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1 / 1)

天下兄弟 石钟山..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他自己,更是代表着全家。

整个十三师二百多名新兵,每次列队站在操场上,都是黑压压的一片,这对刘栋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二百多名新兵,没有一个不想进步的,他想在这二百多人中脱颖而出,又谈何容易呢?

刘栋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这二百多人中,论身体,他是属于差的;论头脑,他觉得自己也不如田村那些城市兵。如果不能脱颖而出,进步也就无从谈起。领导往往只对两头冒尖的兵记忆深刻,比如最好的或最差的,现在的刘栋充其量也就是个中游,这类人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不会受到特别的关照。

刘栋在这个崭新的集体中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了,看来只能是智取了。分析了别人的长处,也就看清了自己的短处,寻来找去的,他想自己好歹是个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也不错,尤其是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念。作文的优势完全是受了哥哥的影响,哥哥爱读书,不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还读《红楼梦》,他没事的时候也看哥哥的书,慢慢就喜欢上了看书,后来哥哥没看过的书他也读了。等上高中时,爱读书的他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新兵连,每个班都有一份军区报纸,刘栋是读报最认真的,别人读报都是一目十行,或者是只看一眼标题,他却是每个字都要读到。报纸上登载的都是军区各部队的新鲜事,由此他就联想到了自己的新兵连。新兵连发生的许多事并不比报纸上登的那些差,为什么不写一写呢?于是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定为《新兵班长教我们进步》。事迹是真实的,每到周末,关班长总是要把他们三班带到操场上,大家围坐一圈,让每个人发言,找一找自己一周来有哪些进步。这么找来找去的,许多人都发现了自己的进步,自卑的新兵也都挺起了胸。刘栋就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文章写得有理有据,还有感悟,然后就按报纸上的地址,给军区报社寄去了。

大约十几天后,军区报纸突然就把刘栋的文章发表了,署名是某某部队新兵连战士刘栋。一下子,新兵连就轰动了,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了刘栋的名字,还有许多新兵在背后指着他说:他就是刘栋,三班的。

在新兵连点名的时候,连长拿着发表刘栋文章的报纸,狠狠地把三班表扬了一通,当然最后也把刘栋表扬了。关班长和刘栋一样高兴,那天,班长把刘栋约到操场上,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聊天,走着聊了很长时间。关班长的中心主题是,鼓励刘栋不断地写下去,他强调了部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让刘栋再接再厉,说不定以后还能当个新闻干事什么的。新闻干事当然是干部了,就像记者一样,到部队去采访,把采访到的事情写成文章,然后拿到报纸上去发表。新闻干事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干部战士的欢迎。

刘栋第一次从关班长口中得知新闻干事这个词,从那一刻起,当新闻干事就成了他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刘栋果然再接再厉,把新兵连训练中的一些小故事又写成了文章,寄给了军区报纸,接着就又有两篇文章发表了。如果刘栋只发表一篇文章的话,也许过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可刘栋又发了两篇,这就不是一种偶然了。在当时,别说一个新兵在短时间内能在军区报纸上发表三篇文章,就是专职的新闻干事,在一个季度中能在军区报纸上连发三篇,也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一天下午,一辆吉普车飞速地开到了新兵连的院里。车上下来两个军官,他们径直进了连部。不一会儿,连长亲自到训练场上,把刘栋叫到了连部。刘栋到了连部,才知道来人是师机关宣传科长和新闻干事。宣传科长姓魏,年近四十的样子,副团职干部,这是刘栋到部队后面对面见过的级别最高的领导。刘栋脸涨得通红地给魏科长和新闻干事敬过礼后,就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魏科长抓住刘栋的手道:你叫刘栋?

是!

魏科长说:不错,你写的稿子我都看了,点子抓得很准。

魏科长又和他说了几句话,连长就让刘栋回去训练了。

那一下午,刘栋都恍恍惚惚的,一遍遍地回忆着和魏科长见面的情形。

魏科长走前和新兵连的李连长交代:这个新兵是搞新闻的苗子,以后宣传科要重点培养,希望新兵分配时把刘栋留在师机关,便于以后培养。

宣传科长交代的事情,新兵连长自然会认真地对待,况且在连长的眼里,刘栋也真是个人才。

不久,新兵连训练就结束了。

刘栋被分到了师机关的警通连,和他一起分到警通连的,还有田村。

警通连是师机关的直属连队,负责机关的通讯和警卫工作。就在师机关的眼皮底下,每天都能看到师首长的专车在营门前出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栋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

田村

分到警通连工作的田村,有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在内心里不承认经过三个月新兵连的训练,像刘栋这样的兵就是合格的军人了,不仅刘栋不合格,许多人在他的眼里都不够格,包括那些老兵和干部。田村在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农民特征,比如他们吸那种自卷的纸烟,上衣口袋变成了烟荷包,左面口袋里装揉碎的烟叶子,右口袋装裁好的卷烟纸,裤子口袋则装火柴。一有空就蹲在墙根或者树下,三三两两地卷烟,还经常随地吐痰,不分场合地点,很响地把痰吐到地上后,又用脚去蹭来蹭去的。那身军装穿在身上,怎么看也不像个军人,倒像是穿着军装的农民。总之,这一切在田村的眼里,都不是标准军人的特征。

刘栋的身上也有种种劣迹,比如刘栋每次写信还用那种小学生练字的方格纸,贴邮票时不用胶水,而用舌头去舔邮票上的胶,然后冲着信封又拍又打的。每个月发下的那七块钱津贴费,要缝到枕头里五块钱。刘栋的枕头在每个月发津贴后,都被小心地拆开,然后再费劲巴力地缝上。剩下的那两块钱,他也不会揣在一个兜里,而是左兜里揣一块,右兜里再揣一块,买东西时总是东掏西掏的,样子非常的农民。刘栋的这些行为让田村感到很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