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5个月前

家。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一章:美学贡献(1-1)

上一章前言

第一节:“真”与“美”的关系

第二节:科幻文学对“自然美”的丰富

第三节:科幻文学对“技术美”的挖掘

第四节:科幻文学对“理性美”的发扬

上一章前言

文学的基础是美学,科幻文学的基础盖莫能外。如果将科幻作为一门艺术来分析,那么不从美学上入手,恐怕一切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可悲的是,熟悉美学理论的艺术家看不到科幻。而科幻作家们又不熟悉美学理论,即使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天才地把握到许多美学规律。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一章命名为“科幻文艺的美学贡献”,而不直接命名为“科幻文艺的美学理论”呢?因为科幻文艺绝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美学理论,运用传统的艺术手段。它大大拓展了艺术中美的疆域。以笔者个人的看法,科幻文艺最大的贡献并不在科学上,恰恰在美学上。

在美学中,“善”与“美”的关系涉及较多,“真”与“美”的关系则往往被忽视。而这正是独特的“科幻美学”的基础。具体而言,在“自然美”、“技术美”、“理性美”三个方面,科幻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一节:从“真”到“美”

在王晋康的长篇科幻小说《类人》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即使抛开人类沙文主义的观点,至少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人类是原作,而类人是赝品。怎么可能容许大量的赝品去代替梵高、伦勃朗、张大千和上帝的原作呢?《类人》21页,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里的上帝自然不是基督教中的主神,而是自然规律的代称。于是,在这段议论中,艺术与科学,美与真便被摆到了一起。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它们分别集中表现在科学、伦理和艺术领域。这三大基本价值彼此相关,构成一个三角形。但它绝对不是等边三角形。其中真与善、美与善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连线构成两条长边,“真”与“美”之间的连线却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一条短边。

先看“真”与“善”。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运用客观规律。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拥有了科学技术,从而把握了自然规律,释放大自然拥有的力量为人类服务。一如阿西莫夫在《基地三部曲》中所言:“科学这门“宗教”的特点就是灵验。”

再看“美”与“善”。美的东西往往就是对人有用的东西。为文人墨客所歌颂的大自然,可以有花鸟鱼虫、山水草原,但绝不包括洪水猛兽在内。为人们欣赏的心理和行为,可以有智慧、勇敢、技能、幽默等多种,也绝不会包括奸盗邪淫、坑蒙拐骗在内。当今社会虽然有“病态美”的概念,但那只是文人小圈子里的一种特殊感受。社会大众仍然以客观上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为美。现实生活中,工艺美术和产品设计都可以看作美与善直接交流的领域。

唯独“真”与“美”之间,长期缺乏沟通的渠道,使“真”、“善”、“美”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从心理学角度,科学和艺术分别植根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分别表达理性和情感两方面内容。从写作原理角度看,科学的产物最终是论说文,是科学专著、论文、实验报告,并不强调美。许多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枯燥乏味、不忍卒读,但无妨它们的学术地位。而艺术的产物则更强调抒情、意境。从受众接受过程的角度看,学习科学靠的是逻辑思维。接受艺术作品则要靠感受、领悟。

所以,科学和艺术,两者从形成到接受的全过程,都完全走在不同的道路上。

从精神产品上看,科学产物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可验证性。由于具备可验证性,科学知识也就具备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性质。也就是说,科学传播以其共性为基础。不管你是否喜欢牛顿、爱因斯坦、霍金、李四光、袁隆平这些人本身,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你就必须接受。美国和伊朗、朝鲜的武器专家尽管政治立场不同,但他们都必须依靠同样的技术原理来工作。

文艺则恰恰相反。文艺作品并不存在验证的问题。文艺作品完全不可重复,也不许重复,越具有个性的东西流传得越广。相反,模式化、套路化的文艺作品虽然永远都会大量存在,但它们得到的总是负面评价,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

也正因为极端强调个性,所以即使是伟大的艺术经典,个别读者如果不喜欢,完全可以不接受它。接受一部作品,完全不在于其是否“正确”,而在于它的趣味与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和艺术家更仿佛两极,生活在两个圈子里。不仅彼此缺乏沟通,甚至因为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彼此多有嫌恶、攻讦。科学家认为艺术家情感丰富而理性衰弱。认为他们对世界的本相毫无认识,只是在作品中表达空虚的自我。在科学家组成的圈子里,不少科学工作者都认为,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去搞艺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至今仍是通行的价值观。

而艺术家们认为科学家人格欠缺,生活方式机械化,情感淡漠。从斯威夫特开始,和现代科学伴生在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里,不少人都曾撰文怦击科学。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更是明确地认为,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不是理性,甚至由此而走上反理性的道路。所有这些对科学的批判中固然包含着某种真知灼见,但更有许多这类文字都是在完全不了解科学的情况下的随意发泄。

对于中国文化界来说,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近代科学是从西方引进的。于是,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被包裹上“中西文化差异”的外衣而大行其道。

上面这些批判,还不是最可怕的。某些文人甚至认为,对于当今世界普遍物化、异化的现象,科学是一个重要的罪魁祸首。科学不仅不是进步动力,根本就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社会现象。

科学与人文的这种分野,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的职业选择中。在大陆高中进行文理分科时,常常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的,觉得理科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文科。这已经是不成文的法则了。从教师、家长,直到同学群体,文科价值弱于理科的观念根深蒂固。既然有“原罪”,也可以发明一个“原自卑”的概念。当年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