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0 章(1 / 1)

唐朝小地主 2000 汉字|13 英文 字 2个月前

厌烦,反而颇有几分久违的亲切。

韩瑞坐得安稳,有人却是急了,怀海和尚手中佛珠快速转动,心中颇为无奈,很想开口提醒智云和尚,不要忘了正事。

“……韩施主,现在,应该明白,为何要求道了吧。”智云和尚笑眯眯道。

韩瑞迟疑了下,皱眉说道:“这个……”

“主持,韩施主慧根天成,肯定会明白的。”怀海和尚ā嘴道,也顾不上失礼了。

瞄了眼怀海和尚,韩瑞笑了笑,没有说话,权当默认。

“如此甚好。”智云和尚欣慰。

“铛,铛,铛。”

三声钟响,智云和尚合手,慢慢起身,微笑道:“时间到了,我要去给弟子讲法,怀海,你好生招待韩施主。”

怀海连忙应声,心里松了口气。阻止两人相送,智云和尚慢步出轻轻叹气,痴儿,何时才能悟道。这话,不是说韩瑞,智云和尚微微摇头,轻步向大殿走去。

智云和尚才走,禅房中两人,同时拂拭了下额头,相视而笑。

端杯抿了口清香茶汤,韩瑞笑道:“怀海大师,这次请我来,不是聆听智云大师教诲那么简单吧。”

“只是其一。”怀海和尚点头,轻声道:“年初二月之事,韩施主应该清楚……”

韩瑞眉头一皱,立即明白怀海和尚说的是什么事情,二月份,他还在京城,自然清楚,在京城之中,反响jī烈的事件。

二月初,在李世民的授意下,朝廷颁布道士nv冠在僧尼之上诏,重申老子是皇族远祖,强调道教的重要,并大肆渲染了佛教的流弊。

佛教徒们自然难以接受,立即作出强烈反应,聚众请愿,但是李世民态度强硬,表示:“语诸僧等,明诏既下,如也不伏,国有严科。”不过由于当时,韩瑞急着回乡,也没有关注此事,也不清楚后续的发展。

然而,也可以推测,历朝历代,宗教只是依附朝廷而存,怎能与朝廷相抗,现在怀海和尚又找上来,不言而喻,肯定是佛教吃亏了。

“高压之下,大家只得饮气吞声,而高僧智实大师拒不奉诏,慨然曰,吾固知势不可为,所以争者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怀海和尚眼睛泛红,忍泪道:“最后……遭杖责流放。”

韩瑞叹息,轻声安慰,站在他的立场,自然不觉得,僧尼排在道士nv冠后面,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但是在僧尼的立场,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对于不甘居于人下的和尚来说,自然是难以忍受的耻辱。

“佛不幸,何以至此。”怀海和尚悲痛yù绝,伤心落泪,抬头看着韩瑞,似乎希望他可以给个答案。

韩瑞微微摇头,劝说道:“怀海大师,朝廷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反正,事已至此,没有挽回的余地,不如潜心修行,早日悟道。”

“韩施主。”怀海和尚沉声道:“正如智实大师所言,如果不争,但恐以后大唐僧人绝迹。”

“不可能。”韩瑞肯定说道,宗教,特别是佛教的生命力,比杂草还要顽强,屡受打击,一样那么昌盛,倒是打击它的王朝,比较短命。

“世事难料,道咄咄bī人,朝廷又……唉。”怀海和尚悲观之极。

犹豫了下,韩瑞淡声道:“说起来,这事,也怪你们……”

“什么意思?”怀海和尚不解。

“当年,法寺地宫开启,佛指舍利出世,轰动天下。”韩瑞说道,其实一直在怀疑,这是有预谋的事件,不然在世的时候,什么舍利之类的,从来没有出现,一到太平治世,各种佛宝就不断的泉涌冒出。

“佛宝现世,有什么不对吗?”怀海和尚惊疑道。

“那个时候,长安各地,每天到法寺瞻仰灵骨舍利的百姓,多达数万,为了表达虔诚,有人刺血洒地,有人烧头炼指,更甚至……”韩瑞说道:“上书,让陛下前去观礼。”

怀海张嘴,就要解释,韩瑞伸手阻止,继续说道:“前年,又有人进言,要求陛下引十位高僧大德上殿,以天子身分参拜,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这也是为了弘扬佛法……”怀海和尚低声辩解。

“弘扬佛法?”韩瑞若无其事道:“我看是想染指皇权吧。”

怀海和尚脸è立时大变,急忙道:“我等绝无此心。”

“你们自认为没有,却不代表陛下就是这样觉得。”韩瑞说道:“陛下极为厌恶这种事情,认为背后恐怕有佛弟子的挑唆,朝廷之中,也有不少亲近道大臣,借此事向陛下谏言,所以才有这个诏书,这就是因果。”A

第五百二十九章 游湖遇故

第五百二十九章 游湖遇故

“阿弥陀佛。”怀海和尚沉默无语,脸上lù出戚苦之

韩瑞有些不忍,安慰说道:“怀海大师,你不用担心,其实在我看来,陛下此举,无非是一番告诫而已,并什么什么特别的含义。”

反正,以李世民的英明,只要那些和尚,专心研习佛法,不要干脆皇权朝政,肯定不会uā心思对付他们,毕竟平衡才是王道,消灭了佛家,道独大,太平道就是前车之鉴,恐怕也不是李世民愿意看到的事情。

“希望如此。”怀海和尚不抱多少信心,轻声道:“韩施主……”

“咳,怀海大师,过几天,我要去越州办点事。”

知道怀海和尚要说什么,韩瑞抢先说道:“能不能和我说说,当地的风土人情啊。”

阿弥陀佛,怀海和尚心中轻叹,勉强提神,认真叙说越州的基本情况。

叙谈良久,了解一些情况,不给怀海和尚开口的机会,韩瑞也就告辞了,怀海和尚颇为无奈,起身相送,来到山下,望着韩瑞远去的身影,心中惆怅。

“痴儿,仍然参悟不透吗。”智云和尚轻步而来,眼睛充满了怜悯。

怀海和尚低头行礼,闷声道:“请主持教诲。”

“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禅师,曾问拾得禅师,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智云和尚淡然说道:“拾得禅师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阿弥陀佛。”怀海和尚隐约有些领悟。

智云和尚又问:“怀海,你可知道,为何修行多年,却仍然不能得道吗?”

“弟子不知,望主持指点mí津。”怀海和尚惭愧,又带着期盼。

“因为你已经身陷红尘俗事之中,痴mí不悟。”智云和尚叹气道:“六根未净,不能专心致志修行,再如何苦修,也不可能证道。”

铛,一声罄响,犹如洪钟大吕,怀海和尚身体轻颤,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情如麻团。

“罢,罢,罢,怀海,你若仍然不悟,不如还俗归去。”智云和尚淡声说道,轻挥衣袖,转身而去。

“主持……”怀海和尚惊呼,哀求。

智云和尚不为所动,这是道坎,迈不过去,还俗是最好的归宿,走过了,才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弘扬佛法。

不知道,自己成为智云和尚点拨弟子的契机,韩瑞执伞,在细雨之中,悠然散步,好像没有这种闲情逸致了。青山,绿水,姹紫嫣红的uā丛,清新如酥的细雨,吹面不寒的微风,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充满了难以描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