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5 章(1 / 1)

科幻纵览 郑军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5个月前

捡选。另外,倪匡本人并不以科幻创作为目标,同样以“卫斯理”为主人公,该系列作品里既有纯粹的科幻小说,也有纯粹的魔幻小说,更有完全没有超现实情节的冒险小说。这种现象在科幻史上其实并不少见。远如凡尔纳的“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的漫游”,近如美国电视剧《X档案》,都在同一系列里涵概科幻与非科幻作品,给研究者的文体鉴别工作带来难度。

另外,仅以水平而言,倪匡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均创作于六七十年代。由于是七十年代的一些佳作,堪称个人创作的顶峰。晚近作品则题材重复、水平下降。目前,倪匡基本停止创作,在旧金山家中安度晚年。

由于作品数量十分巨大,佳作与滥作并存,所以,倪匡小说往往得到两个极端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经典的华文科幻小说,有人说他的作品只是一些神怪武打小说,甚至是垃圾。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对倪匡作品了解不够全面所致。从文学角度看,象《蓝血人》、《钻石花》这样被选中的作品都很平庸,远不能代表倪匡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准。笔者曾经看到大陆的一部纯文学理论著作,花了很多时间分析他的《聚宝盆》。而那是一部纯粹的游戏之作。这些都只能表明,主流文学界出身的评委们和理论家对科幻虽然热心,但并不熟悉。

倪匡的科幻精品包括《大厦》、《迷藏》、《古声》、《眼睛》等等。他的早期作品严格遵循科幻创作规律,许多作品都引入当时西方科幻的主流题材,如《规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笔友》中的人工智能、《合成》中的脑移植,等等。1976年创作的《头发》堪称倪匡科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顶峰之作。同时,卫斯理科幻也是中文特色科幻的典型代表。在倪匡笔下,卫斯理这个人物从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到生活习惯,都是典型的“中国人”。在《极刑》中,作者将司马迁、岳飞、袁崇焕等历史人物的受刑过程从瞬间变成永恒,可以从中看出倪匡精神世界里坚决地保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如此鲜明的华人形象,在两岸三地的中文科幻小说里并不多见。

与六、七十年代同期开始创作的大陆、台湾科幻小说不同,倪匡当时的科幻小说在今天一代新读者中的影响仍然不亚于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这充分说明了它们在艺术上的吸引力。

与倪匡在市场、媒体、主流文学界所受到的重视呈鲜明对比。以笔者所闻,大陆科幻界对倪匡科幻小说的评论不仅很低,甚至多有冷嘲热讽。一些朋友可能是不了解繁文图书市场的运作机制,或者不了解倪匡本人的创作背景。有的作家仅以文人式的思维去判断,不理解倪匡为什么静下心来,创作一两部能够流传百世的作品。

再有一些朋友,是对倪匡的作品接触极少。除重庆的舒明武曾经大量阅读倪匡小说外,大陆主力作者几乎均非倪匡小说的读者,仅仅是听说他的书很流行,便随机地拿几本翻阅。以笔者个人感觉,倪匡认真创作,能够体现他写作实力的科幻小说,不及作品总数的十分之一。而倪匡本人,或者出版商从未对其作品进行精选,所以,这随便挑中的作品,属于滥作的可能性极大。而单凭随便抓到的几本倪匡作品去判断,很容易形成倪匡小说是伪科幻、劣等科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这种几乎一致的劣评,也未尝没有文人相轻的原因。同样写科幻小说,但论及作品发行量,个人关注度,大陆科幻作家无一人能与倪匡比肩。但是需知,倪匡在今天所拥有的影响力,是凭几百部作品,加上四十年时间慢慢积累出来。即使某些大陆作者确实创作了质量更高的科幻小说,也必须静待足够的时间,去扩散它们的影响力才行。

另外,倪匡在科幻方面,于香港的小环境下可谓独学而无友,那里完全没有一个象武侠圈那样成熟的科幻圈,供他切磋、借鉴。一个单枪匹马的战士,能够打下如此江山,我们只能钦佩他惊人的创造力。要求倪匡创作十分“正统”的科幻毫无现实意义。

在华人世界里培育了两三代、成千上万的科幻爱好者,这就是倪匡给予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缘系东方之珠(3)

第三节:又一位重量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倪匡创作力下降后,黄易杠起了香港科幻大旗。稍后于九十年代中期,他的科幻小说进入大陆,迅速赢得无数读者。

黄易本名黄祖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与倪匡相比,黄易是更为“正统”的科幻作家。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如《幽灵船》、《超脑》等等,都是很传统的科幻作品。后来,黄易认为,西方科幻重技术而轻人性,遂自创“玄幻”小说,其宗旨,主要就是把东方神秘主义玄学与传统科幻融合在一起。后来,“玄幻”这个名称扩散开去。成为一类相似作品的代名词。

黄易实践自己“玄幻”理念的代表作是凌渡宇系列,包括《月魔》、《上帝之谜》、《圣女》、《光神》等十余部中篇作品。凌渡宇是一个类似007的很西化的海外华人,但又受过最正统的西藏宗教玄学训练。他身为秘密组织“正义同盟”的成员在世界各地锄强扶弱,同时遭遇种种超现实异象。在《凌渡宇系列》中,计算机、网络、深海考查等尖端科技领域和宗教玄学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奇特的叙事效果。

后来,黄易创作了长达两百万字的科幻巨著《寻秦记》,以一名通过时光旅行来到战国末期的特种兵为线索,全面展示了秦国统一中华的全过程。主人公项少龙在战国时期经历种种冒险,他虽然没有携带任何现代科技物品,但本身却是个拥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寻秦记》通过这种对比,很好地体现了两千多年里人性本身的进步。该作品已经改编成电视剧,在香港和大陆上演。

黄易的其它科幻代表作还有《星际浪子》、《大剑师传奇》等等。由于在繁文市场里,武侠读者多于科幻读者。黄易后来转向武侠创作。

不过,黄易也继承了商业作家粗制滥造的毛病。许多作品都是“半部杰作”,甚至不加修改就付印,留下了很多遗憾。

象讨论“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