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1 章(1 / 1)

唐朝小地主 2000 汉字|4 英文 字 2个月前

敌人的物资补给军用,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子兵法有云:“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李世民知兵事,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等的错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只不过是利用此事,告诫李靖不要居功自傲、忘乎所以,好比现在,李世民知道李靖没有反心,但是有人上告,自然顺水推舟,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敲打李靖,让他继续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然而,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清楚李靖不会有危险,主动引退,闭谢客,不过是明哲保身的策略而已,但韩瑞还是来了,因为他心里很是惋惜,不想见到一个举世无双的大事军家,从此以后,闲居在家,直到老死榻。

这是最大的耻辱,对于将士来说,马革裹尸才是最好的归宿,战场才是施展才能的舞台,李靖也不例外,不然,吐谷浑入侵,李靖得知此事,却主动向李世民请缨,而且多年以后,李世民yù伐高丽,李靖不顾年老多病,慷慨表示愿意为国出征。

可见,多年的隐居生活,根本没有磨灭李靖纵横沙场的意志,心中热血不消,只是为了家族与子孙的平安,不得不jī流勇退而已。

古来英雄,能够做到这点的,少之又少,不是其他大臣,不知道自古功臣,不得善终的惨痛教训,而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利,可谓是生命不息,官yù不止,所以,才显得李靖的难能可贵,也是由于此,韩瑞才觉得,不应该让这样的英雄,就此埋没。

不过,心中虽然有良策,但是连李靖的面,却没能见到,却让自诩诸葛孔明再世,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韩瑞,束手无策,高叹奈何。

就在韩瑞左顾右盼,思索怎么求见李靖之时,身材魁梧的韩壮,在人群之中走了过来,轻声招呼道:“阿弟,你也来了。”

“十八哥。”韩瑞眨眼,忽然惊喜道:“你能不能帮我向常卫打个招呼,就说我有急事求见李公。”

“没用的。”韩壮苦笑说道:“我试过了,他根本不理会。”

呃,韩瑞愕然,顿时一阵恼火,也难怪刚才在前自己叫喊了半天有急事求见,守的仆役都不理会,原来是有了前科,人家根本就不信了。

“我们等了大半天了,有人甚至从昨天至今,未曾离开半步,无论怎么哀求苦劝,可是却没人开韩壮忧心忡忡道:“大家担心,大将军是不是……”A

第四百八十五章 当局者迷

“是什么?”韩瑞皱眉道:“你们不要胡思乱想,杞人忧天,这件事情显而易见,分明是姓高的诬蔑李公,侍御史马周我知道,精明强干,明察秋毫,这点伎俩,肯定瞒不过他的。”

“嗯,马御史,就是上次,为你脱罪那个?”韩壮问道。

“就是他。”韩瑞点头,认真道:“而且,你也不想想,李公纵横沙场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岂会把区区的小事放在心上,现在说不定,正在书房里捉棋杀将呢,兴致正浓,哪有心思理会我们。”

明白韩瑞是在安慰自己,不过韩壮心里也觉得舒服了很多,回身看着高墙宅院,忍不住轻轻叹气,喃声道:“希望如此。”

琢磨着翻墙进院,会不会给李家的守卫射杀下来,况且这样,也太跌身份了,韩瑞识趣的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看了眼人群扎堆的巷子,开口说道:“十八哥,我们走吧,李公的脾性我多少有些了解,既然决定要闭门谢客,那么肯定不会再见任何人,干等着也不是办法,不如回家,想个主意,给李公洗清冤屈,更有意义。”

“怎么洗清?”韩壮急声道,旁边众人,也侧着耳朵聆听。

韩瑞沉吟说道:“现在朝廷,不是委任官员调查此事么,办案讲究的是人证与物证齐全,不然空口白话的,谁会相信,想来办案的官员,必然会到军中盘问将士,搜集证据,你们都跑来这里,要是有些小人,搬弄是非,继续诬蔑李公怎办?”

“多亏阿弟提醒,此事不得不防。”韩壮脸色微变,深以为然,连忙与旁人打了个招呼,匆匆回去了。

其他将士也没有怠慢,觉得回去为李靖作证,比留在这里的作用更大,也纷纷转身离开,剩下不少文人书生,布衣百姓,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谁在提议,大家前去助威,为李公佐证,一时之间,群情鼎沸,一呼百应,哄然而去,很快消失在巷子尽头。

韩瑞摸着下巴,轻轻摇头,真是民心所向,换了杨广在位,才不管李靖立了什么功劳,直接砍了再说,免得威胁到自己,隋朝大将史万岁,就是由于击败达头可汗,杨广十分猜忌,十分干脆的杀了,一了百了。

李世民却不会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有功不赏也就罢了,还枉杀有功之臣,岂不是让众臣寒心,所以就算知道了这事,也不会非常在意,反正只要李靖明白帝心就成,至于其他,都是旁枝末节,不会有什么影响。

想得透彻,自然不会为韩壮等人担心,韩瑞看了眼宅院后门,还是没有动静,轻轻摇头,知道今天真要白来了,挥手示意道:“好了,现在回去吧。”

仆役应声,一挥马鞭,骏马滴答而去,晃悠悠的转弯,辘轳在积雪的路上,压出一道清晰的痕迹,朝着安邑坊的方向而去……

不久之后,回到家中,仆役安置车马,韩瑞抖了下衣袍,细微冰雪霜屑簌簌掉落,天气真是越来越冷了,甚至乎有些官员,已经准备上奏,想要恳请推迟早朝,就是不知道李世民是否批准,不过以他勤政的性格,估计同意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朝九晚五的日子也不错,韩瑞脑海掠过一缕怀念,走进了房中,炭火正旺,温暖如春,有几分僵冷的身体,也随之解寒,还是在家里舒服。

“郎君,这么快就回来了。”一个婢女迎了上来,脱开韩瑞的外袍,另外拿了干爽舒适的衣袍给他换上。

韩瑞轻轻点头,随口问道:“夫人在哪?”

“在东厢,崔夫人又来了,陪她聊天解闷。”婢女说道。

掐算就是十天半个月,郑淖约就要临盆,崔氏来得频繁,正是韩瑞所希望见到的,毕竟有个经验丰富的岳母在旁边照料,他可以放心不少,也在考虑,干脆请她搬来小住,免得雪天往来麻烦。

心中寻思,韩瑞向东厢走去,考虑到郑淖约怀孕在身,忌讳高温寒冷的气候,所以厢房的摆设,十分讲究,先在正门摆上十二面宽大的丝绸屏风,然后在角落搁放炭盆,又怕炭火旺盛,使得室温升高,又以石棉,也就是火烷布围罩半边,隔绝了部分火焰,温度十分适中。

这个时候,韩瑞自然不会考虑什么奢侈节俭的问题,一切以郑淖约的安全为重心,无