只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极端表现。它们的本质都一样,都是追求逼真逼真再逼真。但无论怎样逼真,小说里是不存在真实世界的。

二、让虚构艺术世界中的某些规律超越主观世界中的规律,但又不超越物质同一性的范围,这是科幻文学的创作方法。

三、让虚构艺术世界中的规律超越主观世界中的规律,又超越物质同一性的范围,是奇幻文学的创作方法。

二、三两种创作方法,都可以包括在传统的“浪漫主义”的范围内。浪漫主义原本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存在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五卷128页。杀龙降怪以解民困,跋山渡海以张武功。《文学概论讲义》老舍著,10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可以发现,这几年风起云涌的奇幻文学,只是“浪漫主义”的一次复归。

当然,后来一些文学家将浪漫主义扩展为了种基本的理论方法,而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流派。再后来,现代文学理论家,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文学理论家提及“浪漫主义”时,视野里根本不存在同时代的科幻文学或者奇幻文学。所以,文学教科书中的“浪漫主义”几乎只是简短的历史介绍。

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文学与奇幻文学并不应该置身于主流之外,它们只是浪漫主义在科学时代的一次回归。

四、让虚构艺术世界中的规律超越主观世界的规律,并且不对这些超越作出任何解释,属于超现实主义,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超现实主义本是欧洲的一个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则是南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这两个文学流派里,有着某种可以提取出来,放之四海的东西,那就是如上所述的它们的基本创作方法。

理解这些创作方法的关键,在于“相符”和“超越”。怎么理解这一对概念呢?我们可以问这么一个问题:包法利夫人、乞乞科夫、阿Q、白嘉轩这些人物,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他们的寿命有多长?当他们跳起时,能不能达到十米以上的高度?

从来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因为它太寻常了,以致于人们根本想不起要问。更不知道,理解创作方法的关键便在这里。诚然,上面这些人物都是文学形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过的人。但谁都会认为,假设这些人物真的存在,那么他们就是吃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他们的寿命不会达到数百年。他们跳起时,也不会达到十米的高度。因为真实存在的人就是这样的。而在小说的任何细节里,都不存在超过这些常识的内容。这个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让虚构的艺术世界与作者主观世界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