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风格早已不是一家刊物成败的关键了。
当然,2000年左右,“一渠道”也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一些省级的新华书店或邮局发行部自主经营,多少有了一些积极性。但这已经是几十家大型杂志立足市场后的锦上添花了。而《科幻世界》早已从这场斗争中胜出。
第三,“大陆唯一的一家专门刊登成人科幻小说的杂志《科幻世界》,从1993年起已经改为面向中学生的刊物。《台湾科幻小说大全》前言,福建少儿出版社1993年出版。”这是该杂志作的最重要的定位变化。他们从当时的读者来信中,发现中学生已经成了该刊的主要读者,于是放弃了高端作品,专攻中学生市场。当然,为了保证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还有一定市场份额,保证以前的读者能够凭惯性购买一段时间,该杂志社也从未想过要将其命名为《中学生科幻世界》,或者类似的明确名称。
而恰恰也是在九十年代,国内图书市场开始下移,青少年成为消费主力。《科幻世界》与这个大潮不谋而合。而争夺青少年市场,绝不仅仅在于把版式设计得花俏一些,将文字搞得短简一些,以适应青少年阅读能力的不足。出版商更要要瞄准青少年的反叛心理。青少年不同于儿童,他们渴求与成人平起平坐,却没有相应的竞争力,于是,各种高扬反叛心理,或者许诺提供某种成功捷径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有的书商们在征稿时,就点明要“写坏小孩的作品”。把“反叛”制造成为消费卖点。当然,为了保证过审查关,这些作品还必须加上某些光明面,进行平衡。这种走钢丝的技巧,实非圈外人能体会到的。
单就刊物而言,国内与《科幻世界》同样致力于青少年市场,并取得过成功的,还有《童话大王》、《今古传奇武侠版》等等。它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强调某种特定含义的反叛。而《科幻世界》所强调的,便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源于爱因斯坦的话,被《科幻世界》杂志社奉为法则。它的许多宣传内容都包含着这个核心。在这类宣传中,“想象力”被隐蔽地更换为“科幻”,“知识”则被更换为“教材与课程”。于是,便直接命中了那些被埋在作业堆中的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科幻世界》是他们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中的一点精神寄托,在某些科幻迷身上,甚至燃烧起宗教般的皈依感。其价值很难完全用科幻艺术本身来说明。
如果从九四年《科幻世界》改版成月刊开始计算。截止到2004年,十年间,《科幻世界》的累计营业额早已超过亿元。它在四川省是首屈一指的刊物,在全国期刊市场也属于前列。大小城市任何一个报亭都能寻到它的踪影。《科幻世界》三十万份的期发行量是几十家主流刊物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的。这家杂志社单枪独马地开创了中国科幻市场,并将其推过了“儿童期”,可谓中国科幻市场的保姆。现在,这个市场已经能够自行成长,进入了“青春期”。至于说《科幻世界》如今在这个大市场中仍然享有垄断性质的利润,这只是它作为开创者的红利而已。
《科幻世界》还培养了整整一代中国科幻读者。作为杂志,它不仅是发表小说的地方,还是一个“准媒体”。它介绍了一定数量的科幻基础知识,宣传了科幻作为一种文化的某些内涵。由它培养起的这些读者中,最早的一批人已经迈上工作岗位。其中更有一些人任职编辑、记者等文化传播领域。他们编辑科幻小说、报导科幻新闻,为中国科幻“可持续发展”作出直接贡献。
当然,《科幻世界》的问题也和它的贡献一样突然。该杂志领导层将中国科幻市场视同己出,坚决不与任何后来进入者合作。排斥所有试图一起开发这个市场的其它出版商。这种作法使得中国科幻界一分为二:将《科幻世界》与在它快速发展之前的中国科幻传统,以及同时代在它之外的中国科幻其它部分割裂开来。
作为一家拥有垄断地位的杂志,《科幻世界》对读者欣赏方式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杂志本身由于篇幅的原因,又不可能容纳各种风格的作品。这也使得当今中国科幻在艺术风格上过于单调。读者偏重于快餐式的科幻,营养极不均衡。而那些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取得成功的作者,也往往被束缚在这种风格里,慢慢失去自己的艺术个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到后来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苦无解决办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因此对这家杂志也抱着复杂的感情。
事实上,即使《科幻世界》杂志自己,虽然摸着石头走过了河,但也未尝清楚自己走过的是条什么路。他们曾经在同一个科幻市场上,先后推出《科幻世界画刊》和《飞》,都夭折了(《科幻世界画刊》的刊号曾用来作《惊奇》,最近又恢复原名)。尤其是《飞》,被定位于一本读者年龄层次低于《科幻世界》的杂志,说明办刊人对《科幻世界》本身的读者定位也产生了幻觉。事实上,这本杂志最忠诚的读者群仍然是中学生。
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科幻世界》还是中国科幻界与世界科幻界沟通的主要渠道。这个时期,创办于七十年代末科幻高潮中的世界科幻协会,已经随着科幻在西方社会的势微,渐趋下滑。当年曾经试图沟通东西方科幻界,推动世界科幻发展的宏图大愿,逐渐消失了。到九十年代初,该组织几乎失去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活动的财力。主要影响力收缩到了发起国里。而科幻世界作为一家有经济实力的刊物,开始以强势地位与他们打交道,并且获得了大量资源。
1991年,由《科幻世界》出资的世界科幻大会年会在成都召开。由《科幻世界》杂志主办,上海科幻作家叶永烈任大会主席。世界著名科幻作家,英国的奥尔迪斯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由于《科幻世界》尚未摆脱经济困难,影响力有限。当时会上最有新闻价值的居然不是大陆科幻作家,而是惊险小说“雪米莉”创作组中的一员。
一九九七年夏,《科幻世界》杂志社再次承办世界科幻大会。这次,市场效益良好的《科幻世界》投资数十万元,邀请世界名家,美俄宇航员等到场助兴。并且举行了科幻书刊拍卖会等市场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